膨大剂
化学物质
据专家介绍,膨大剂名为氯吡苯脲,别名为KT30或者CPPU,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首先开发,之后引入中国,是经过国家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膨大剂在我国使用很广泛。
概况
膨大剂,对植物可产生助长、速长作用,俗称“膨果龙”,也叫“膨大素”,化学名称叫细胞激动素,属于植物激素类化学物质。常见膨大剂有氯吡脲,英文通用名FORCHLORFENURON,英文简称CPPU(N-2-氯-4-吡啶基苯-N’-苯基脲),属苯脲类物质,主要是刺激细胞分裂素的物质,由瑞士Sandoz公司最早研发,由东京大学药学部的首藤教授等发明,日本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研究开发CPPU,但CPPU在促进细胞分裂和增大的同时,出现了畸形果、果品贮藏期变短等问题。1980年,在日本植物调节剂研究协会批准下,以KT-30的名称,协和发酵开始了日本全国范围内的效果试验。1989年3月,协和发酵以“フルメット液剤(0.10%)”为商品名获得专利。
代谢
氯吡脲的作用机制是非全身性的(non-systemic),用葡萄、苹果与猕猴桃树进行的代谢实验显示活性成份在植物体内没有明显的转运作用发生。氯吡脲在这三种植物中的代谢途径是相似的,该途径中可能首先是苯基的3或4-位被羟基化,而后产生的酚羟基接着与糖基发生结合作用。可以认为氯吡脲代谢中的残留物是母体化合物,即氯吡脲自身。
大鼠经口实验显示,口服摄入的氯吡脲可迅速为消化道吸收,吸收后可很快被排出。48小时内,44-70%的剂量可随尿排出(尿排半衰期约14小时),13-28%的剂量可随粪便排出(粪排半衰期约16小时)。口服摄入7日后,残留在大鼠(尸)体内的氯吡脲的剂量小于2%。用放射性C-14标记的氯吡脲(100 mg/kg)试验时,7日后大鼠组织中放射性残留程度为:肝(0.2-1.2 mg equiv./kg) >肾(0.1-0.8 mg equiv./kg)>脂肪(0.03-0.45 mg equiv./kg)。
氯吡脲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与在植物内的类似。主要是对苯环的羟基化,产生酚(即羟基氯吡脲),然后再迅速地形成硫酸酯结合物,经尿排出。羟基氯吡脲则通过粪便排出。多羟基化或其他对羟基官能团的修饰(如甲基化、葡糖醛酸结合)也有发生,但比例较低。总的来说,代谢反应主要发生在苯环一侧,而很少发生在氯代吡啶环上。
氯吡苯脲是一种高活性的化合物,在促进植物细胞分裂和增大的同时,对植物的副作用也逐渐被发现。【副作用的说法后被证明是谣言】但是如今有中国农科院的专家说:“膨大剂本身有害,如果使用不得当,会对植物和瓜果产生不良影响,但是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此处没有出处,疑为谣言】专家研究发现:膨大剂主要作用是加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加速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器官形成。提高花粉可孕性,增加果实数量提高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提高商品性。诱导单性结实,刺激子房膨大,防止落花落果,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含糖量等。
同时中联化工技术专家还以草莓为例,讲解如何使用三招辨别膨大剂使用是否过量:使用膨大剂和正常种植的草莓是可以区分的。一、看使用膨大剂的草莓个头超大,外形有不规则凸起、颜色青红分明。正常草莓个头如鹌鹑蛋或鸽子蛋大小,也有个别单枝草莓个头较大,颜色红艳有光泽、色泽均匀,形若圆心。膨大剂草莓能轻易掰开,且掰开后是空心。正常草莓因果肉结合紧密、水分较多而不易掰开,且掰开后为实心。二、摸膨大剂草莓泛青部分摸起来比较硬,发红的表皮摸起来有软软的感觉。而正常草莓摸着富有弹性,软硬适中。三、尝膨大剂草莓吃起来寡淡无味,而自然长大的草莓则甜中带酸,自然清香。【此处关于辨别的说法被证明毫无依据,无效】
烘焙食品
泡打粉(BP) Baking Powder 一般俗称为酦粉、发泡粉,为食品的膨胀剂 Baking Powder,简称B P。它的主成份是碳酸钙、硫酸钠铝、重碳酸盐等的混合盐类,主要用在西点蛋糕的制作(例如:烘烤饼干、蛋糕、蒸发粿及油炸物等),其用法经常与面粉混合过筛后,经加热就会释放出CO2气体使糕点产生膨松感,保存时要保持干燥避免受潮。
小苏打Baking Soda 为碱性的物质,可中和配方中的酸性材,同时产品颜色亦会较深。用于巧克力、巧克力蛋糕或小西饼中料。
塔塔粉Cream of Tartar 酸性盐类,用以中和蛋白的碱性,并加强蛋白的韧性,如天使蛋糕。亦可用来煮转化糖浆。其外观与泡打粉一样,但不可与泡打粉替代使用。
碳酸氢铵 Ammonia Bicarbonate
(NH4·HCO3) 化学膨大剂效用同碳酸氨,产气速度快,多用在水份含量较低的产品,如:油条、沙其玛。
西瓜膨大事件
如今,江苏省丹阳市700多亩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里,许多西瓜未成熟就竞相炸裂。专家通过走访发现,确实有农户发生大量裂瓜之前使用了膨大剂,不能排除膨大剂使用时机不当这一因素。同时,专家表示,只要是在正常使用量范围内,膨大剂是安全的。
西甜瓜膨大增甜剂”号称可以带来30%以上的增产效果,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如果让孩子服用激素促进长高,我们会说这是拔苗助长,难道给作物使用膨大剂促进增产,就不是拔苗助长?
汪良驹认为,只要是在正常使用量范围内,膨大剂是安全的。至于大个瓜果,有可能是品种改良、技术改进的结果,也有可能是膨大剂催熟的结果。但是只要是按照国家规定适量使用膨大剂,是非常安全的。此外,瓜果从使用膨大剂到上市出售,会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期,其残留基本测不出来,对人体没有什么副作用。
社会关注
夏季来临,正是瓜果上市的时节。不过,2011年5月的某天镇江丹阳一户瓜农种植的几十亩西瓜莫名“爆炸”消息传出,再次将西瓜推上风口浪尖。甜蜜素、催熟剂,还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又曝出了“爆炸”的西瓜是因为过量使用了“膨大剂”。
西瓜开裂引发关注,人们担心,使用了膨大剂,西瓜会爆炸,植物激素是否存在滥用风险,用激素催熟的瓜果会不会对人体有害。汪良驹认为,只要是在正常使用量范围内,膨大剂是安全的。
据专家介绍,膨大剂名为氯吡苯脲,别名为KT30或者CPPU,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首先开发,之后引入中国,是经过国家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属于食品添加剂
背景知识
膨大剂,化学名称叫细胞激动素,属于激素类化学物质,对植物可产生助长、速长作用。
发明历史
1948年美国的Folke发现了细胞分裂素,1955年Miller等人发现了促进植物幼胚发育的活性物质6-糠基嘌呤,人们开始认识到细胞分裂素(Cytokinins)是一类很重要的植物激素。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分离或人工合成许多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细胞分裂素,主要包括嘌呤类和取代脲类。
1978年,日本Takahishi等人首次合成新型取代脲类细胞分裂素—氯吡苯脲,又称之为CPPU、KT30、调吡脲,也就是如今媒体报道的“西瓜膨大剂”。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在氯吡苯脲的生产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人们观察到,氯吡苯脲诱导细胞分裂和促进器官发生的活性远远高于一般嘌呤类细胞分裂素。氯吡苯脲可以促进细胞分裂,玫瑰嫁接前在200mmol/L的氯吡苯脲中浸泡,可以提高嫁接芽的繁殖率;15mg/L的氯吡苯脲可以使猕猴桃果实细胞数目明显增加;氯吡苯脲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组织分化。
应用
氯吡苯脲在农业生产上应用广泛,对柿子、甜瓜、苦瓜、葡萄、番茄、西瓜、苹果、梨等多种作物有增加果实数量的作用,能够促进植物细胞分裂,促进果实肥大,提高产量,在国内外已作为果实膨大剂用于多种农作物。Kefford等人采用不同的细胞分裂素处理豌豆幼苗,发现氯吡苯脲使芽的生长较对照组提高290%。在烟草上喷洒100mg/L的氯吡苯脲,有降低株高、增大叶面积和叶重的作用,增加种植烟草的经济收益。大豆初花期喷洒氯吡苯脲,可以使大豆根系发达,花荚脱落减少20%~30%,增产15%~20%。
健康威胁性
人们关心西瓜膨大剂,在于食品安全的考虑。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耕地不足1.4亩,科技兴农的需求大于其他国家。氯吡苯脲在中国农业生产领域已经开始应用,而且其应用规模与范围预计还会不断增加。
如今,关于氯吡苯脲对植物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比较而言,关于氯吡苯脲对人体长期影响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有限的动物实验表明,用放射性标记的氯吡苯脲饲养老鼠,吸收率达100%,65%~85%存在于尿、体内组织和呼出气中,20%由胆汁分泌;氯吡苯脲被老鼠吸收后很快从体内被排出,不存在蓄积性。
口服氯吡苯脲的急性毒性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动物,其急性毒性属于低毒或微毒。或许是由于氯吡苯脲急性毒性低微,而广泛的应用并未确认带来明确的损害效应,带来的现实问题,是没有必要对其急性毒性进行研究,但是有必要对其长期摄食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澳大利亚化学安全局规定氯吡苯脲ADI(人每天允许摄入量)为0.077毫克/公斤/每人/每天。问题在于氯吡苯脲应用广,来源广,计算人每天摄入量并非易事。【澳大利亚没有所谓澳大利亚化学安全局的部门,此段疑为谣言】
规范氯吡苯脲的应用范围、应用剂量、应用时间和残留剂量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科技工作者等对西瓜的代谢动态研究表明,氯吡苯脲在西瓜中代谢较快,半衰期为1.2~1.67天。使用规定剂量氯吡苯脲水溶液于雌花开放当天或前后1天内均匀喷洒瓜胎1次,施药后40天西瓜收获时,样品中未检出氯吡苯脲残留。
农业部权威回应
新闻发布会
2011年7月5日,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相关负责人对我国个别地方出现的“膨大剂西瓜炸裂事件”作出正式回应,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毒性和残留量非常低,只要按照批准使用方法使用,不会出现安全事故。
农业部联合工信部、环保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禁用和淘汰高毒农药的情况。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顾宝根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前一段时间,媒体报道的“爆炸西瓜”及催熟香蕉等事件,使得人们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产生疑虑。他介绍说,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如果不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我们农业生产就会出问题,比如水稻,如果不用的话,有的水稻会长得很高,导致产量下降。
顾宝根表示,植物生长调节剂毒性很低,残留量也非常低,对大量产品检测的结果显示,基本测不出有植物生长调节剂存在。“根据这些科学数据,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安全性是比较高的”。
顾宝根说,我国对植物生长调节剂采取了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和使用规定。首先,对农业生产允许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我国是要进行登记注册的,在登记注册过程中,对其安全性会进行严格的评价和测试;第二,制定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确保残留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总的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安全性还是很高的,只要按照国家批准的标签和使用方法使用,不会出现安全事故。”顾宝根说。
媒体采访
人民网于2011年5月为江苏“西瓜开裂”事件,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朝贤研究员。
焦点一:膨大剂是什么?是否准许使用?
【回应】膨大剂属植物生长调节剂,允许使用;合理使用对西瓜品质无明显不良影响
据张朝贤介绍,大家所说的“膨大剂”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的一类。它具有加速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增大、分化和蛋白质合成,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实增大的作用,常用的有氯吡脲、赤霉酸。在我国,氯吡脲主要用在西瓜等园艺作物上,赤霉酸主要用在柑桔等作物上。
氯吡脲、赤霉酸在我国属于登记允许使用的农药品种。我国在批准农药登记时,在农药标签上规定了用药时期、用药剂量和施用方法,标注了使用范围和安全间隔期。同时,我国还先后制定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和农药残留标准,指导和规范农药使用。经大量田间试验证明,膨大剂在合理使用下对西瓜品质无明显不良影响。
焦点二:“西瓜开裂”是何原因?
【回应】“西瓜开裂”有品种、天气原因,也有膨大剂使用时期不当的原因,属生产技术问题
据分析,江苏一些地方出现“西瓜开裂”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首先,与种植的品种有关。此次出现“裂瓜”的西瓜品种名称叫“日本全能冠军”,2010年刚在当地引进推广,其特点就是皮薄、易裂。其次,是天气因素和西瓜生长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西瓜在经历长时间干旱后,短期内大量吸收水分容易胀裂。春天以来,江苏干旱较重,在出现“裂瓜”的前后几天,恰逢当地下了大雨,在低洼地、水量多的地方,西瓜过度吸收水分出现“裂瓜”的情况比较多。第三,与膨大剂使用时期不当有关。膨大剂一般应在西瓜雌花开花的当天或花前1—3天,喷在瓜胎上,而且应当按照登记时推荐的用量施用。从江苏一些地方出现的西瓜“裂瓜”情况看,瓜农是在西瓜已经接近成熟,快要上市的时候施用的膨大剂,容易出现裂瓜。2011年了解的情况看,江苏局部地区出现的西瓜“裂瓜”现象仍属个别情况,以前在国内很少出现,2011年也未在其他省份发生。这类问题是生产技术问题,而非质量安全问题,主要通过加强技术指导来解决。
焦点三:膨大剂对人体有无危害?
【回应】膨大剂对人体健康无害,许多发达国家将其列入不需要进行毒性管理清单
膨大剂的使用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正常使用条件下,可以促进果实增大、早熟、提高产量。但是,如果过量使用或使用时期不当,可以引起果实畸形、裂果、掉果等药害现象。
为了保障人体健康,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农药安全评价规范和准则,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风险评估制度。我国根据国际准则,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药安全评价体系。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将其列入不需要进行毒性管理物质清单,其残留不需要制定安全限量标准,2011年还没有科学的证据表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焦点四:哪些国家在使用膨大剂?
【回应】氯吡脲仍在日本和欧美等国使用;赤霉酸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
氯吡脲最早是在美国首先研发的,日本于1985年开始生产和使用。据查证,2011年,氯吡脲仍在日本登记和使用,登记范围为葡萄、猕猴桃、西瓜、甜瓜、茄子、烟草等作物,并非像有些专家所说的,日本已停止登记和使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从日本引进这种膨大剂,1992年获得我国农药登记,并开始在一些省份应用。2011年,氯吡脲不仅在我国使用较广,而且在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广泛使用,长期的使用实践证明,其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危害。
赤霉酸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最早由英国于1961年研制生产。1985年,国内农药生产企业获得我国农药登记。即2011年,赤霉酸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尚未发现对人体有害。
鉴别方法
市场上的葡萄如果个头又大又圆,但口感差,一般也是加入了“催红剂”和“膨大剂”。催红剂学名叫“乙烯利”,可以让葡萄提早成熟,膨大剂可以让葡萄长得更大,在葡萄膨大剂中,氯吡脲的使用率最高。市场上的葡萄用没用这些植物激素只能通过肉眼去识别,如果葡萄颜色都是紫色的,没有青色,品尝口感差,就应该是“催红剂”惹的祸。葡萄园里如果葡萄杆很粗,很可能是用了“膨大剂”。【此段辨别方法没有确切根据,疑为臆想 】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6 16:27
目录
概述
概况
代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