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舞是中国广泛流行的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古代的战鼓。
历史渊源
腰鼓舞历史悠久,在旧唐书中就记载有腰鼓的名称。全国普及的腰鼓舞,是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在民间腰鼓舞的基础上,从动作的设计,乐器的配置,队形的变化,都进行了推陈出新和加工提高,使这一
民间舞蹈更臻于粗犷、豪放、雄浑和欢快,成为全国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舞蹈形式。
腰鼓舞亦称“打腰鼓”,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解放前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间舞蹈,多在年节喜庆时演出,有时也插入秧歌队伍中,随着秧歌队边敲边舞。解放后几乎遍及全国。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省内各地,为集体舞。
特色浓郁的腰鼓舞,首推流行在陕北安塞、横山、米脂等县广大农村的腰鼓舞。安塞腰鼓舞的特点是奔放、快速、腾空、摆头花俏,有时表演者尽兴时还加上喊声,显得既轻快,又豪迈。横山腰鼓舞往往与大秧歌结合,形成腰鼓秧歌舞,其特点是步伐多变,花样丰富,鼓点清晰、健壮,适合在群众性的庆典活动中表演。米脂腰鼓舞多以2人或4人表演,以表演“小场子”和个人技巧为主。有一种古老的表演,舞者不将鼓扎牢在腰间,表演时可以将鼓举起,或一手托鼓,一手撑地翻筋斗,或表演其他动作,十分灵活,但个人技术要求高。“打腰鼓”兴于陕北安塞县一带。古时边关守军,腰系腰鼓,用以击鼓报警、助威、求援、和庆贺胜利之用。腰鼓队伍庞大,动作整齐、豪迈、遒劲、剽悍,鼓声震天,十分壮观。1942年以后,
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对原有腰鼓形式进行了改革,发展成为节奏激烈、动作奔放的群众性舞蹈。新中国成立以后,腰鼓舞成为群众在节日、集会时经常表演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延安“鲁艺”改编的《胜利腰鼓》,在1949年第二届世界青年友谊联欢节上荣获集体一等奖。宣恩县城腰鼓舞已蔚然成风,学校、少数机关、各老年文体组织都有自己的腰鼓舞队,每逢节日或大的庆典活动,都有腰鼓队活跃在广场、街头,十分惹眼。
20世纪60年代,因历史原因,腰鼓舞一度中断。80年代起,泗洪县对民间文艺进行编纂集成的抢救工作,腰鼓舞得以恢复和发展。进入2l世纪,腰鼓舞有了全面、系统记录资料,并组织团队式的腰鼓队,参加重大节庆活动。民间腰鼓队的表演多与村庄、逢集、赶庙会、新居落成等有关。官方组织的腰鼓在祝捷大会、节庆、文化艺术节、舞蹈大赛等场合演出。
舞蹈特点
表演者
表演者有腰鼓手十数人或数十人,男女各半,并配有双镲和军鼓军号数人。腰鼓手男者头上带打布,上身穿白色或绿色对襟褂,下身穿彩裤,腰扎带,面画简妆,一副英武之像。女者顶头巾,身着彩衣。所用腰鼓长约1尺左右,直径5寸,表演时,腰鼓系于鼓手腰上。鼓手手执鼓槌,左右开弓,时而击边,时而击面,同时变换各种队形,并表演跑、跳、蹦、丢单叉、丢双叉等技巧。
舞姿
腰鼓呈长筒粗腰形,用宽布带穿于鼓环中,斜挂在表演者的左侧腰间,双手各持一鼓棰,相互交替击鼓,或双手同时前后击鼓。此舞的特点是,它的鼓点和
舞蹈动作紧密结合,鼓点变化无穷,诸如起点、此点、流水、单点、花点、乱点、紧三棰等,表现出不同的节奏和情绪。舞姿有“踢腿”、“转身”、“骑马式”、“飞脚”等。集体表演的腰鼓队形富于变化,有“卷白菜”、“九连环”、“十枝梅”、“丹凤展翅”等。民间的腰鼓舞带有竞争的性质,分两队比技巧和鼓点,愈比愈激烈、愈红火。腰鼓舞的最大特点是鼓点与舞蹈动作的和谐配合和紧密结合。舞者踩着清脆的鼓点,动作豪放潇洒,在大钗、大钹的伴奏下,变换各种队形和舞蹈动作,节奏鲜明紧凑,扣人心弦,给人一种朝气蓬勃、激昂向上的感觉。
鼓点
鼓点是腰鼓舞表现内容的主要手段。常用的鼓点有:“起点”、“止点”、“踏鼓”、“流水”、“单点”、“乱点”、“长点”、“紧三棰”等,各自表现不同的节奏和情绪。民间对腰鼓舞鼓点的称呼十分生动形象,概括出30多种名称。如:“
凤凰三点头”、“老虎大洗脸”、“雷神鼓”、“蝴蝶飞”、“鸡啄米”等等。舞蹈动作有“踢腿”、“转身”、“骑马式”、“飞脚”、“翻身”、“矮步”等。腰鼓舞多以集体表演为主。人数少则十几、几十,多则上百甚至数百。民间表演腰鼓舞,往往是两对同时表演,带有竞赛性质,比鼓点、比技巧,越打越热烈,越打越激动人心。
地域流派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又称“花鼓”,是陕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市的安塞,榆林市的榆林、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很大影响的舞种之一。通过出土的宋代腰鼓画像砖来看,安塞腰鼓这门民间艺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安塞腰鼓发展到近现代,在当地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横山腰鼓
横山腰鼓明代前俗称“打花鼓”,后来因表演中“鼓子手”的鼓均挂在腰间,故逐渐改称为“腰鼓”。民国三十六年横山县大旱,为祈雨,殿市乡组织了一支二百人的腰鼓队在“庆丰寺”求神三天,鼓手击鼓狂舞三日,通宵达旦,终于迎来甘露,老百姓取名称这二百名小伙子组成的腰鼓队为“槐远神龙腰鼓队”。建国后,槐远改名横山,当地群众也随之叫“横山腰鼓”。
保护措施
2013年7月14日,陕西科技大学2013年暑期“三下乡”赴安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实践团在安塞县文化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到安塞县冯家营村走访了民间腰鼓艺术大师王俊奇与腰鼓制作师王永军。
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为了弘扬安塞腰鼓文化也为了缓解我区就业压力,调节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素质,使培训的学员掌握一门技能,培训后实现就业。 2018年第一期腰鼓专业培训班开课。
延安市安塞区文化文物馆、延安市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把安塞腰鼓参加国内外重大演出活动、培训、参与影视、节庆等图片结集,编印了《安塞腰鼓图典》,该书是记录和保护安塞腰鼓最直接和有效的研究性图集。从2022年5月份开始筹划,8月份开始征集资料,共收到安塞腰鼓图片资料171幅,经编委会人员初审、复审后图典最终收录了139幅作品,2022年9月底《安塞腰鼓图典》正式出版。
2022年2月26日,榆林市横山区青少年腰鼓文化艺术协会成立大会在文广大楼召开。
社会影响
2007年,第二届市老年腰鼓舞大赛在南湖市民广场举行。700多位参赛老人以饱满的精神、矫健的身姿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作为2007年中国·
嘉兴江南文化节的活动内容之一,本届老年腰鼓舞大赛由市节庆活动组委会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承办,市群艺馆、市老年体协执行承办。昨天,共有来自全市的11支腰鼓队参与角逐。“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队形变化、动作编排方面进步明显。”市群艺馆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我们首次将表演场地从平地移到舞台,此外,此次比赛还邀请了山西太行鼓乐团、陕西延安安塞腰鼓来禾演出,为本地的腰鼓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打腰鼓是一项不错的健身活动,锻炼身体又愉悦身心!”来自平湖市当湖街道、67岁的唐婉华告诉记者,退休后她就参加了平湖市老年歌舞队,唱歌、跳舞、打腰鼓等,每星期至少要锻炼3次。
世界纪录
最大规模的腰鼓舞:
2019年4月12日,中国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以1344人的成绩,打破了最大规模的腰鼓舞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挑战者是该校的学生,舞蹈共持续了5分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