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术语,又称脾气不足、
脾胃虚弱。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忧思、久病损伤脾气所致。症见纳少、
腹胀,食后尤甚,大
便溏薄,肢体倦怠,
少气懒言,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浮肿等。
脾气虚,又称脾气不足、脾胃虚弱。主要表现为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
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浮肿等。
脾气虚,又称脾气不足、
脾胃虚弱。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忧思、久病损伤脾气所致。症见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浮肿等。这些表现体现两方面的
病理变化,一为脾脏运化功能的减弱,脾失健运,精微不布,
水湿内停,故
纳气腹胀,便溏;
脾虚失运,水湿泛滥,故肢体浮肿。二为气血生化不足,
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故肢体倦怠;
气血亏虚,
中气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不同年龄,
脾气虚证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脾气虚,多表现为
消化不良,呕吐,肚腹胀大,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年老体弱或大病久病者,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无力,倦怠嗜卧,或消瘦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素问·方盛衰论》:“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侯》:“脾气不足,则
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
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
病因
病机:多因饮食失调,或劳累过度,或思虑伤神,或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及他脏病变的影响,致脾气耗伤,运化失常而成。
临床表现:腹胀食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脉缓弱。
证因分析:脾气不足,水谷不化,气机不畅,故见食少,腹胀;食后脾气更亏,故食后胀甚;
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脾气不足,精微不能输布,气血生化乏源,不能充达四肢、肌肉,机体失养,故肢体倦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若脾气亏虚,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可见肥胖、浮肿;气亏血少,不能上荣,故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为
气虚之征。
方药: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白术、茯苓、
炙甘草);或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
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