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术语,脾的功能之一。水谷清阳之气由脾气输布,充养四肢,四肢的功能活动,与脾有密切关系。《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临床上脾气虚弱则见四肢乏力、消瘦或浮肿;脾受困则见四肢倦怠等,体现脾与四肢的关系。
解读
脾主四肢,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故称“四末”。人体的四肢需要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四肢的营养输送,全赖于清阳的升腾宣发,脾主运化和升清,因此,脾气健运,四肢的营养充足,活动轻劲有力。《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说明四肢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实四肢”,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甚或萎弱不用等。
中医应用
四肢活动依靠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清阳之气,故《素问·阳明脉解》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盛,实则能登高也”脾气健运,水谷精气充盛,阳气壮旺,四肢的到温养则强劲有力,反之,如果脾气虚弱,失其健运,清阳不升,营养缺乏,则肌肉痿软,四肢倦怠。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令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粦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因此医家认为四肢即是诸阳之本,又为太阴脾所主,四肢的强弱体现脾气的盛衰,在临床上,对于痿证的治疗,常用“独取阳明”,即健脾和胃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