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奈氏菌通称
脑膜炎球菌,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呈肾形,直径0.8um,凹面相对,成双排列。人工培养后呈卵圆形或球形,排列不规则。在患者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形态典型。新分离的菌株大多有荚膜。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营养要求较高,必须在含有血液或血清等培养基上才能生长。最常用巧克力血琼脂培养基。专性需氧,初次分离需在5%~10%
二氧化碳环境中。本菌在巧克力
血琼脂平板上,35摄氏度孵育24小时后,可行成圆形、无色透明、似露滴状的菌落。在血琼脂板上不溶血,在血清肉汤中混浊生长。产生自溶酶,人工培养物超过48小时不移种场常死亡。多数脑膜炎球菌有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外膜蛋白型特异性抗原、脂多糖抗原和核蛋白抗原。根据荚膜多糖抗原性不同,将脑膜炎球菌至少分为13个血清群,对人致病的多属A、B、C、Y和W135群,我国以A群为主。
3.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对干燥、热、寒冷等十分敏感,室温中3小时即死亡,55摄氏度5分钟内被破坏。常用消毒剂可迅速将其杀死。对磺胺、青霉素、链霉素等敏感。
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有菌毛、荚膜和内毒素。菌毛可使细菌粘附于
宿主细胞表面,有利于细菌入侵。荚膜有抗吞噬作用。内毒素是最主要的治病物质,它使机体发热、白细胞升高、
皮肤粘膜瘀斑,严重时引起DIC和
中毒性休克。
2.所致疾病 流脑传染源是流脑病人或带菌者,流行期间人群中带菌率可高达50%以上,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细菌侵入易感者机体首先在鼻咽部繁殖,潜伏期1~4天,机体抵抗力强多无症状或只表现上
呼吸道炎症;而抵抗力较弱时,细菌大量繁殖后入血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病人突然恶寒、高热、恶心呕吐、皮肤粘膜上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少数病人可因细菌突破血脑屏障引起蛛网膜化脓性炎症,病人出现剧烈头痛、
喷射性呕吐、颈强直等
脑膜刺激症状。严重病人可出现中毒性休克,预后不良。
3.免疫性 机体对
脑膜炎球菌的免疫以体液免疫为主,病人及带菌者体内都可产生群特异性抗体,抗体可通过调理作用促进白细胞的吞噬、活化补体引起溶菌。抗菌抗体对各血清群均有交叉免疫反应。母体
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而产生的IgG类抗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故6个月内婴儿极少患流脑。儿童因血脑屏障的发育尚未成熟,流脑发病率一般较成人高。
微生物学检查
取病人脑脊液、血液或出血瘀斑渗出液检查,带菌者可取鼻咽拭子。因本菌对低温和干燥敏感而易死亡,故标本采集后应注意保暖保湿并立即送检,最好是床边接种。
1.直接镜检 取脑脊液离心沉淀后,将其沉渣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时发现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即可初步诊断。对出血斑应先消毒,然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挤出少量血液或组织液,制成印片、染色、镜检,本法检出率较高。
2.
分离培养与鉴定 脑脊液或血液标本可先经血清肉汤增菌或直接接种到预先的巧克力
血琼脂平板,置5%~10%
二氧化碳中孵育24小时,挑取可疑菌落做涂片染色镜检,并作生化反应和血清凝集试验鉴定。对于带菌者的鼻咽拭子的检查,应采用卵黄
双抗培养基,即含卵黄的培养基中加入
多粘菌素B和
万古霉素,以抑制其它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生长,而有利于脑膜炎球菌的分离培养。
3.快速诊断法 脑膜炎球菌易自溶,病人脑脊液或血清中有
可溶性抗原存在,可用已知抗原快速检测其抗原。
(1)、
对流免疫电泳 用已知抗血清与患者脑脊液或血清作对流免疫电泳,一般1小时内即可得出结果。本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2)、SPA协同凝集试验 用已知脑膜炎球菌的IgG类抗体结合在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蛋白上,然后加入待检血清或脑脊液,若标本中有其可溶性抗原,则出现肉眼可见凝集现象。
防治原则
流行期间,成年人应普遍短期服用磺胺或用磺胺滴鼻,对易感儿童接种群特异性多糖疫苗,反应小,免疫效果好。对可疑患者,应早隔离、早治疗,尽早使用青霉素G,对青霉素G过敏的患者应考虑选用氯霉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