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
人体结构
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体,全长粗细不等,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尖削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圆锥尖端延续为一细丝,称终丝,终丝向下经骶管终于第2尾椎的背面,成人脊髓全长约42~45厘米。
概述
脊髓有两个膨大,上方一个称颈膨大,位于颈髓第三段到胸髓第二段,在颈髓第六段处最粗;下方一个称腰膨大,始自胸髓第九段到脊髓圆锥,对着第12胸椎处最粗。这两个膨大的形成,与四肢的出现有关,由于此处脊髓内部神经元的增多所致。
在脊髓的表面有六条彼此平行的纵沟,前面正中较深的沟,称前(腹侧)正中裂,其前外侧有前(腹)外侧沟,前根从其间走出;后面正中有一浅沟,称后(背侧)正中沟,其后外侧有后(背)外侧沟,后根纤维从其间进入脊髓。在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还有后中间沟。前、后根纤维在椎间孔处汇合,构成脊神经。在汇合之前,于后根处形成一个膨大,称脊神经节,内含假单极的感觉神经元。脊髓全长共发出31对脊神经,与每一对脊神经相对应的脊髓部分,称脊髓节,共有31节,计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和1个尾节。
脊髓与脊柱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二者生长速度出现不平衡(脊髓的生长速度慢于脊柱),成人脊髓的下端仅达第1腰椎下缘,因此腰、骶、尾部的脊神经根,围绕终丝集聚成束丝呈垂直下降,形成马尾。由于第1腰椎以下已无脊髓,所以临床上一般在第3~4腰椎间进行穿刺。
脊髓被膜和脊膜腔
脊髓在椎管内并非纵贯全长,其上端平枕骨大孔连于脑干的延髓,下端平第1腰椎下缘,向下以终丝附于尾骨背面。脊髓表面包被3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脊膜、脊髓蛛网膜和软脊膜。各层被膜间及硬脊膜与椎管骨膜间均存在腔隙,由外向内组成硬膜外隙、硬膜下隙和蛛网膜下隙。
(1)脊髓被膜 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脊膜、脊髓蛛网膜和软脊膜。
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形成一长筒状的硬脊膜囊。上方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续,向下平第2骶椎高度形成一盲端,并借终丝附于尾骨。硬脊膜囊内有脊髓、马尾和31对脊神经根,每对脊神经根穿硬脊膜囊时被其包被形成神经外膜,并与椎间孔周围结缔组织紧密相连,起固定作用。
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薄而半透明,向上与脑蛛网膜相续,向下平第2骶椎高度成一盲端。此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与软脊膜相连。
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薄而柔软,富含血管,与脊髓表面紧密相贴。在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处有纤维膜与脊髓相连,分别称软脊膜前纤维索和后纤维隔。在脊髓两侧,软脊膜增厚并向外突出,形成齿状韧带(denticulate ligament),呈三角形,额状位,介于前、后根之间,其外侧缘三角形齿尖推顶脊髓蛛网膜而与硬脊膜相连。每侧有15~22个,起固定脊髓的作用。
(2)脊膜腔 脊髓被膜之间存在有三个间隙,分别为硬膜外隙、硬膜下隙和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窄隙,其内填有脂肪、椎内静脉丛和淋巴管,并有脊神经根及其伴行血管通过,呈负压。此隙上起枕骨大孔高度,下端终于骶管裂孔。由于硬脊膜附于枕骨大孔边缘,故此腔与颅内不相通。临床硬膜外麻醉即是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根。
硬膜下隙(subdural space):位于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与脊神经周围的淋巴隙相通,内有少量液体。
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蛛网膜下腔):位于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隙内充满脑脊液,向上经枕骨大孔与颅内蛛网膜下隙相通,向下达第2骶椎高度。此隙在第1腰椎至第2骶椎水平高度扩大,称终池(terminal cistern),池内有腰骶神经根构成的马尾和软脊膜向下延伸的终丝。由于成人脊髓下端平第1腰椎下缘,而马尾浸泡在终池的脑脊液中,故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不会损伤脊髓和马尾。腰穿时穿经的层次依次是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硬膜下隙和脊髓蛛网膜,最后达终池。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的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
由于损伤阶段的不同,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和继发性脊髓损伤。原发性脊髓损伤由受伤即刻的暴力直接产生,暴力的大小与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从病理学上讲,损伤后脊髓可出现广泛的水肿,由于受到椎管的骨性限制、硬脊膜及软脊膜的束缚,神经压迫及髓内水肿可进一步加重,导致脊髓与椎管之间的硬膜外静脉、脊髓动静脉的循环障碍,引起脊髓缺血、水肿、出血及坏死。另外,脊髓水肿导致蛛网膜下腔粘连、狭窄甚至阻塞,影响脑脊液正常的生理循环及脊髓的生理代谢。从分子水平上看,损伤局部有大量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和蓄积,自由基集聚,使脊髓内部的微血管痉挛、缺血,炎性因子释放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静脉破裂,细胞出现自噬凋亡,导致脊髓继发性出血坏死。上述一系列在原发性损伤后脊髓出现的继发性改变即为继发性脊髓损伤。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理损伤机制类似,脊髓水肿和/或髓内血肿出现后会导致髓内压力增高,由于受到软脊膜、蛛网膜、硬脊膜的束缚以及骨性椎管的限制,会出现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有学者将这一系列症状命名为“脊髓脊膜腔综合征”。部分患者甚至可能由于水肿范围的不断扩大,出现上升性脊髓炎,最终导致呼吸抑制、肺部感染、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9 16:43
目录
概述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