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病毒是以
脊椎动物(包括人类)为宿主的。由于脊椎动物独特的特异性
抗体和
细胞免疫的进化,
免疫系统发展得比
无脊椎动物完善,因此,被病毒感染后的反应比较显著,对病毒遗传变异的影响也比较突出。脊椎动物受病毒感染后,多数表现为急性或隐性的短期感染;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
森林脑炎病毒,在人体所引起的显性或
隐性感染都是短期的,但在其媒介(蚊或蜱)体内由于没有
特异性免疫,病毒可长期繁殖存在。
脊椎动物病毒在进化过程中与其宿主和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病毒的结构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同的传播途径。有的通过媒介昆虫的叮咬而进入机体,有的通过
呼吸道或肠道传播。
在不同的环境中,很多病毒产生了不同毒力的毒株,如
流行性乙型脑炎、
脊髓灰质炎、
鸡新城疫病毒等,而且由于抗原性变异,多种病毒出现了不同的血清型别,如鼻病毒有 100多个型。最引人注目的是流感病毒、
口蹄疫病毒、蓝舌病毒等的变异不断出现。有许多病毒在感染过程中产生或多或少的缺损病毒,如的病毒;有的可引起
慢性感染,如;有的病毒长期存在于
淋巴细胞中,可能在血脑屏障受损时进入
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脑炎,如麻疹病毒引起的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有的病毒基因全部或部分地与受感染的细胞染色体整合,引起细胞转化,如
单纯疱疹病毒和EB病毒。有的还导至产生肿瘤,如牛
白血病病毒、鸡的马赖克氏病病毒及劳氏肉瘤病毒。脊椎动物病毒的形态、核酸类型及与其他病毒的比较见表[各类病毒的形态、核酸类型的比较]。
病毒分类有助于了解病毒的亲缘关系和各科病毒的结构、复制等共性特点,有助于发现新病毒,并为发展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方便。但目前还有一些病毒如
乙型肝炎、马尔堡病和埃波拉出血热等病毒,还不能在上述分类系统中确定位置。
①20世纪30年代,利用小鼠和鸡胚培养病毒;②40年代开始建立体外组织培养的病毒鉴定法和单层细胞培养法,导致以后很多病毒可在体外培养和制备组织培养疫苗;③分子生物学应用于病毒的研究,使病毒遗传变异和发病机制得到进一步的阐明,并建立了基因工程技术。
脊椎动物的病毒性疾病很多,有的引起大流行及人畜大量死亡,有的危害健康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人类的天花、肝炎、
流行性出血热、
脊髓灰质炎、麻疹、流感、狂犬病和各种脑炎等,以及畜禽的牛瘟、猪瘟、
鸡新城疫、口蹄疫、马传染性贫血病等。
研究人类或畜禽病毒的本质、与宿主感染和发病的关系以及防治方法的学科,分别称为医学病毒学与兽医病毒学,是医学和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研究成功与应用,使全世界消灭了天花,有些国家消灭了牛瘟、口蹄疫和猪瘟,还使不少疾病(如人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心肌炎,麻疹,鸡的新城疫等)的流行得到了控制。通过病毒流行病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改善了环境卫生,使其他疾病的流行也得到了控制。对脊椎动物病毒的基础研究也有助于从微观上研究生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