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拼音:mài、mò)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早形体为《说文解字》所收籀文。“脉”字由表示水流的“永”和表示人体的“月(肉)”构成,本义指人体中的血管,字由本义引申指“脉搏”的简称,如:号脉;又指像血管连贯分布而成系统。以上义读mài。“脉”又读mò,用于“脉脉”,形容眼神表达爱慕的情意。
现发现的最早的“脉”字是在《说文解字》的
籀文中,隶定后写作“衇”(图1),这是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兼会意字。左边是“𠂢”(“
派”的初文),右边是“
血”。甲骨文的“𠂢”字与“
永”字同形,是“永”字的反写。这一字形有游泳、水流和荡漾三种含义,它也表示水流的分支。而人体内的血管如同河流中许多支流,所以“衇”字用“𠂢”字作声符并会意。这两个字形组合在一起,指“人体中的血管”。后来这个字出现了较多异体。《说文》小篆(图2)将“𠂢”与“血”两个部件对调,隶定后写作“𧖴”。还有一种字形,将“𠂢”反写作“永”,左部为“血”,隶变后的楷书写作“䘑”。《说文》或体(图3)左边写作“月(肉)”旁,表示跟人的肌体血肉有关。右边是“𠂢”字,隶定后写作“脉(脈)”。后来将“𠂢”反写作“永”,写作“脉”。汉字简化时“脉(脈)”“衇”“𧖴”“䘑”均作为异体字被淘汰。“脉”成为楷书的规范字。
《
集韵》莫获切。《正韵》莫白切,音麦。《说文》:血理分衺行体者。《玉篇》:血理也。《正字通》:五脏六府之气分流四支也。《释名》:脈,幕也,幕络一体也。《左传·僖十五年》:庆郑曰:张脈偾兴。注:血脈必周身而作。《史记·乐书》:音乐者,所以动汤血脈,流通精神。《前汉·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脈,经落,骨髓阴阳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