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厦门大学联合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其他国内外科研院共同发起成立的组织机构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由所厦门大学联合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其他国内外科研院共同发起成立,旨在碳资源优化利用、化学储能与转化和太阳能转化化学等3个方面开展协同创新,解决该领域科技发展前沿问题。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共享三校教学、科研实验室资源,导师互选,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本科生暑期科研训练、实习、本科毕业论文实现三校打通,即: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三校间的任何一个教学或科研实验室接受实践训练、实习或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实现三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包括精品课程(教材)、教学名师、基础课师资(不仅是化学课)、国家化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均实现三方共享,并向能源化学方向倾斜。理论课教学(理论课、学术讲座)采取优秀教师流动到三校授课模式,强化数理基础;实践教学(学生实验课、科研训练、实习)采取优秀学生流动到三校学习模式。以国家拔尖人才班学生为基础,中心每年招收不超过100位拔尖学生,在三校交叉选材。学分互认,联合培养。拔尖班学生培养,须有半年在该校之外任一学校学习、研究经历。再有海外半年(国际合作学校)的学习、研究经历;开放相互转学,化学相关专业方向转学完全开放。本科生保研指标三校共享,向中心倾斜。各校1/4以上保研名额向校外其他两校导师推荐。定期轮流承办暑期学校,定期组织教学与招生工作交流研讨。
博士生培养
三校共同支持中心博士生教育改革,加强本直博招生,各校单列一定招生指标由中心招生培养,并积极争取博士生招生计划指标由教育部直接(单列)划拨。博士生招生实行申请—审核制,着重对考生学术兴趣和学术潜力的考察;建立博士生退出机制,赋予导师充分自主权;实行跨校、跨研究部、多导师(导师组、导师团队)、国际联合培养;博士论文评审及博士答辩邀请国际同行参与;坚持以优秀的培养质量和与国际接轨的奖学金制度吸引招收海内外优秀本科生、硕士生到中心攻读博士学位。三校为中心博士生提供博士生公寓。
详情信息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分别简称厦大、复旦、中科大,或统称“三校”)以“2011计划”总体精神为指导,共同建立“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英文名称:Innovation Center of Chemistry forEnergy Materials,简称“协同中心”,iChEM)。这对三校以化学学科为中心的相关学科新一轮发展,满足国家急需,冲击世界一流,既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协同中心由厦大、复旦和中科大组成核心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清华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能源材料化学领域杰出人才团队组成外围层。中心已汇聚的国外杰出学者包括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JACS副主编杨培东(位列国际权威引文机构Thomson Reuters发布的2000~2010年全球“顶尖百名材料学家”榜首和“顶尖百名化学家”第10位),林文斌(位列“顶尖百名化学家”第54位),E. Tsang(牛津大学Wolfson催化中心主任),E. S. Yeung(美国能源部Ames国家实验室高级科学家)和王勇(华盛顿州立大学杰出教授)、刘俊(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Fellow)等领军人才;国内学者有包信和院士(来自碳资源优化利用研究实力雄厚的大化所)、洪茂椿院士(来自结构和材料化学研究实力雄厚的福建物构所)和帅志刚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等杰出学者。
厦大、复旦和中科大的化学学科具备冲击学科前沿的基础和实力,并已开展了多年有效的协同创新探索,形成了协同创新体的雏形。拥有化学化工领域全国唯一连续4次评估为优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4个国家级平台,5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发表的论文数分列全国高校前列。
发展方向
协同中心选定研究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德国马普Fritz-Haber研究所(百年历史中产生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中期发展参照对象,选择美国能源部所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LBNL)及其所依托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化学学科作为长期参照目标(75位LBNL科学家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13位科学家获得了科研领域国家最高终身成就奖—国家科学勋章,18位工程师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有利于协同中心扩大发展视野,提升自身高度,明确发展方向,在能源材料化学领域取得世界一流的原创性重大成果。
发展阶段
协同中心经过培育、建设和发展三个阶段,将汇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型队伍,取得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建成世界一流的能源材料化学科研中心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打造能源材料化学的国际品牌,为我国能源战略新兴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作出引领和支撑性重大贡献,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有益的探索。
组织机构
协同中心设理事会、学术委员会、若干研究部(每个研究部下设若干个研究团队)和行政综合部。协同中心设碳资源优化利用、化学储能与转化、太阳能转化化学三个主攻方向研究部,和开展前瞻性、非共识性探索和跨学科交叉研究的X-研究部,以及合成制备、理论模拟和仪器方法三个学术支撑研究部。行政综合部下设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行政服务和公共技术四个办公室。
实行理事会领导和国际化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
理事会是协同中心最高决策机构,由教育、科技或管理方面有较高威望和造诣的专家组成。每届任期四年,届满可连任。
学术委员会是中心的学术咨询、评价机构,由学术造诣深厚、公道正派,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良好声誉的科学家组成。每届任期四年,届满可连任。
中心主任接受理事会的领导和学术委员会的建议,全面负责协同中心的运行,由具有国际声望和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担任。任期四年,任职不超过两任。
研究部是协同中心具体研究工作的组织实施机构。研究方向由学术委员会制定并经理事会批准。
行政综合部是协同中心行政事务日常管理机构。受中心主任领导,向中心主任负责。
国际顾问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理事会
目标定位
协同中心以在能源领域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在化学基础学科领域冲击世界一流为导向,充分协同三校优势资源协同创新体,延揽国内外杰出人才,瞄准碳资源优化利用、化学储能与转化和太阳能转化化学等3个主攻方向中的核心科学与技术难题,以合成制备、理论模拟和仪器方法为基础和支撑,注重交叉前沿研究和前瞻性、非共识性探索和大学科交叉研究,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以化学为基础,材料为载体,能源为目标,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探索高校转变创新发展方式的“特区”。
参考资料
中心概况.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国际顾问委员会.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委员会.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8 21:13
目录
概述
人才培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