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城借一
汉语成语
背城借一(拼音:bèi chéng jiè y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
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背城借一”。
成语典故
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鲁、卫两国遭到齐国的进攻,晋国的郤克带领中军,士燮带领上军,楽书带领下军,韩厥为司马,去援救鲁、卫,与齐军在鞍地(今济南市地区)交战,齐国军队被打得大败。
晋军乘胜追击,从丘舆(今山东省费城县西)进入齐国,一直打到马陉(今山东省益都县西南)。齐顷公派上卿宾媚人带着灭掉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南)时得来的概、玉馨和土地册子,去向晋军求和。临行前,齐顷公嘱咐宾媚人:“如果晋国不答应,就听其所为。”宾媚人到了晋军营中,献上了求和的礼品,晋国人不但不答应,反而要挟说:“必须把萧同叔的女儿(齐顷公的母亲)当作人质,齐国境内的耕地田陇全部东向,道路西行,以便晋人进军。”
宾媚人答道:“萧同叔的女儿不是别人,是我们国君的母亲,若把齐晋两国相比并,也就是你们晋侯的母亲。您向诸侯宣布代天子讨伐齐国的重大命令,却说定要拿齐侯的母亲做人质来取信,这怎么符合天子的命令呢?这简直是叫人们做不孝的事情。《诗》上有句话:‘孝子之心没有穷尽,长久施予感化你的同类。’如果以不孝号令诸侯,这恐怕不是有德之举吧?
“您如果不答应讲和,那么我们国君吩咐我的时候,还有另外几句话。他说:‘您率领晋侯的军队屈尊驾临敝国,我国的军事力量很单薄,只不过用来慰问一下您的部下。只因害怕晋君的威力,我国军队挫败了。如果您能给予恩惠,赐福给齐国,不灭掉我国,使我们能继续过去的友好关系,那么,我不敢吝惜祖先的一点破旧器物和土地。您要是仍然不答应,那就请让我们收集残兵,和你们背城一战,我国就是有幸战胜,也当依从于晋;何况不幸而败,还敢不听从晋命吗?’”
当时,鲁、卫两国主将也都劝说晋军主帅郤克说:“齐国怨恨的是我们,那些战死的都是他们的亲人,你假若不同意,齐国就更加仇视我们。你对他们何必苛求呢?你得到了国宝,我们既能得到土地,又解除了危难,齐国认了输,我们很光彩,这也就够了。”这时,晋国才同意齐人求和的要求。
成语寓意
齐使者国佐不辱使命,据理驳斥,又说出齐国将“收合余烬,背城借一”的决心。整个说词既无乞怜之态,又无唐突之病,刚柔相济,绝无战败国的低声下气,而是据理驳斥,振振有词,最后晋国权衡利弊,接受了齐国的议和。孙子有云“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对于陷人绝境的敌人,不要去逼迫他。陷于绝境的敌人,已无所顾忌,一副视死如归的气派。如果这时给予打击,敌人将会与你拼命。“狗急跳墙,兔子通急了也会咬人。”一旦遭受这种孤注一掷式的抵御,就算己方不会失败,也会损伤元气,从而付出不必要的代价,而齐国使者的成功议和,正是告诉敌人,自己已经作了决一死战的决心。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背城借一”指背靠着守卫的域池,借以与敌人决一死战。指与敌人做最后的决战。也指做最后一次努力或拼搏。连动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唐·李大师李延寿北史·周本纪·高祖武帝》:“伪安德王高延宗,扰攘之间,遂窃名号,与伪齐昌王莫多娄敬显等,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宋·苏轼《景纯复以二篇·仍次其韵》诗:“背城借一吾何敢,慎莫樽前替戾冈。”
元·脱脱金史·宗浩传》:“岂以为朝廷过求有不可从,将度德量力以背城借一,与我军角一日胜负者哉?”
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宋孝恭懿圣皇帝》:“与其坐以待困,,曷若背城借一,万一有幸,则人心贾勇。”
清·曾朴《孽海花》二四回:“蓁如自以为用了背城借一的力量,必然有旋转乾坤的功劳,谁知一帖不灵,两帖更凶,到了第三日,爽性药都不能吃了。”
韦君宜《牺牲者的自白》:“幸亏在万分危急之中,我的理智还不肯服输,它背城借一的坚决战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9 15:51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