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痈
疾病名
胃脘痈是指胃体生痈,症见上腹部中下脘疼痛为主的疾病。属内痈之一。
疾病简介
[ 西医相关疾病 ] 相当于西医学的消化性溃疡
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好发年龄为轻壮年, 21-50 岁占 70-80% ,儿童和老年也有。男女比例为 3 : 1 。
好发季节为春、秋二季。因为春为木气主之,肝盛则制土,土受木抑而作酸则痛,病必作实;秋为金之气,金主时者必盗母气,故此病多发于春、秋。
病名始见于《素问 ? 病能论》:“胃脘痈者诊之当何如 ……此者当候胃脉,其脉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对胃脘痈疽的临床表现和病机作了论述。
病象
1 、以上腹部中、下脘疼痛为主,疼痛是灼热、嘈杂性疼痛。
2 、临床表现特点:
(a) 慢性过程,一般少则几年,多则十余年甚至几十年。
(b) 周期性发作:在患病过程中,多出现发作期与缓解期,互相交替。
(c) 典型症状即上腹部中、下脘疼痛。
(d) 常伴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时干时溏,或黑而润泽,消瘦。
病位
胃脘痈是胃膜受损,其病位以胃为本,与脾、肝、肺关系密切。
1 、脾为阴土,主温喜燥;胃为阳土,主燥喜湿,燥湿相济,化生中气,中气在身,自动自静,动静相固,以启胃阳并济胃阴,则脾以升启脾阴而济胃阳,则胃以降。使脾胃表里温和,则升降有施,则中焦枢轴而运而化,运化之机作,万物乃生。因此,饮以养阳,食以养阴,脾胃为后天之本,胃腐则食不滞,过时不饥,脾运则分输五脏,荣润四肢百骸,所以本病与脾胃关系密切。
2 、肝主疏泄,助脾运化,肝与脾胃是木土相克的关系。恚怒伤肝或肝病自伤,肝气郁结,疏泄机能内逆,使木不疏土,则土壅,胃乏生发之力,脾乏转输资助,引起脾失运化之能,胃失腐熟之功。故与肝关系密切。
3 、肺为土之子,肺金盗母气则可出现本病。因此与肺亦关系密切。
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邪气逆于胃膜之腠理,血败肉腐。
胃脘痈是内外之邪横犯脾胃,胃膜受损,血败肉腐所致。
1 、外因
火热之毒或风寒之邪在机体正气之机,内犯脾胃,邪迫于营,陷与肉理,日久不除,血败肉腐,胃体生痈。
2 、内因
(1) 饮食所伤:过食肥甘厚味、嗜饮醇、或喜食炙煿,肥甘之品能使腠理致密,阳气不得宣散于外,郁结在胃:“酒有大热、大毒”,蕴积胃脘;炙煿之品则助阳助火;从而使火热内结于胃,毒伏胃膜,逆于腠理,久则热盛肉腐而生溃疡之患。
(2) 情志所伤:一是恚怒伤肝,肝气郁阻,木郁土壅,致脾失运化胃失腐熟,瘀积内停于胃,邪陷腠理,血败肉腐;二是忧愁伤肺,子盗母气,久而脾胃呆滞,营卫凝涩,逆于肉理,血败肉腐发为胃脘痈。
(3) 药物所伤:误药误治或久服辛香燥热之品,损伤胃阴,阴伤阳必胜,阳胜则热生,热结胃体,营气逆于胃膜,久则血败肉腐。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寒热: 寒邪犯胃者胃脘胀满而拒按,纳呆,苔白,脉弦紧;热结火郁者痛而烦渴思饮,恶热喜凉,溲赤便结,苔黄少津,脉弦数;脾胃阳虚者胃脘隐隐作痛,喜暖喜按,遇冷加重,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弱;胃阴不足胃脘隐隐作痛却口燥咽干,吐酸,心烦,舌红苔薄黄而干,脉虚数。
2 、辨虚实: 实证胃痛而胀,大便闭结不通,喜凉拒按,食后痛甚,脉实气逆,痛剧而坚,固定不移,多为新病体壮者,多用补法治之不效;虚证胃痛而不胀,大便不闭,喜暖喜按,饥则痛甚,脉虚气少,痛缓而软,痛处不定,多为久病体衰者,用攻法治疗加重。
3 、辨瘀血: 胃为阳明多气多血之经,胃体生痈是病在营血;久病久痛入络,络出血,可生瘀血之候,多见持续刺痛、痛有定处,舌隐青或紫黯,脉沉涩。
4 、辨部位: 餐后半小时或 1 小时疼痛,持续 1-2 小时或进食痛,中脘、左承满穴压痛者为中脘痈;餐前空腹痛,进食缓解,或夜间疼痛,中脘、右梁门穴压痛为下脘痈。
(二)治则
以通降散结为原则,通则不痛。
(三)分证治疗
1 .肝胃气滞
主症:胃脘胀痛,善怒,口苦,吞酸,或两胁不舒,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加重,颜面红黄,舌质红赤,苔薄而干,脉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加味左金丸
加减:( 1 )脾虚者,逍遥散主之。
( 2 )化火者,丹栀逍遥散主之。
2 . 脾胃失调
主症:胃脘痛而胸中痞塞,咳则胃脘不舒,呃逆,呕吐痰涎,大便不畅,吞酸,颜面色黄淡而透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治法:补肺宣降,和胃止痛。
方药:救肺益胃汤
3 .脾胃虚寒
主症:胃脘隐隐作痛,喜暖、喜按,饥则痛甚,饱则痛缓,喜热饮,形体畏寒,呕吐清水而酸臭,小便清长,大便多溏,颜面灰白,舌质红,苔薄白而润,脉沉迟。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4 .胃阴不足
主症:胃中灼热,伴有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喜冷温之物,吐酸,心烦,大便多干,颜面红润,舌质红,苔薄黄,脉虚数。
治法:养胃生津,和胃止痛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寒热不调
主症:胃脘痞满、硬痛,干呕,心烦,腹中雷鸣,大便溏而完谷不化,日数行,颜面绯红,舌红苔薄黄,脉虚数。
治法:泻热散阴,和胃止痛
方药:甘草泻心汤或半夏泻心汤。
5 .并病
( 1 )失血候:胃脘疼痛,便黑如油垢,并有吐血者。
治法:阳虚——参照虚寒证;阴虚参照胃阴不足
( 2 )穿孔候:手术治疗。
(四)其它疗法
1 、五灵脂 9g ,枯矾 4.5g ,共研细末,分两次开水送服,治血瘀胃痛。
2 、姜黄 18g 、香附(炒) 15g 共研细末,每服 2 -3g 。治疗气滞胃痛。
3 、薏苡仁 30g ,制附子 15g ,共研细末,每服 1.5g ,治胃寒作痛。
4 、百合 30g 、丹参 20g , 水煎空腹服,治虚热胃痛。
中医古书描述
脉因证治诸说 夫阴阳升降,则荣卫流通;气逆而隔,则留结为痈。胃脘痈者,由寒气隔阳,热聚胃口,寒热不调,故血肉腐坏。以气逆于胃,故胃脉沉细。以阳气不得下通,故颈人迎甚盛,令人寒热如疟,身皮甲错,或咳或呕,或唾脓血。观伏梁之病,亦有侠胃脘内痈者,以其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故也。(《圣济》)
诸书少论此病,惟孙真人言此(按:《千金》别无其说,盖是误忆),后学以此论乃胃热为邪治之(按:《外科集验方》作治法亦与肠痈颇同),初以疏利为先,以消毒托里退胃热,此为良法。不识病者,误人不浅,可不慎之。(《奇效》)
仲景云: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此不言痈之所在而言呕脓者,以其但呕而不咳,知非肺痈而为胃脘痈明矣。《内经》曰:热聚于胃口而不行,胃脘为痈。胃脘属阳明,阳明气逆,故脓不自咳出而从呕出,脓亦不似肺痈之如米粥者,此出自胃脘,从湿化而聚结成脓,有结痰如蚬肉也。谓不可治呕,言不得用辛香温胃止呕之剂,以脓之淤浊,熏蒸谷气故呕,若脓出则呕自愈,夫痈之在胃脘之上者则然。若过乎中,在膈之下,则脓从大便而出,轻则金匮排脓汤,重则大黄牡丹汤、凉膈散选用。若脓自上而吐,轻则金匮排脓汤,重则射干汤,或犀角地黄汤加忍冬、连翘,皆因势利导之法也。脓稀呕止后,用太乙膏(宜参《肺痈》)作丸服,虚人宜八珍加黄、忍冬、连翘之类调补之。凡舌胎经久不退,色黑垢腻,口中作甜,臭气秽浊,即是胃脘发痈之候,明眼辨之,毋俟痈成而致莫救也。(《医通》)
胃脘痈则有虚实二种:其实者易消,若作脓,必大吐脓血而愈;惟虚症则多不治。先胃中痛胀,久而心下渐高,其坚如石,或有寒热,饮食不进,按之尤痛,形体枯瘦,此乃思虑伤脾之症,不待痈成即死。故凡腹中有一定痛处,恶寒倦卧,不能食者,皆当审察,防成内痈。甚毋因循求治于不明之人,以至久而脓溃,自伤其生也。(《源流论》)
胃痈,胃阳遏抑病也。(原此下引《圣济》)若脉洪数,脓已成也,急用排脓之剂。脉迟紧,属瘀血也,急当议下。否则毒气内攻,肠胃并腐,其害不小。但此症又不比肺痈之可认,苟不呕脓血,未免他误矣,疡医可不知方脉之理乎。据此则知胃痈之症,端由胃阳之遏。然其所以致遏,实又有因,不但寒也。必其人先有饮食积聚,或好饮醇醪,或喜食煎 ,一种热毒之气,累积于中,又或七情之火,郁结日久,复感风寒,使热毒之气,填塞胃脘。胃中清气下陷,故胃脉沉细,惟为风寒所隔,故人迎紧盛也。若有此二脉,非胃痈而何。然症之成也必以渐,而治之之法亦不可混施。(《尊生书》)
胃痈亦生腹内,痛在心下脐上。其有红肿见于胸下者,此躯廓之伏梁痈,非胃痈也。肠痈痛在下腹左右少腹间,以此为异云云。凡内痈脓未成,皆宜从清导之。已成脓者,必溃脓。胃痈之脓,有呕退场门者,有下溃于肛者。(《医级》)
治验 江应宿治上舍汪中宇,患喉肿不进饮食,腹中不饥,但日饮清茶数盏,召余视之。诊得气口紧数,此胃痈也。脓已成,宜引下行。投以凉膈散,稍稍利一、二度,次早吐脓血,再服射干汤一剂,即知饿索饮食,六剂全愈。(《类案》)
石顽治谈仲安,体肥善饮,初夏患壮热呕逆,胸膈左畔隐痛,手不可拊,便溺涩数,舌上胎滑,食后痛,呕稠痰,渐见血水,脉来涩涩不调。与凉膈散加石斛连翘,下稠腻颇多。先是疡医作肺痈治不效,予曰:肺痈必咳嗽,吐腥秽痰。此但呕不嗽,洵为胃病无疑。下后四、五日,复呕如前,再以小剂调之,三下而势甫平,复以保元苓橘平调,二十日而痊。先时有李姓者患此,专以清热豁痰解毒为务,直至膈畔溃腐,脓水淋漓,缠绵匝月而毙。良因见机不早,直至败坏,悔无及矣。(《医通》)
治方 治热聚胃脘,留结为痈,连翘升麻汤方。(《圣济》)(按:即五香连翘汤。)
治胃腑实热,留结为痈,阳气不得下,胃脉沉细者,犀角汤方。
犀角(镑) 栀子赤芍药 赤茯苓(去黑皮) 黄芩(去黑心) 射干(去毛) 大黄(锉炒各一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入蜜一匙搅匀,再煎一两沸,食后温服。(同上)
治荣卫不流,热聚胃口,血肉腐坏,胃脘成痈,射干汤方。
射干(去毛) 栀子仁 赤茯苓(去黑皮) 升麻(各一两) 赤芍白术(各一两半)
上六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生地黄汁一合,蜜半合,再煎三沸,温服不拘时候,日二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6 18:45
目录
概述
疾病简介
病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