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
平滑肌瘤是起源于平滑肌组织的良性肿瘤,是最常见的间质性良性胃部肿瘤。因直径<2厘米的平滑肌瘤无任何临床症状,其实发病率很高。早期手术治疗预后良好。严重者可表现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其中出血为最常见的症状。
临床表现
胃
平滑肌瘤起源于平滑肌组织(多源自胃壁环肌或纵肌),少数起自黏膜肌层的良性肿瘤。好发于胃底、胃体,小弯侧较大弯侧多见,后壁较前壁为多。直径<2厘米的
平滑肌瘤无任何临床症状。其临床表现常与肿瘤的部位、大小、生长方式、并发症类型等有关,严重者主要表现为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其中出血为最常见的症状。
检查
1.常规检查
2.粪便潜血实验
消化道常呈间断性小量出血,表现为粪便潜血实验阳性或黑便。
3.组织病理学检查
肿瘤边界清楚,无包膜;镜下示分化好的梭状细胞交错成束,有含量不等的纤维结缔组织和成纤维细胞。
4.X线检查
上消化道钡餐典型征象为突入胃腔内之肿物,胃内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外形整齐,边缘清楚,周围黏膜和胃壁正常,无蠕动功能障碍。肿瘤并发溃疡者于肿瘤形成的充盈缺损区,常可见一深在龛影,周围光滑,无黏膜聚集现象。浆膜下肿瘤或肿瘤向胃外突出时,由于肿瘤的牵拉和压迫,可使胃壁产生畸形,或呈外在压迹样缺损。
5.腹部B超检查
采用饮水法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生长方式及其内部回声结构,对诊断胃
平滑肌瘤有一定价值。若能结合胃镜活检检查,则可大大提高诊断率。声像显示
平滑肌瘤边缘光滑,内呈均匀性低回声。
6.超声胃镜
超声胃镜被认为是提高早期诊断率的最有价值的手段。能同时显示胃腔内外瘤体全貌,不仅可发现早期病变,还可了解肿瘤的大小和深度,但由于价格昂贵,国内尚未普及。
7.CT检查
影像特点为:上腹部实性肿块,与一侧胃壁关系密切,有时能清楚地显示胃壁向胃腔内突出或向胃外突出,肿块多小于5厘米,呈圆形或类圆形,表面光滑。肿块密度多均匀,偶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病灶多呈低强化改变,延迟扫描多呈均匀中等强化,偶可见中心部坏死不强化的低密度灶。
普通内镜可以直观腔内型肿瘤的形态大小及生长特点,亦可直接行组织活检以取得病理学证据,甚至可经胃镜行胃
平滑肌瘤摘除术。但对于没有侵犯黏膜的肿瘤及腔外型肿瘤则意义不大。可见半球形或球形隆起,表面黏膜紧张光滑,色泽与周围黏膜相同,顶部有时可出现缺血坏死性溃疡,术前确诊较困难,常需要组织学检查才能证实。
诊断
对于胃平滑肌瘤的诊断除临床上出现
上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包块者应疑及该病外,主要依靠X线及
胃镜检查。X线检查可见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充盈缺损,肿瘤周围黏膜正常。充盈缺损区有龛影,提示平滑肌瘤有溃疡。肿瘤向胃外突出时,可见胃壁畸形,或呈外在压迹样缺损。
胃镜检查可见半球形或球形隆起,黏膜紧张光滑,色泽正常,顶部可有缺血坏死性溃疡。术前确诊较困难,常需要病理检查才能证实。
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
胃息肉、胃平滑肌
肉瘤等鉴别。应根据肿瘤大小、生长特点、溃疡形态、有无转移和浸润生长、囊性变及病理表现来综合判断。一般认为发病年龄>50岁,病灶多发,瘤体直径>5厘米,生长较快,呈结节状,有囊性变和大而不规则的溃疡者支持平滑肌
肉瘤,应及时行病理检查以明确。
并发症
位于贲门附近较大的肿瘤可发生咽下困难,位于幽门部的巨大平滑肌瘤可以引起
幽门梗阻症状。
治疗
由于胃平滑肌瘤与平滑肌
肉瘤鉴别较为困难,而平滑肌瘤又可以发生恶性变,所以应以外科手术治疗为宜。一般选择局部广泛切除术,切缘应距肿瘤边缘至少2~3厘米以上。疑有恶变者应作胃大部切除术或全胃切除。
对单发、有蒂的瘤体直径小于2厘米者,可经内镜电切除;对多发、无蒂、直径大于2厘米或有出血、梗阻等症状或内镜活检、细胞学检查疑有恶变者,应予以腹腔镜下或剖腹手术切除。
手术方式可视病变的具体情况而定,对直径小于5厘米的胃体、胃窦及胃底平滑肌瘤,若肿瘤界限清楚,瘤体无坏死,瘤体部位胃黏膜无溃疡,腹腔又无转移灶,可行肿瘤局部切除,切缘距肿瘤1厘米。位于幽门或贲门部位的平滑肌瘤,当肿瘤直径小于3厘米时可行保守的局部切除或连同部分胃壁做楔形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