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内髁骨折
病症
肱骨内髁骨折较少见,好发生于儿童,波及范围包括内上髁与滑车的大部分。受伤后肘内侧和内上髁周围软组织肿胀,或有较大血肿形成。临床检查肘关节的等腰三角形关系存在。患者表现为疼痛,特别是肘内侧局部肿胀、压痛、正常内上髁的轮廓消失。
病因
大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临床表现
本病儿童比成年人多见。受伤后肘内侧和内上髁周围软组织肿胀,或有较大血肿形成。临床检查肘关节的等腰三角形关系存在。患者表现为疼痛,特别是肘内侧局部肿胀、压痛、正常内上髁的轮廓消失。肘关节活动受限,前臂旋前、屈腕、屈指无力。合并肘关节脱位者,肘关节外形明显改变,功能障碍也更为明显,常合并有尺神经损伤症状。
损伤类型与肱骨外髁相似。将骨折分为三度:
Ⅰ度骨折骨折无移位,骨折线由内上髁上方斜向外下达滑车关节。
Ⅱ度骨折:骨折线与Ⅰ度相似。骨折块有侧方或伴有轻度向上移位,但无旋转。
Ⅲ度骨折:骨块有明显的旋转移位。最常见的是在冠状面上的旋转。有时可达180°,致使骨折面完全对向内侧。也可在矢状面上旋转,导致骨折面向后,而滑车关节向前。有时尺骨可随骨折块向内移位而导致肘关节半脱位。
检查
本病的诊断除了详细询问外伤病史、临床表现及一些体格检查外,对临床疑诊病人应加拍对侧肘关节X线片,有时患侧可见肘部“脂肪垫征”阳性,对于骨化中心出现以前,伤后肘关节内侧明显肿胀者应高度警惕,并仔细检查压痛范围及内髁部有无异常活动,必要时可做手术探查,以明确诊断。但需注意,在肱骨内上髁骨骺骨化中心出现之前发生的肱骨内髁骨折诊断则较困难。因为骨骺尚未骨化,其软骨于X线片上不显影,通过软骨部分的骨折线也不能直接显示,此类损伤于X线片上不显示任何阳性体征(既无骨折又无脱位影像)。因此,临床上必须详细检查以防漏、误诊发生。对于诊断确有困难的病例可拍健侧相同位置的X线片加以鉴别,必要时可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正位X线片可显示骨折线方向,骨折块大小和移位的程度;侧位X线片能提示骨折块向前、后方向移位状况。在X线诊断时必须注意,小儿肱骨内髁骨化中心未出现之前,在该部骨折应根据其他解剖标记加以判断,如肱骨小头肱骨内上髁及桡骨小头骨化中心的位置变化加以鉴别,必要时以相同条件拍摄对侧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以便对比观察。
诊断
肘关节肿胀、疼痛、伸屈受限,关节内侧压痛明显,有时局部可触及骨摩擦感。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尤以正位片可见内髁骨折。
鉴别诊断
1.肱骨外髁骨折。
2.肱骨内上髁骨折。
一般根据X线检查可资鉴别,对一些较难诊断的病例,可使用CT和磁共振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并发症
可并发肘关节半脱位。本病还可以合并其他损伤,如桡骨头、颈、尺骨鹰嘴骨折等。此外,由于肱骨内髁骨折既是关节内骨折,又是骨骺损伤,因此复位不满意时不仅妨碍关节功能恢复,而且可能引起生长发育障碍,继而发生肢体畸形(如肘外翻)及创伤性关节炎。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还可以发生骨折块完全游离,进而导致骨折块缺血性坏死
治疗
无移位的Ⅰ型骨折采用长臂石膏托将肘关节固定于屈曲90°、前臂旋前位4~5周,拆除石膏托进行功能锻炼。1周后拍片复查。骨折如有移位应采取相应措施。
1.闭合复位外固定术
Ⅱ、Ⅲ型骨折应闭合复位,用长臂石膏托或超关节小夹板压垫固定,4~5周后拆除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
2.经皮撬拔复位固定术
闭合复位失败者施用此术,用石膏外固定,4~5周后拔除钢针拆除石膏进行功能锻炼。此法失败者立即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3.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适用于上述治疗失败或再移位的患者。术后用石膏固定,4~5周后拆除石膏进行功能锻炼。
陈旧性骨折,复位将是十分困难的操作,由于肱骨下端髁间窝的骨皮质很薄,很难确定其原骨折端,因此手术处理应视其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程度大小,明显障碍者通常可通过肘关节松解术处理。伴明显肘内翻畸形者,可做肱骨髁上截骨术。
预防
本病是属于外伤性因素引起的疾病,故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创伤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0 23:50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