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同源理论源于《
内经》。 “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可采用“肾肝同治” 的治疗法则。在先天,肝肾共同起源于
生殖之精;肝肾共同受肾所藏的先后天综合之精的充养。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
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肝肾同源”又即肝肾的结构和功能体系通过某些中心环节而密切相关。“肝肾同源于
精血”意即肝肾的结构和功能体系通过“精血”这一中心环节而密切相关。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
咸生肾,
肾生骨髓,髓生肝”,揭示了肝肾两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体现了祖国医学的
整体观念。“肝肾同源”的
哲学思想渊源于《
易经》,医学基础根源于《内经》,
临床实践丰富于汉唐金元,
理论体系形成于明代,实验研究发展于现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肾生骨髓,髓生肝。”
吴昆注曰:“髓生肝,即肾生肝,
水生木也。”可见《内经》认为,“肾”是通过“髓”生养“肝”而体现“母子”联系的。“脑为
髓海”,“肾生肝”的
生理功能,必然受到“脑髓”的调控。不但“肝肾”生理联系如此,而且病理影响亦然。《灵枢·本神》曰:“
肝藏血,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恐惧不解则伤精,
精伤则骨酸
痿厥”,“
肾藏精,精舍志,
肾气虚则厥”,故有“
恐伤肾”之说。唐·
孙思邈在《
千金要方》指出下焦病的治疗应“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此说原指肝肾寒热,以后逐步发展到指肝肾
相火与真阴。
北宋钱仲阳在其《
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有真水,有补而无泻。”(题记:
肾火泻肝,
肝阴补肾,肾不可泻,肝不可补)。至明
李中梓运用《易经》哲学思想,根据《内经》医学理论,参考历代医家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
临床经验,在其《
医宗必读》中提出著名的“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理论观点。“肾应北方壬癸”,“肝应东方甲乙”,
肾藏精,
肝藏血,精聚为髓,精髓
化生为血(精血同源),由于肝肾同源于
精血,故曰:“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故曰:肾肝同治……然木既无虚,又言补肝者,
肝气不可犯,
肝血当自养也。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属也。壮水之源,木赖以荣。水既无实,又言泻肾者,
肾阴不可亏,而
肾气不可亢也。气有余者伐之,木之属也。
代木之干,水赖以安。夫一补一泻,气血攸分;即泻即补,水木同府。”
程文囿在《
医述》引《医参》论述了脑与肾的关系,“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
督脉,
命火温养,则髓益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
安可不为之珍惜!”钱镜湖在《
辨证奇闻》中则论述了“脑
气不足治在肝”的观点,“盖目之系,下通于肝,而上实属于脑。脑气不足,则肝之气应之,肝气太虚,不能应脑……治之法,必须大补其肝气,使肝足以应脑,则肝气足而脑气亦足也。”由此可见,肝肾又同源于脑。
肾藏精,
肝藏血,肾为肝之母。《
张氏医通》曰:“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为
清血。”此言肝血为
肾精所化生,厥阴必待少阴之精足方能血充气畅,疏泄条达。正所谓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张介宾《类经·藏象类》云:“肝肾为子母,其气相通也,”指出肝肾通过经气相互灌注而沟通联系。
足厥阴肝经与
足少阴肾经均循行于身体内侧,并在
经脉循行上通过肝、膈、肺、肾相互
直接联系;还通过交会于
足太阴脾经的
三阴交和
任脉的
关元、
中极穴
间接联系。肝肾又和
奇经八脉密切相关,肝肾同隶奇经,冲任督三脉均起
胞中,胞胎为肝肾所主,故有“八脉隶于肝肾”之说。
肝肾同居下焦,内寄
相火,相火源于命门。
朱丹溪《相火论》云:“(相火)见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肝肾所寄相火,言其常为肝肾之动气,推动肝与肾完成各自生理功能。相火之源在
命门,
何梦瑶曰:“
肾水为
命门之气所蒸化上升,肝先受其益。”但相火内寄于肝肾,发挥其动气之功能全赖肝肾阴血的滋涵。若肝肾阴亏则相火易亢而为“邪火”、“元气之贼”而出现一系列病变。
尽管过去对
藏象本质(包括肝、肾)的研究,多只注重单一脏器(肝或肾)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的探讨,对“肝肾同源”的相关机制尚缺乏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但有的研究客观上为“肝肾同源”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
将“肝肾同源于
精血”的认识推进到“肝肾同源于脑”,“肝肾同源于
下丘脑-垂体-肝轴”,“肝肾同源于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医传统的肝肾概念经历了“实体赋予功能”到“功能脱离实体”的演变过程,作为描述生命表现形式的肝肾概念,其功能表现必然有其明确的物质基础,脱离具体
组织结构的
功能系统是难以想象的,这既不符合中医“形神同一”和
现代医学“结构决定功能”的基本概念,也违背了“物质第一性,
精神第二性”的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当然,如将肾单纯定位在下丘脑有嫌片面,将肝
简单定位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又有嫌笼统。这就需要将中医功能系统的肝肾概念与现代医学的功能和结构知识进行系统而深入的
相关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将肝肾的功能系统和组织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实体功能重组”),提出新的功能系统和组织结构统一的比较确切而科学的肝肾概念。而循着整体联系的研究思路研究“肝肾同源”,就必然首先解决将肝、肾两脏结合起来研究的
方法学问题。有了切实可行的整体联系的
研究方法,通过系统而深入研究,就有可能从中医药寻找出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功能紊乱的手段和方法,为医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