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结核较为少见,因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故临床误诊误治率较高。多数肝结核系全身粟粒型结核的一部分,称为继发性肝结核,患者主要表现为肝外肺、肠等结核引起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出现肝病的临床症状,经过抗结核治疗肝内结核可随之治愈,临床上很难作出肝结核的诊断。
病因
结核菌属于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的分枝杆菌属,为有致病力的耐酸菌。主要分为人、牛、鸟、鼠等型。对人有致病性者主要是人型菌,牛型菌少有感染。肝结核是由各种肝外结核菌播散到肝脏所致,有时因肝外原发灶较小或已痊愈,不能查出原发病灶,据统计能查到原发灶者仅占35%。
临床表现
该病主要症状有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肝区或右上腹痛及肝大。发热多在午后,有时伴畏寒和夜间盗汗;有低热者也有弛张型者,高热可达39~41℃,有发热症状者占91.3%,凡有结核或有明确
结核病史者,长期反复发热,且排除其他原因者常有肝结核的可能。肝大是主要体征,半数以上有触痛、肝质硬,结节性肿块;约15%的患者因结节压迫肝胆管可出现轻度
黄疸,10%的病例有腹腔积液。
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少数患者可增高,甚至出现类
白血病反应。80%以上患者有
贫血表现,血沉常加速。
2.肝功能检查
ALT、ALP及胆红素升高,可有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
3.结核感染相关的检测。
4.肝穿刺活检
对弥漫性或粟粒型病变诊断价值较大。
5.X线腹部平片
可能发现肝内钙化灶。有人报肝结核患者48.7%有肝内钙化灶。
6.B超检查
可发现肝大及肝内较大的病灶,亦可在其引导下做病灶穿刺检查。
7.CT扫描
能发现肝内病灶。
8.腹腔镜检查
可发现肝表面的黄白色点状或片状病变,并在直视下做病灶穿刺作病理及细菌学等进一步的检查。
9.剖腹探查
个别疑难病例,必要时可通过手术途径获得明确的诊断。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上述检查可获得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下列病变鉴别:
1.局限性肝结核瘤有时与
肝癌难以鉴别,而粟粒型肝结核有时易与弥漫型
肝癌混淆,但后者病情严重,病程发展较快,AFP阳性,结合慢性肝病史等,一般可以鉴别。
2.肝结核形成
脓肿后应与阿米巴性或细菌性
肝脓肿相鉴别。细菌性
肝脓肿多继发于胆道感染,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有寒战、高热,而阿米巴性
肝脓肿多有脓血便史,
脓肿一般比较大,脓液呈巧克力色,一般不难鉴别。
3.对具有
黄疸的病例,慎勿误诊为
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钩端螺旋体病、
败血症等,尤其当患者有
结核病史或治疗无效而日渐恶化时,应警惕该病的可能并做相关检查。
4.肝脾肿大、高热、
黄疸、
贫血、恶病质,应与
淋巴瘤、急性
白血病、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相鉴别,可查骨髓象和淋巴结活检。
治疗
1.抗结核药物治疗
用药方案可参照
肺结核,应适当延长疗程。肝结核患者有ALT升高等肝功能异常时,不仅不是抗结核治疗的禁忌证,反而是适应证,疗程中ALT可能有小的波动,但很快恢复正常。
2.手术治疗
对结核性
肝脓肿较大者,在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考虑手术引流或行肝叶切除术。
预后
因肝具有丰富的网状内皮组织和强大的反应性,有很强的再生和防御能力,能及时形成屏障作用,故肝结核有自愈倾向。但患者一旦呈高热、发冷、肝大等活动性肝结核表现,难以自行恢复;如不及时给予特效治疗,一般迅速恶化,于数周或数月内死亡。抗结核药物治疗能立即显效,即使非常严重的病例,也多能治愈。
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的正确诊断,或确诊的早晚。死亡多因误诊或确诊太晚。并发症
脂肪肝导致的严重肝功衰竭,可为死亡原因。
黄疸表示
肝损伤严重,预后不良。
经抗结核药物治疗,粟粒型肝结核于6~8个月痊愈;其余类型的肝结核,痊愈需时可能更长。
预防
预防和治疗原发性肝外结核,是预防肝结核的关键:
1.首先应是积极、尽早、彻底治愈活动性
肺结核,使痰菌转阴。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勿将含有结核杆菌的痰液吞下。
3.将有活动性
肺结核病人的餐具单独应用,并定期煮沸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4.牛奶必须采用巴氏灭菌法或煮沸饮用,不喝生牛奶。
5.加强个人卫生,勤晒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杀灭污染的结核杆菌。
6.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