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实,正名芡实。为
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的成熟种仁,是一种一年生的水草植物,生长在湖泊和水塘之中。原产
东亚,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特别是长 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湖塘、沟渠等地。
形态特征
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沉水叶箭形或椭圆肾形,长4-10厘米,两面无刺;叶柄无刺;浮水叶革质,椭圆肾形至圆形,直径10-130厘米,盾状,有或无弯缺,全缘,下面带紫色,有短柔毛,两面在叶脉分枝处有锐刺;叶柄及花梗粗壮,长可达25厘米,皆有硬刺。花长约5厘米;萼片披针形,长1-1.5厘米,内面紫色,外面密生稍弯硬刺;花瓣矩圆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5-2厘米,紫红色,成数轮排列,向内渐变成雄蕊;无花柱,柱头红色,成凹入的柱头盘。浆果球形,直径3-5厘米,污紫红色,外面密生硬刺;种子球形,直径10余毫米,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类
芡实的果实按刺的有无, 分为有刺种和无刺种,有刺种俗称北芡或野芡,常见的有紫花、白花 2 种, 在中国南方各地浅水湖泊和沼泽中多有分布,植株个体较小,成龄叶直径一般为 0.7~0.8 m,最大可达 2 m 左右,地上部全身密生刺,采收比较困难,种子和种仁近圆形,较小,欠整齐,粳性,品质中等,但外种皮薄,适应性强。 无刺种俗称苏芡或南芡,有紫花、白花、红花 3 种,是人们长期选育而成的栽培种,原产于江苏苏州市,在明代的《吴邑志》就有记载“芡出横山南荡”,植株个体较大,成龄叶直径一般为 1.0~1.5 m,最大可达 2.5 m 左右,地上部除叶背外无刺, 采收较容易, 种子和种仁近圆形,较 大,糯性,品质优,但外种皮较厚,适应性差。
分布范围
产我国南北各省,从黑龙江至云南、广东。生在池塘、湖沼中。
主要价值
种子含淀粉,供食用、酿酒及制副食品用;供药用,功能补脾益肾、涩精。全草为猪饲料,又可作绿肥。
记载
据传,明朝中叶,
仙掌岩上一姓邵道士,以芡实入药为附近村庄的小孩治病,并教村民们广为引种。不久,小孩的病痊愈了,所引种的芡实也获得了好收成。村民们对邵道士感激不尽,但芡实为何物,他们全然不知,认为是邵道士教引种的,于是就以“邵”作为果实之名叫“邵实”。后来,因“邵”与“肇”同音,而
肇庆所产之芡实颗粒大、药力强,遂改称为肇实,一直沿用至今。
食谱
鸡头米排骨汤
制作材料:
主料:猪排骨(大排)250克
调料:大葱5克,姜5克,料酒8克,盐3克,味精2克
做法:
1. 将排骨洗净斩成块,入沸水锅中氽一下捞出,冲净浮沫;
2. 芡实拣去杂质,洗净待用;
3. 坐锅点火倒油,油热后倒入排骨、芡实,加入料酒、葱、姜和适量清水,旺火烧开后,改用微火炖至肉烂,然后加入精盐、味精调味,即可离火盛入汤碗内。
药用知识
【性味】
甘涩,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纲目》:“甘,平,涩,无毒。”
④《药品化义》:“味甘,性干温、鲜凉。”
【归经】
入脾、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肾、脾、胃四经。”
②《药品化义》:“人脾、胃、肝三经。”
【功用主治】
固肾涩精,补脾止泄。洽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
①《本经》:“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
②《日华子本草》:“开胃助气。”③《纲目》:“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
④《本草从新》:“补脾固肾,助气涩精。治梦遗滑精,解磬热酒毒,疗带浊泄泻,小便不禁。”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宜忌】
《
随息居饮食谱》:“凡外感前后,疟痢疳痔,气郁痞胀,溺赤便秘,食不运化及新产后皆忌之。”
【选方】
①洽梦遗漏精:鸡头肉末、莲花蕊末、龙骨(别研)、乌梅肉(焙干取末)各一两。上件煮山兹糊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粒,温酒、盐汤任下,空心。(《杨氏家藏方》玉锁丹)
②治精滑不禁:沙苑蒺藜(炒)、芡实(蒸)、莲须各二两,龙骨(酥炙)牡蛎(盐水煮一日一夜,煅粉)各一两。共为末,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医方集解》
金锁固精丸)
③治浊病:芡实粉、白茯苓粉。黄蜡化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盐汤下。(《摘元方》分清丸)
④治老幼脾肾虚热及久痢:芡实、山药、茯苓、白术、莲肉、薏苡仁、白扁豆各四两,参一两。俱炒燥为末,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各家论述】
①《本草新编》:“芡实,佐使者也,其功全在补肾去湿。夫补肾之药,大多润泽者居多,润泽者则未免少湿矣。芡实补中去湿,性又不燥,故能去邪水而补真水,与诸补阴药同用,尤能助之以添精,不虑多投以增湿也。芡实不特益精,且能涩精补肾。与山药并用,各为末,日日米饭调服。”
②《本草经百种录》:“鸡头实,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肾之药也。脾恶湿而肾恶燥,鸡头实淡渗甘香,则不伤于湿,质粘味涩,而又滑泽肥润,则不伤于燥,凡脾肾之药,往往相反,而此则相成,故尤足贵也。”
③《本草求真》:“芡实如何补脾,以其味甘之故;芡实如何固肾,以其味涩之故。惟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泄泻腹痛可治;惟其味涩固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功与山药相似,然山药之阴,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甚于山药;且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肺。”
栽培技术
品种的选择
根据生产目标不同,选用不同品种。以采收芡米为目的时,应选用无刺芡杂交新品种,如苏芡杂4号、姑苏芡5号等,这些新品种植株无刺,可分批采收,且种壳薄、种仁较大,品质好、产量高;如果以采收芡实叶柄、花梗为目的时,应当选择抗逆性较强的有刺芡实品种。
育苗
3月下旬4月上旬,气温在10℃左右时,将上一年保存的种子捞起,清洗后进行粒选,选择色深、无损伤的种子进行催芽,种子放置的厚度在30cm之内,加水淹没,并加盖塑料薄膜增温,50%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播前一周准备好苗床,育苗池土层厚25cm,灌水10cm,待苗池水澄清、底土沉实后,将露白的种子一粒一粒播下,芽眼朝上,种子间距4~6cm,每1m2用种1.2~1.3kg。当种子长出2~3片箭形叶时进行分苗,分苗时需将芡苗的种子与根系全部栽入泥中,但不能埋没心叶,当芡苗长出3~5片圆叶时,即可定植。
大田定植
芡实的种植场所,宜选择水位容易控制、肥土层较厚、有机质丰富的大田、鱼塘及湖区。芡实定植前要及早做好田间的准备工作,根据田块的平整程度划块作埂,翻耕整地,对肥力不足的田块增施基肥,清除杂草,挖好定植穴,一般株距为2.0~2.2m,行距为2.3~2.5m,灌水深一般为15~20cm,待水澄清后即可定植。定植起苗时要注意保护幼苗根系,及时遮荫装运。定植芡苗时,要理顺叶片和根系,土要压实根系,但不能埋没芡实幼苗的心叶。刺芡的种植田一般选择规模较大、水层较深的湖泊、池塘等水面,通常采取种子撒播或条播等直播方式。
田间管理
芡苗移栽成活后要及时进行除草,可以将杂草揉成团埋入泥中作肥料,在叶片封行前,为防止踩断新根,应停止除草,如果发现芡苗有死亡的现象要及时补苗。芡苗不耐风浪,有条件的可在湖荡或大田四周栽上茭草防风,如遇大风天气,叶片被刮翻,应及时将叶片翻正。芡实生长期需水量很大,水位的调控随植株的长势而定,一般为浅—深—浅,定植初期水位控制在15cm左右,芡实成活后水位逐渐加深到30~40cm,果实采收时水位适当降低至30cm。芡实是否缺肥可根据植株的形态分析,如叶片深绿有光泽,皱褶明显,并有水泡状突起,表明肥料充足;如叶片发黄,皱纹很密,舒展不开,没有水泡状突起,则应及时追肥。芡实追肥一般分3次进行,第一次在芡苗定植后的10~15d,每株可追施三元复合肥0.15kg,第二次施肥在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时,每株施三元复合肥0.15kg,第三次在植株封行前进行,每株追施三元复合肥0.30kg,肥料应施于根系的附近,并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步向外拓展。
病虫害防治
芡实在生长过程中,常受病、虫、螺的为害,严重影响芡实的正常生长,降低产量和品质。芡实常发生的病虫害有叶瘤病、叶斑病等。芡实的叶瘤病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季节,叶片上出现淡绿色黄斑,后凸起成瘤状,严重时导致叶片腐烂;防治方法:开花结果前忌偏施氮肥;发病初期喷施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和0.2%磷酸二氢钾液。叶斑病发病的初期,叶片边缘会出现褐色的圆斑,后期颜色加深,叶片腐烂穿孔,在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防治。芡实常见虫害有蚜虫和食根金花虫。蚜虫的成虫、若虫常成群密集于芡实的叶片和花柄上刺吸汁液,叶片上出现黄白斑痕,严重时叶片枯黄、卷曲皱缩。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喷施敌百虫400~600倍液防治。食根金花虫是芡实的主要
地下害虫,主要以幼虫咬食根部,造成植株发育缓慢,叶小发黄导致果实发育不良,每1hm2选用20%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50mL,对水30kg,或2.5%敌杀死(
溴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对茎叶均匀喷雾防治。螺害有福寿螺、椎实螺和扁卷螺等,专门啃食胚芽和嫩叶,每1hm2可用20%硫酸烟酰苯胺粉剂500g撒在水中防治。因为芡实生长的水域面积大、水层较深,叶盘贴水而生,化学药剂喷施操作困难、药剂叶面附着量少,难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所以在防治上要提倡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对发生严重的田块进行水旱轮作,冬耕冻垡;此外还可对田块撒施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
适时采收
无刺类型芡实在定植60~70d后,于8月中下旬开始分批采收,至10月中旬结束,一般长江流域可采收10~12次,果柄变软、果实发红而光滑时即可采收。一般第1、2次采收间隔6d,第2、3次和3、4次间隔5d,后随着温度的上升一般隔4d采收一次。从开花到采收,较嫩的芡实需要20~25d,目前仍较多采用手工剥米加工成冻鲜米;成熟的芡实需要25~30d,一般用机器剥壳烘干加工成干芡米;留种的芡实需要达到30~32d。刺芡一般在8月下旬后开始采收,根据加工产品的不同,可分为嫩籽和老籽,嫩籽在9月上旬采收到10月中旬结束,老籽在11月下旬集中采收。芡实的花梗、叶柄在8月初就可上市。
高效栽培新模式
①一熟茭—豆瓣菜—藕莲—芡实—水芹采用大棚设施栽培,第1年3月上旬定植一熟茭(白种茭白),8月上旬至9月上旬采收;豆瓣菜(大叶豆瓣菜)于8月中旬育苗,9月中旬定植,11月上旬至翌年2月下旬采收;3月上旬定植莲藕(苏州花藕),需覆盖薄膜,6月中旬收获;6月下旬定植芡实(姑苏芡5号),9月上旬至10月上旬采收并平整土地;水芹(苏芹杂5号)于10月上旬种植,11月下旬进行软化栽培,12月下旬至第3年3月上旬收获。扣除成本后,2a5茬每1hm2纯收入33.6万元。
②苏芡—水芹第一茬种植芡实(紫花苏芡、
姑苏芡2号、姑苏芡4号),时间安排在4月至9月20日,8月上旬开始采收。第二茬种植水芹(常熟白芹、宜兴圆叶芹),时间安排在9月中旬到第二年的4月上旬,12月开始收获,翌年3月中旬后宜去根上市。其规模化生产平均效益每1hm2可达22.5万元以上,比传统芡实栽培增加纯效益7.5万~15.0万元,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③芡实—泥鳅芡实(紫花芡实、红花芡)于3月下旬4月上旬进行育苗,6月中旬定植,定植后15~20d每1hm2投放泥鳅7.5万~9.0万尾,第一批芡实在8月中下旬可进行采收,10月中旬采收结束。泥鳅可根据市场行情进行分批上市,也可在芡实采收后一次性捕捞,在11月中旬前结束。在此套养模式中,芡实和泥鳅形成了一种共生互惠效应,泥鳅的代谢物可以作为芡实生长营养物质,可减少肥料的施用,而芡实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害虫,又可作为泥鳅的活性饵料,降低芡实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提升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