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作为
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反身评价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社会演进发展的重要机制,其活动目的始终指向人及其社会的发展,为人与外部世界的本质关系所决定。
发展历史
来源
中国是考试的发祥地。作为一个文化早熟型的国家,
考试制度的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
夏商周时期。1910年出版的《
大英百科全书》第11版“考试”条说:“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据公元前1115年的记载,以及对已进入仕途的官员的
定期考核据公元前2200年的记载。”考试一词由“考”与“试”二字组成,《
尚书》中有“试可乃已”、“试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三载
考绩,
三考黜陟幽明”等记载,《
大英百科全书》的说法是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有关科举的论著而来,而这些论著的说法又是根据《尚书》的记载而来。
“考”与“试”是意义相近的两个概念,皆有考查、
检测、考核等多重含义。将“考”与“试”二字连用,始于西汉
董仲舒的《
春秋繁露》,该书《考功名篇》说:“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计。”由此可见,最初“考”字更侧重于考核政绩的含义,“试”字更侧重于测度优劣的含义。当“考”与“试”合为一个词之后,其内涵逐渐演变为特指考查知识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考试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
科举制度
科举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因此,从唐代开始就注重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如对考试科目的设置、考生资格的确定、
考官的选任、考场的管理、阅卷的程序、主管部门的确定等,都做了详细规定。
考取童生(秀才)要经过
县试、
院试和
府试三级进行。县试在2月进行,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举方可考试。
院试则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
府试考取的就叫生员(秀才)。
乡试考中的第一名叫作解元。
会试第一名叫作会元。
殿试第一名叫作状元。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
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
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
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
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
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
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
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
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
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
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
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玄宗时
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
前代选用,皆
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
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
云合。”
唐朝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
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
常科和
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
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
明经、进士、俊士、
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
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
乡贡。由京师及州县
学馆出身,而送往
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
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
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
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
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
经传和注释就可
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
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
礼部侍郎主持,称“权
知贡举”。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
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
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
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
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
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
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
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
白居易向
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
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
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
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
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
省试。
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
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
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
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
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明代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
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乡试由布政使司主持,会试由礼部主持。凡考中进士的,统统被任命为官员。一般来说,状元授
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
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为
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或授府
推官、知州、知县等。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
清代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
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
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民国
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是中华民国政府选官制度的重要形式。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文官考试制度进入一个较为规范的发展时期。
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招生考试经历了复杂的变迁,其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八个阶段。高校招生考试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选拔了大量人才,维护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成就辉煌。
社会影响
人类考试从幼小的胚芽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演变成因。它作为一种有意识的
社会活动,有其特有的存在方式、内容、方法、手段、本质和目的;它作为社会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有其特定的内在结构、外部关系和功能;它作为一种
社会现象,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有其固有的运动方式和规律。因此,按照考试的本来面目去考察其现象,揭示其本质,构建正确反映其运行规律的知识体系,便构成了源于考试实践、指导考试实践的考试学问。
工作规程
组织管理
第四条 部考试中心负责拟定考务制度、工作标准、技术规范、考务文件,组织实施资格考试,统一管理和维护考务信息,承担职业资格证书便捷化服务具体工作,指导各地人事考试机构考务工作,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权发布资格考试有关事项等。
第五条 省级人事考试机构负责拟定本地区考务制度、资格考试实施方案及考务应急预案,组织实施本地区资格考试,设置考区、考点,配备并管理监考、巡考队伍,指导考区、考点考务工作,按照权限认定、处理应试人员违纪违规行为,生成并管理考务信息,承接相关考试阅卷及证书发放工作等。
命题组织
第十一条 负责命题工作的单位应当按照考试大纲要求命制试题、试卷,制定标准答案,规范征(命)题、审题、审定试卷等工作流程,建立试题试卷质量评估和审查机制,确保考试评价导向正确,保障试题试卷科学性、原创性、针对性。
第十二条 参与考试大纲编写、试题试卷命制的专家,应当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在相应专业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一般应具备副高级及以上职称。
报名
报考人员在报名过程中应当准确、完整填报信息,书面(含电子文本)承诺已知晓告知事项、已符合相关报考条件、愿意承担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以及承诺的意思表示真实等内容,不允许代为承诺。不愿承诺或者无法承诺的报考人员、资格考试诚信档案库记录期内的失信人员,应当依有关规定和要求提供证明材料。
考点考场设置
考试期间,每个考点设1名主考,按需设若干名副主考、监考、流动监考和考务保障服务人员;电子化考试考点另设至少1名系统管理员。考点入口处一般应有考试项目及考点名称标识,并在显著位置张贴考场分布示意图、入场路线标识、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和考场规则等。一般应设置考务办公室和考试安全警戒区域,便于考务动员部署、指挥协调、试卷发放和答卷回收,加强防火、防盗、防断电、防失泄密等安全工作。
考试功能
必要的考试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义务教育学校考试面对的是未成年学生,主要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功能,除初中毕业生升高中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考试不具有甄别、选拔功能。
招生制度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关系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前途命运。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人民群众的极高期待。
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维护国家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保障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人员(以下简称考生)、从事和参与国家教育考试工作的人员(以下简称考试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职业资格考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1月16日发布“关于2023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计划及有关事项的通知”,给出了2023年中小学教师、
建造师、会计等资格考试的具体时间安排。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做好各项考试组织实施工作,积极推行考试报名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引导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正规渠道报名,切勿轻信虚假宣传。
通知指出,
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实行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国家未指定任何培训机构开展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工作,对违规发放“山寨证书”,打着“保过”“命题专家授课”等幌子的不法培训活动,招摇撞骗或组织实施作弊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国家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
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和取得
律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国家司法考试前身为
律师资格考试,自2002年后,增加了检察官考试和法官考试两类系统内部职业资格考试考核,统称为国家统一
司法考试。考试主要测试内容包括:理论法学、
应用法学、现行法律规定、法律实务和
法律职业道德。国家司法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和评卷,成绩由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办公室公布。国家司法考试的考试成绩一次有效。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由司法部统一颁发《
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海外考试
TestDaF
TestDaF(德福)是
德语语言考试,以赴德留学为目的的外国学习德语者或证明自己德语语言水平的人为考试对象。TestDaF试题由德国TestDaF考试院集中命题、阅卷,在全球各专门的考试中心举行,根据考试成绩,所有应试者将得到由TestDaF考试院签发的不同等级证书。
DELE
对外西班牙语水平证书(DELE)是证明作为外语的
西班牙语或第二语言各级水平的唯一官方证书,由塞万提斯学院以西班牙教育文化及体育部的名义颁发,通过DELE考试即可取得证书。
TOPIK
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是由韩国教育部国立国际教育院主办的语言水平考试,旨在检验母语为非韩国语人士的韩语水平。同时,韩国语能力考试成绩可用于申请韩国大学、就业、签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