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碗会
陕西关中的一种饮食习尚的戏称
老碗会,也称谝闲传,是陕西关中的一种饮食习尚的戏称。人们端着大碗在固定场所边吃饭边闲谈。其形成原因多样,与关中饮食文化和社交习惯密切相关。
风俗简介
中国传统饮食风俗。流行于陕西关中广大村镇。老碗会是对陕西关中各县农村群众端着饭碗,聚在村中某个相对固定的场所,一边吃饭,一边谝闲传(关中人把闲谈叫“谝闲传”’)这一饮食习尚的戏称。
含义
在陕西关中,人们把大碗叫“老碗”。关中农民特别是食量较大的青壮年人,喜欢端老碗吃饭,为的是减少再次盛饭的麻烦。喜欢到“老碗会”上来吃饭的人,端老碗的更多。但也不是凡来者必端老碗。
会址
“老碗会”的会址是自然形成的。一般夏天多在宽敞、通风、树荫比较浓密的凉爽之处;深秋和冬天,则必在避风、向阳的暖处。一个村子往往有几个会址,一般说来,十几户至二三十户聚集的区域总有一个会址。除了下雨和寒风呼啸的天气外,几乎每天早饭、午饭时,都有不少人到“老碗会”场来吃饭(关中农民早饭在9至10点,午饭在下午2至3点左右)。
活动方式
人们一到会场,自行选择一个位置一蹲,或者在土地上一坐,或者脱下一只布鞋向屁股底下一垫,便一边咥(dié )饭,一边谝起闲传来。谝的内容广泛,无边无岸;上自日月星斗,下至小猫小狗;盘古氏开天辟地;王木犊独角演戏;孙悟空七十二变;潘汉年原是冤案;诸葛亮六出岐山;预报说明日晴天;这场雨下得及时,十天内种麦不迟;前年的辣椒去年的蒜,今年的西瓜满地烂(言因预测失误,盲目种植,产大于需导致亏损)……手里端的老碗、嘴里信口胡谝,不究出处,不查字典,不取报酬,不纳税款,无人录音,不怕盗版。但所说的大都是人们喜听的故事、新闻,或者本村外村发生的新鲜事,其中不乏有益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以及有价值的经济信息。笔者生长在关中农村,青少年时从“老碗会”上获得的知识不少。
形成原因
这种风俗始于何时无史料记载。至于形成的原因,有几种说法:有人说很早以前,兵荒马乱,往往人们正在家吃饭,乱兵闯入,来不及收藏饭馍,被乱兵抢食一空,于是每次吃饭时,家家都派一人端着饭碗蹲在门外,边吃边放哨,后来演变成“老碗会”;有人说这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成员围在一起进餐的遗风,私有产生三千多年,各家吃各家的饭,但进餐方式继承和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有人说,自南北朝至金代,先后有成批成群的鲜卑族、羌族、金人等少数民族移居关中,这些游牧民族有野外聚餐的习惯,影响到汉族而形成此俗。究竟孰是?荒远难征。不过此风俗在关中其所以广泛流传,历久不衰,显然与关中特有的下面两种情况有关:
一是关中人家日常食品以面、馍为主
吃面,无论是炸酱面油泼面臊子面、油泼辣子**(上大下面,上大下面),都不需要另外的菜肴佐食,一老碗面端在手,便可到户外任何地方进餐,一碗酸汤水饺端在手亦同;苦吃蒸馍、稀饭,则一个小菜碟,上边放两三个蒸馍一手端着,另一只手端一碗饭,同样可赴“老碗会”。若象南方人以吃米饭为主,需几菜一汤,那就不方便了。
二是关中人开朗、饭食公开程度也大
同在一个饭场吃饭,有人端的肉面,饺子什么的,也不怕人忌妒;有人端的玉米面搅团或者稀饭、黑馍,也不怕人耻笑。加之关中农村邻里之间感情比城市人亲密,吃饭时一起说说笑笑,也是种乐趣。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一座座小楼房盖起,家庭吃饭的小圆桌日增,饭食品种的增加,这种风俗也在逐渐改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1:44
目录
概述
风俗简介
含义
会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