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汉墓(Han Tomb at Laoshan),位于
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东南麓,是公安部门在1999年底破获的一起盗掘古墓案中发现的。经
国家文物局批准,2000年2月24日正式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
历史沿革
1999年10月23日,八宝山派出所获悉盗墓信息。同年12月9日、10日,侦查员和民警钻进盗洞取证,老山汉墓被发现。同年12月23日凌晨3点10分,三名盗掘老山汉墓的犯罪嫌疑人被当场抓获。
2000年2月24日,老山汉墓正式开始抢救性发掘。同年8月,中央电视台对老山汉墓的发掘进行了现场直播。
2002年12月,老山汉墓女主人的颅骨三维头像复原成功。
2003年5月,老山汉墓女主人的DNA序列确定。
建筑格局
老山汉墓的封土外观呈覆斗形土山状,南北宽55米,东西长60米,高约12米,顶部的四周为缓坡。墓地坐北朝南,为汉代诸侯王级土扩木梓幕。墓室平面旱“甲”字形,由墓道、甬道、椁室、“栗木题凑”、内外回廊组成。墓口南北长24米,东西宽22米,墓道长24米。老山汉墓的“题凑”为“栗木题凑”,门长5米,高2.5米,由每根长约90厘米的长方形栗木、油松木码放而成。共分19层,每层27根。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6米,东西宽13米。建筑布局可分为前、后室两部分,后室中部有内、外两重棹,内有三重棺。
文物遗存
老山汉墓早年被盗,但仍出土有漆案、丝织品、金器、玉器、铁制工具、彩绘陶器、木俑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漆案,漆案长2.3米,宽0.5米,底色为褐色,上面绘有红色花纹。由于漆器制作工艺复杂,对制作技术要求很高,而且价格昂贵,所以漆器是西汉时期随葬物品中炫富的时尚物品。再者,因环境气候的缘故,漆器的使用在南方较多,而北方地区则不多见,因此老山汉草中出土的漆案文物研究价值较高。在墓中还发现截至2011年中国北方唯一保存较好的丝织品——朱绣,绣品图案内容新颖,是截至2011年发现的唯一珍品。
科研成果
栗木题凑
老山汉墓墓室中所采用的“题凑”并不是历史上所说的“黄肠题凑”而是“栗木题凑”。柏木色黄,木材为有脂材,材质优良,纹理直,结构细,质细、气馥、耐水、耐腐。中国古代上好的棺木也用柏木,取其耐腐。“黄肠题凑”即为用上千根柏木杭整齐堆叠而成的围障,就是取其芳香而防腐的特点。栗木质坚耐磨,但在气馥、耐水、耐腐等方面不如柏木。
墓主身份
考古学家
俞伟超根据墓主死时为30岁、古墓被盗时尸体还能被完整拖出并且将玉衣扒下、老山汉墓出土漆器上的金色花纹出自西汉晚期的“金银平脱”技术、汉墓被盗时间与绿林赤眉大起义时间基本吻合等作出推断,推定老山汉墓墓主可能是
燕王中最后一个的王后,即广阳王刘齐嘉的王后。
颅骨复原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成功复原老山汉墓女墓主颅骨三维头像,复原头像显示墓主是位30岁左右、长相端庄的中原女子,面部扁平而略呈长方形,鼻梁较高但鼻根低平,颧骨比较突出,下颌较宽。老山汉墓女主人骨骼的体质性状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并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较为接近,是典型的古代中原地区居民的代表,与现代中国北方汉族属同一类型。墓主生前身高约为159.8厘米。
DNA序列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确定了老山汉墓女主人的DNA序列属于亚洲M谱系,代表了东亚地区现代人群的某种祖先类型的遗传学性状,是古代中原人的代表。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对汉代王室成员进行的考古DNA研究,也是首次在古人类遗骸脑组织中成功提取出DNA,历史意义重大。从古人类基因研究领域来讲,老山汉墓女主人的DNA研究成果价值远高于颅骨复原。
文物价值
老山汉墓是1980—2000年以来北京地区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为汉代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变迁以及汉代王陵制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考古价值。
文物保护
2001年7月12日,老山汉墓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老山汉墓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东南麓。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961路公交车,在田上路口西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距离老山汉墓约2.2千米,驾车约8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