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当涂县湖阳镇祖李村有一口水井;据该村族谱所记载,在南宋嘉定元年(1208),天降大旱,石臼湖也干旱见底,村民们饮水异常艰难。于是,祖氏四世公万四带领族人在村中挖了一口井,得甘泉之水,解村民急困,过往行人也大受其益。这口救苦救难的井,被祖李村人视为圣物,呵护倍至。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
朱棣决定编修类书《
永乐大典》,
祖隽因其才名被诏召入京共襄盛举。后为方便母亲生活,祖隽请求皇上将门口的井赐予他母亲以便取水之用,皇帝便欣然答应了。历时五年《永乐大典》编写完成,皇帝论功行赏,因祖隽实在是念母心切执意反乡,皇帝便封了他“永乐国师”虚衔。后来直到祖隽的母亲逝世在守孝三年后,他就寄情于山水之间,并留下了《姑孰八景赋》等佳作。
祖隽回返乡后,母子二人平静地过着生活。为了母子二人的生计,祖隽耕种了些田地以获取生活之资,另外他还学会了“张花篮”这种活计。关于祖隽“张花篮”,有一个传说:他张花篮只下三个点,每个相距十里路,这就是石臼湖塘沟河梢、中分里港头、甸河河口。每天早上祖隽驾着“鸭嘴船”从塘沟河梢开始,一路向北,分别倒出三只花篮中的鱼。然后拖船越过横望山,去镇江城里买点陈醋,金陵府里沽点美酒,回转家来,就在井台上剖鱼,打井水洗净后,点火做饭。再喊起老母,就着鲜鱼浓汤用早餐。你看,跨湖翻山,来回好几百里路,祖隽只用了一个时辰就干完了,对于常人来说这是根本就无法完成的事情。有人说,你可别不信,那横望山上的“拖船豁”就是祖隽一次次拖船过山而拖出来的。这也说明祖隽只是“半仙之体”,如果是整仙就不用拖船了,直接腾云驾雾呗。因为祖隽只是半仙,还缺少这点功力,所以他就只能拖船过山了。久而久之,人们就给祖隽送了个别号:“老仙”。他家的那口井也就自然被称作“老仙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