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
乌纱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见《明史·舆服志二》。皇帝常服冠戴,因
乌纱帽折角向上如“善”字,后名翼善冠。
同时出土的金丝翼善冠高24厘米,直径17.5厘米,重826克。而
乌纱翼善冠高23.5厘米,径19厘米,冠上金饰件总重量307.5克,冠体腐朽重量不明,修复后为细竹丝为六角网格胎,髹黑漆,内衬红素绢,外冒黄素罗,再双层黑纱敷面,后山嵌金累丝双龙戏珠,总重约800克。另一顶乌纱翼善冠残存金饰重107.7克——《考古发掘报告·定陵》
翼善冠自唐代的
幞头,唐代男子兴头戴软脚幞头身穿圆领袍服,幞头专门用以缠裹头发及发髻。而唐代的幞头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官员
公服的
展脚幞头,外形方正。
到了明代,明太祖
朱元璋极力恢复唐宋时期的服制。明代官员所着公服便沿袭宋代。
而常服则是
圆领袍搭配展翅的幞头,俗称
乌纱帽,帽胎或竹或木,或纸,两片展开的
帽翅则是薄黑纱。因而君与王所戴的则是两翅向上折的,故称“翼善冠”。
明代的皇帝和藩王(如
朝鲜国王)所戴的翼善冠在外形的尺寸和颜色上有所区别,不得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