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树蛙(学名:Zhangixalus prasinatus)是树蛙科、张树蛙属的
两栖动物。体扁而窄长,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略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鼓膜圆;犁骨齿列近横置;舌后端缺刻深。前肢粗壮,前臂及手长略大于或等于体长之半;内掌突明显。后肢细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内蹠突明显,呈肾形,无外蹠突。背面皮肤较粗糙,有许多小疣粒,背部无背侧褶;颞褶明显。腹面除咽喉部光滑外,满布扁平疣。生活时背面纯绿或黄绿色;吻棱、上眼睑外缘及颞褶黄褐色;体侧中后段或由口角至胯部有一条浅黄色或白色细纵纹将背、腹颜色分开,肛上方至股部后方亦有一条白色横纹;前肢上臂前方黄褐色;胯部、股部前后侧有小黑点;指、趾蹊为紫色。腹面白色,腹后段污白色。眼球虹彩似金黄色。
动物学史
翡翠树蛙是在1983年命名的中国台湾特有种,它的命名过程有点坎坷。它最早是由
台湾师范大学吕光洋教授发现,于1983年12月30日,由Y.-P Mou领衔发表命名为Rhacophorus prasinatus,并刊登在法国的学术期刊上。而吕教授和Y.-P Mou利用同一批模式标本,在1984年1月10日于中国台湾省立博物馆期刊另将翡翠树蛙发表命名为Rhacophorus smaragdinus。但根据国际命名法则,采用先命名为正式学名,其他为同种异名,所以国际通用的是Rhacophorus prasinatus。不过为了尊重翡翠树蛙发现者,许多学者都比较喜欢使用Rhacophorus smaragdinus。
形态特征
体扁而窄长,雄蛙体长53毫米,雌蛙体长58毫米左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略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鼻孔位于吻端与眼之中央;眼间距大于上眼睑宽;
鼓膜圆,直径约为眼径的2/3;
犁骨齿列近横置;舌后端缺刻深。
前肢粗壮,前臂及手长略大于或等于体长之半;指长顺序为3、4、2、1;指端均具吸盘,第一指吸盘小,约为上眼睑宽的14,第三指吸盘与鼓膜等大;指间有蹼,内侧2指间基部有蹼,外侧2指间为半蹼;关节下瘤发达,有指基下瘤;内掌突明显。后肢细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胫长小于体长之半,足短于胫;第三、第五趾几乎等长;趾吸盘小于指吸盘;趾间全蹼,外侧蹠间蹼不发达;有关节下瘤,蹠底部小疣少;内蹠突明显,呈肾形,无外蹠突。
背面皮肤较粗糙,有许多小疣粒,背部无背侧褶;
颞褶明显,斜向口角后方。腹面除咽喉部光滑外,满布扁平疣。
生活时背面纯绿或黄绿色,有的个体显现少许鲜棕色或带蓝色的小斑点;吻棱、上眼睑外缘及颞褶黄褐色;体侧中后段或由口角至胯部有一条浅黄色或白色细纵纹将背、腹颜色分开,肛上方至股部后方亦有一条白色横纹;前肢上臂前方黄褐色;胯部、股部前后侧有小黑点;指、趾蹼为紫色。腹面白色,有的个体具黑斑点,腹后段污白色。眼球虹彩似金黄色。液浸标本背面深灰蓝色,其余部位灰白色。
雄蛙体形较雌蛙的小,吻较尖,有单咽下外声囊;第一、第二指上有小颗粒状的
婚垫。
卵泡淡黄、乳黄或淡红色,卵粒淡黄或白色,无法分辨动、植物极;卵径为2.3毫米左右。
头体呈卵圆形;吻端钝圆,背腹扁平;尾呈披针形,上尾鳍始自体尾交界处,尾鳍不高,上、下缘微凸,往后段逐渐变窄,尾末端圆。鼻孔和眼均在头背侧;出水孔位于体左侧下方,游离短管明显;肛孔在体末端下尾鳍基部右侧。第28-29期时,头体长12.2-14.3毫米,第31-32期为13.3-14.9毫米,第37-38期的头体长为12.8-15.2毫米;体宽为头体长的0.67(0.56-0.74)倍,体高为体宽的0.77(0.64-0.85)倍;口宽为体宽的0.39(0.32-0.46)倍;鼻间距小于眼间距;眼径为头体长的0.12(0.10-0.13)倍;眼间距为眼径的2.5(2.0-2.8)倍,为体宽的0.37(0.30-0.49)倍而等于吻眼之间的距离;尾长为头体长的1.7(1.4-1.9)倍,尾高为尾长的0.34(0.26-0.39)倍。口在吻腹面,两口角处及下唇缘有粗短乳突一排,下唇乳突中央缺3-4个乳突位置;口角处有副突数个;
唇齿式1∶4+4/1+1∶Ⅱ或1∶3+3/1+1∶Ⅱ,下屠齿内外排约等长;角质颌适中,边缘呈细锯齿状。生活时,体背面全黑、绿黑或浅褐色,腹部色较浅;尾黑色,散有小白点或仅基部有小白点,下尾鳍近肛管处无斑。
生活习性
翡翠树蛙生活在海拔370-600米的山区阔叶林、灌丛、草丛或果园中。昼伏夜出,一般于傍晚开始到清晨活动在水池边的植物上,以雨夜出现的数量为多,清晨后大多数离去,仅少数隐藏于池边植物枝叶间或叶柄基部。
一般在天刚黑时,尤其在雨后的黄昏,雄蛙大多在水池边的树上发出似“咯(gē)、咯、咯…”的短促叫声,每次3-10声不等,此叫声之后形成“呱(gū)、咯(gē)、咯、咯…的鸣声”,2-3小时后,雌蛙被雄蛙的叫声吸引到水池边,雄蛙发现雌蛙后即连续发出短促多音节的求偶叫声“呱(gū)、呱、呱…”。雌蛙受雄蛙叫声的吸引,主动而有选择性地接近雄蛙。
分布范围
中国台湾特有种,翡翠树蛙主要分布于北部南北势溪流域,例如新店广兴、乌来娃娃谷等地;宜兰的低海拔山区,例如福山植物园、礁溪等地;以及桃园石门水库及东眼山区。
繁殖方式
翡翠树蛙为全年繁殖,繁殖高峰在9-11月,其次在3月,其繁殖活动受雨量和温度影响;雄蛙在产卵场所可重复迁出或迁入,停留天数累计为1-44天,平均6.23天,雌蛙仅在产卵当一天出现;雄蛙可交配多次,雌蛙每年可产卵2次以上,两次产卵间隔时间为75-101(96,n=6)天。配对形成后由雌蛙背着雄蛙,在水池等静水域上方的植物枝叶上或池壁上选择合适的产卵位置,离水面高度一般在4.5米以下。产卵时雌蛙先由泄殖孔排出透明黏液,用后肢将其搅拌成泡未后,才开始排卵,卵排出后雌蛙再行搅拌,使卵混入泡沫中。雄蛙在雌蛙开始搅拌时亦排出透明精液,并用后肢搅拌数次;其他时间并不搅拌。卵泡主要由雌蛙多次搅拌形成,而雄蛙仅在排精时用后肢搅拌几次外,其余时间并不参与搅拌卵泡。产卵所需时间为2-5小时从抱对到产卵结束,雌蛙离开,大约需要4小时以上。在下雨的白天亦可发现产卵成体。在晴天的夜间,抱对形成后,雌蛙在产卵前或产卵过程中有吸水行为,即有些雌蛙背着雄蛙先进入水中或在绞拌卵泡的过程中进入水中1-2次,待吸水后再回到原处继续产卵或搅拌卵泡。刚搅拌的卵泡呈白色,2-4小时后变成淡黄或乳白色,有的为淡红色。每个卵泡含卵数410粒左右。卵孵化成小蝌蚪需要4-7天。孵化后,蝌蚪从卵泡内落入水池、水坑等静水域内生活;性凶猛,能攻击其他蛙类的蝌蚪。蝌蚪入水后至变态成幼蛙一般需要40-90天。
保护现状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4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类)——近危(NT)。
列入中国台湾农委会《保育类野生动物名录》——等级Ⅲ(其他应予保育之野生动物)。
翡翠树蛙栖息地分裂、环境质量下降和捕捉过度,其种群数量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