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楼
范成大诗作
《翠楼》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出使金国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前两句泛叙相州百姓迎接“汉官”的场面,后两句专叙“白头翁媪”拜见使者的情景。这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抒发了作者心中的亡国之痛,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感情。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通过描写迎接汉官的场景,表现了金国统治下宋室遗民浓烈的故国之思。
作品原文
翠楼①
在秦楼之北,楼上下皆饮酒者②。
连衽成帷迓汉官③,翠楼沽酒满城欢④。
白头翁媪相扶拜⑤,垂老从今几度看⑥。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翠楼:为相州(今河南安阳)的旗亭,是来往旅客住宿吃喝的地方。
②秦楼:在相州寺(寺,也作市)中,是宋代相州城内最繁华的地方,建筑精美壮观,被誉为相州第一楼,三层高,建筑雕梁画栋。
③衽(rèn):衣襟、衣袖。连衽成帷:极言人多。迓(yà):迎接。汉官:指南宋使者。
④沽(gū)酒:买酒。
⑤媪(ǎo):老太婆。
⑥垂老:将老,古代以七十岁为“老”。
白话译文
翠楼在秦楼的北面,楼上楼下都是饮酒的人。
人们争相迎接故国使臣。大家翠楼买酒举杯同庆。
白发公婆相互搀扶照应,此生没几回再见汉官了。
创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被派出使金国,他自渡淮至燕山,行经北宋故土,赋七绝七十二首和一卷日记《揽辔录》,以记沿途闻见,这首诗是其中第三十首。该诗为作者使金途中经过相州时所作。范成大在《揽辔录》中记有过相州时的情景:“遗黎往往垂涕嗟啧,指使人曰:‘此中华佛国人!‘”比范成大出使早一年的楼钥在《北行日录》里记入汴梁时的情景:“都人列观,……戴白之老多叹息掩泣,或指副使曰:‘此宣官员也。’”范成大的《翠楼》诗,即根据这种真情实景而进行艺术创造。
作品鉴赏
整体鉴赏
这首诗的主旨与《州桥》相仿佛,集中表现金国统治下宋室遗民浓烈的故国之思。范成大触景生情,抒写亡国之痛,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感情。
前两句“连衽成帷迓汉官,翠楼沽酒满城欢”,是广泛地叙写相州百姓自发地在翠楼附近成群结队欢迎“汉官”的感人场面。人们争相迎接故国使臣,衣衫相连宛若一道帷幕。他们把南宋使臣当做故国的象征,满城争看跪拜,沽酒欢庆。满城上下但见群情欢腾。然而,从一片欢腾的气氛中,又让人感受到了相州汉族百姓心中的那一份哀怨悲痛之情。
后两句“白头翁媪相扶拜,垂老从今几度看”,则是专门地叙写“白头翁媪”拜见使者的情景。这些满头白发的老人,都已经年近古稀,今生今世没有几次机会再能看到宋朝派来的使臣了。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使臣是代表皇帝的,看到大宋王朝的使臣就如同看到了大宋王朝的皇帝,就如同回到了故国的怀抱一样。正因为如此,这些老人才不顾年迈体衰,互相搀扶着,纷纷向翠楼涌来,参加盛大的欢迎仪式,表达不忘宋朝的一片忠心。
诗人用盛大的欢迎场面、“相扶拜”的生动细节和“垂老从今几度看”的沉痛语言,把沦陷区汉族人民在金国统治者监视下未必敢公开表露的怀恋故国之情和盘托出,同时也含蓄地流露出对南宋当局不图北伐奉行妥协投降政策的不满。
名家点评
贵州大学教授房开江《宋诗》:范成大便金途中写下了七十二首绝句,真实地记录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与所感,比较集中地抒发了他的爱国之情,《翠楼》、《清远店》、《州桥》这三首诗是诗人从沦陷区人民的角度着笔,写他们倍受凌辱、蹂躏的遭遇,写他们盼望收复中原的心情,从这些描写中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号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年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词,文赋也享有盛名。著作颇富,传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吴郡志》等,存诗1900多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7 18:3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