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云升(1776—1858)字舜堂,号文泉,掖城东南隅村(今
莱州市莱州镇东南隅村)人。
童生试时,著名诗人、
莱州知府
张问陶(号
船山)赏之,拔其为第一。道光二年(1822)进士,清代中后期著名
古文字学家、书法家。
翟云升少年聪颖,天资过人,习作曾令“塾师
避席”。
童生试时,著名诗人、
莱州知府
张问陶(号船山)赏之,拔其为第一,一时其文章一出,争传为范文。嘉庆五年(1800)以第五名中举选为黄县教谕。道光元年
举孝廉,道光二年中进士,授粤西知县。他性情淡泊,无意仕途。中举后任黄县教谕,不久便辞职回乡;道光元年(1821)被荐举为孝廉方正,他坚辞不受;道光二年(1823)中进士,授广西知县,以母亲年迈为由辞任;相国潍阳人陈文恪得知其学识渊博,推荐去京师任国子监丞,也没有成行。晚年,他深居简出,登门求教者“日踵其门”。
他专志治学,在研究
金石文字同时,酷爱书法,尤功
隶书。翟云升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书法史上隶书复兴的时代,书坛上活跃着
翁方刚、
桂馥、
邓石如、
伊秉绶、
张船山、
包世臣、何绍基等书法大家。在学术及书法上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老师桂馥。清《松轩随笔》说:“百余年来,论天下
八分书,推桂未谷为第一”。
叶名沣给翟云升书信评论说:“自我朝桂未谷先生萃汉之华,专心复古,可称绝学,先生实得其传。桂君而后,当推先生为第一人。海内共称,良非溢美。”乡先贤刘颂年的《论书百咏》注释中说:“工
隶书,
汉隶学曹全、唐隶学泰山铭。”清代
杨守敬在他的《
学书迩言》中说:“翟云升,字文泉,
掖县人,桂馥弟子,道光进士,官
国子监助教,工隶书……学
孔宙,而气质稍粗。”青年时代的翟云升对
桂馥的学术和书艺推崇至极,虚心求学,尽得神韵。翟云升与何绍基是好友,经常互通信函,切磋技艺。翟云升晚年作品中的金石气息,当是受何绍基的影响。
翟云升的隶书,主要以《
孔庙碑》、《
曹全碑》、《乙英碑》、《
礼器碑》等
汉碑为渊源,师承桂馥隶书醇古朴茂、点画敦实、结构严谨开朗之风绪,并兼学
诸家之长,通过长期对
金石文字的研究,终于形成了自己的
隶书风格。他的隶书,由精雕秀媚到凝练厚重,再由凝练厚重到大气磅礴、朴实无华、畅酣淋漓,成为名重一时的书坛大家。
翟云升一生潜心著述,“键户修业终其身,穷困老死而不悔”。他认为“经语惟汉儒能解,汉儒语惟国朝通儒能遍解”,因而治学以汉儒为宗,终凭著述闻名于世。当时的学者一致认为他“说文拟严(可均)、段(玉裁),音韵比顾(炎武)、江(永),训诂等郝(懿行)、王(引之)”。
翟云升钟情于书墨之间,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他在城南买了几亩地,“门前溪水萦抱,有古木千章,杂花数百种”,每日穿布袍、草鞋坐卧其间,负读五经无少闲。自己的书斋也取名“五经岁遍斋”。晚年声名越高,越不屈从世俗。一位防海大吏不带随从亲自登门敦请他出山,仍坚辞不出,终以布衣告别人世。
留世著作有《说文形声后案》4卷,《说文辨异》8卷,《肄许外篇》2卷,《
隶篇》、《隶篇续》、《隶篇再续》各15卷,《古韵证》22卷,《韵字鉴》4卷,《覆校穆天子传》6卷,《古今人表校正》1卷,《焦氏易林校略》16卷,《古文杂著》若干卷。如今仅存《
隶篇》数卷刻板,已由其后人献给国家。
1987年,广陵古籍书店以《
隶书大字典》名印行。其书写的“东海神庙碑”,字体隽秀,笔力苍健,拓本流传甚广,成为人们学习
隶书的典范。终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