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文(1926年10月—2013年01月28日),女,原名翁郁文,曾用名凌澜、林兰等,出生于
浙江慈溪。
乔石同志夫人,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原总干事、副会长。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6年,郁文出生于
浙江宁波地区的慈溪。郁文的童年在
慈城度过,曾就读于藕田小学、尚志小学(今慈城镇中心小学前身)和慈湖中学。1935年,因父亲翁祖望在浙江省教育厅工作,郁文一家从慈城搬到杭州定居。1937年,抗战爆发时,为避战乱,又搬回慈城老家了。郁文和姐姐投入到当地青年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救亡宣传队,她是队里最幼小的成员。1939年,慈湖中学因县城校舍被日寇飞机炸毁,全校搬到罗江镇芦山寺办学,于是,郁文和姐姐都到慈湖中学上学了。1941年4月,日寇进犯浙东,宁波沦陷,慈湖中学被迫关闭,郁文又失学了。1942年春节过后,郁文和姐姐一起,在母亲的支持下,越积雪未融的四明山区,前往当时的
国统区,到
永康投奔大舅父
陈屺怀。但因屡遭敌机空袭,根本无法上课。没过多久,姐妹俩又逃难了。
参加革命
1944年,
温州沦陷,在温州高中读书的郁文决定离校回慈溪老家,投奔浙东四明山
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穿越日军据点,来到四明山上的鲁迅学院。鲁迅学院是中共浙东区委开办的,主要培养文教、民政和群运方面的干部。两个月后,鲁迅学院支部决定发展表现积极的郁文入党,但由于郁文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复杂,没有人适合做其的入党介绍人。组织出面,由中共浙东区委委员林克和鲁迅学院院长
黄源做其的入党介绍人。区党委批准时指示,因其家庭出身不好,特别将候补期延长为一年。之后,鲁迅学院支部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同意郁文提前转正。但是,这一决定未获区委批准。支部第三次通过决议,同意郁文提前转正。区党委批准了支部会议决议,郁文加入
中国共产党。
解放时期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签订了和平协定。为了有利于谈判,中共主动提出让出包括浙江在内的南方八个省的解放区。从1945年9月起,中共浙东党政军人员整体分批北撤。鲁迅学院院长黄源向浙东解放区党委书记
谭启龙建议,鉴于郁文和陈布雷的亲属关系,宜派郁文去上海搞情报工作。党委组织部找郁文谈话,要其尽快去上海。10月初,郁文到达
上海,进入
之江大学教育系读书,组织关系从解放区转到之江大学支部。1946年5月起,郁文担任了《
联合晚报》的记者,以及《青年知识》半月刊的特约编辑和撰稿人。《联合晚报》实际上是上海地下党支持主办的报纸,经理王纪华、总编辑
陈翰伯、主笔
冯宾符、编辑
郑森禹、姚黎民都是共产党员。《联合晚报》是当时上海唯一的晚报,十分畅销。郁文经常到一些重点大学采访,到重要的学生集会、游行示威的第一线采访,突出报道了上海学生运动,也报道了全国各地的重要学生运动。郁文撰写了许多有影响的文章,成为该报享有盛誉的记者。郁文曾以“凌澜”为笔名,写了一篇题为《高风亮节永照海上,执法殉法沉冤未雪》的文章,报道了江苏高等法院刑二庭庭长
郁华(
郁达夫之兄)被日伪特务组织“76号”负责人丁默邨秘密杀害的经过。1947年5月,国民党当局查封了《
文汇报》《联合晚报》和《
新民晚报》三报,多名记者被捕。为防止意外,党组织决定让郁文离家隐蔽,并参加筹组全国学联,工作上由乔石负责联系。10月,
乔石通知郁文,其的组织关系从之江大学转出,转到了全国学联。1949年4月,在中央青委机关基础上,成立了团中央,郁文担任了办公室秘书。
和平时期
1952年初,郁文与时任浙江省杭州市委青委宣传部部长的乔石结婚。婚礼十分简单,郁文第二天就照常上班了。婚后,郁文调到
杭州工作。1955年4月起,郁文任鞍山钢铁建设公司党委办公室调研科科长、办公室副主任,酒泉钢铁公司党委副秘书长兼调研室主任。1957年初,郁文担任了党委办公室副主任。1957年夏天,整风反右运动开始。郁文性格直爽,稳重的乔石不断提醒其,讲话要谨慎。因此,在大鸣大放和大批判期间,虽然郁文心里十分想不通,但都缄默以对。即使如此,郁文出身不好的问题,也仍然被提了出来。郁文被要求与母亲“划清界限”。郁文内心十分痛苦,不得不在会上违心地表态。好在不久,风头过去了,郁文依然常回去看母亲。1963年4月,到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曾任编译室研究员,研究组(室)综合组副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69年6月,郁文等中联部人员共678人,被发配到
黑龙江肇源“五七干校”。1970年,迁往
河南省沈丘县。1971年1月,耿飚调任
中联部部长。在其的努力下,中联部被打倒的干部逐步“解放”。乔石和郁文都先后调回中联部,在新成立的“研究组”工作。二十世纪70年代初,
周恩来总理指示中联部办一个综述性的刊物,部里决定由研究室负责办一个月刊,定名为《共运月报》。这项工作从筹备到出刊都是郁文同志具体负责。郁文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郁文除了各地区局提供相关资料外,每天都要阅读大量资料,亲自收集、摘录、整理材料,从中选取有价值的内容,力求最终形成的文稿能比较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共运的形势、动态、各党的重要情况、值得关注的社会思潮及重大国际问题,以使中央领导、中央委员和有关部门对共运情况有一个概括的全貌的了解。1986年12月起,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总干事、总干事、副会长。1993年,河姆渡博物馆开幕,郁文专程从
北京赶来祝贺,并带来了乔石委员长的亲笔题字。在庆典会上,郁文进行发言。会后,郁文还特意回翁家村看望父老乡亲。
晚年生活
1999年7月,郁文开始离休。2002年、2012年,郁文曾两次携子女回乡参加母校慈湖中学100周年和110周年校庆。2013年1月2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
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郁文的父亲翁达(又名祖望)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在当地很有声望,一生主要是担任
陈布雷的秘书。郁文的母亲陈若希出生于
江南的“官桥陈氏”(今余姚官桥村)。大舅
陈屺怀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兴办教育,颇有功绩。二舅陈布雷曾加入同盟会,担任过上海《
天铎报》记者和《
商报》主编,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后为蒋介石撰拟《祭告总理文》,一举成名。1935年后,任
蒋介石侍从室二处主任等要职,长期为蒋介石撰写文告、文件和文章。
感情生活
郁文的丈夫
乔石,1924年12月生,浙江定海人,生于上海。原名蒋志彤。194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2015年6月14日,在北京逝世。
郁文在《
联合晚报》任职时,与同事乔石相识相知,后来又一起从事学联工作。1952年冬,二人在杭州结婚。二人育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分别是蒋小明、乔凌、乔小东及
乔晓溪。郁文和乔石始终鹣鲽情深,相敬如宾。二人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体贴,互相照顾,郁文更是处处为乔石着想,关心乔石的生活和健康,每当乔石有重要外事出访活动,郁文便是乔石的第一参谋和助手,帮助乔石选购衣料,购买生活用品,事事考虑周全,细致入微。在教育子女方面,夫妻俩步调一致,告诫子女为人处事要低调,几个孩子在他们的培养下各有所成。
昵称由来
郁文,原名翁郁文。有两位哥哥、一位姐姐和一位妹妹。郁文排行第四,家中人习惯称其为“四姐”。
人物轶事
郁文在负责《共运月报》,经常加班加点,甚至睡觉时都在思考,一旦有了灵感,有了思路,立即起床把它记录下来。因为工作太忙,太紧张,特别是刊物临出版前,精神高度集中,所以有好几次都累得病倒了。
20世纪70年代末,郁文请了刚从
安徽农村来打工的保姆张阿姨照顾年近八旬的婆婆。张阿姨到郁文家不久就把
粮本丢了。郁文当得知家里的粮本丢失时,郁文不但没有生气,没有批评、指责张阿姨,反而安慰张阿姨。接着,郁文给粮店写了一张条子请张阿姨送去,说明了原由,请粮店保管好粮票,不要被人冒领,随后申请补发了粮本。张阿姨在老家除了焖饭熬粥、炒简单的青菜外,别的菜都不会做,郁文就手把手地教张阿姨,后来张阿姨学会了做不少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阿姨逐渐认识了一些朋友,出门买菜、办事碰到熟人不免多聊一会儿,郁文的婆婆一个人在家待久了感到寂寞。当婆婆同郁文谈起此事时,郁文总是开导婆婆,说阿姨出来打工不容易,请婆婆多多谅解张阿姨。
担任职务
郁文是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及外事委员会委员。
出版图书
后世纪念
郁文故居位于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翁方村翁家,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360平方米,三间一弄,两层建筑。2021年2月26日,由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布为第六批文物保护点。
社会评价
郁文同志不仅是一位忠诚敬业的好党员,好干部,好领导,而且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好儿媳,是善良勤劳的中国女性的典型代表。(人民网 评)
郁文具有较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具有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文字修养。其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华过人,是一位有理论、有思想、有见解的领导者和实干者。(人民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