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家山村,隶属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西湖街道,位于
西湖的西南侧,因古时山中村子翁姓者居多,故名“翁家山”,与
杨梅岭、
满觉陇、白鹤峰一起被本地人称为“石屋四山”,历来是登高望西湖和赏桂品茗的好去处。
因古时山中村子翁姓者居多,故名“翁家山”。翁家山明代以前叫百梅村,翁氏祠堂亦有联云“六桂家声远,百梅世泽长”。旧时的翁家山也是赏梅胜地,梅花漫山遍野,村名百梅实不虚传。如今,在南高峰北的九峰岩(亦称
莲花峰),仍有古梅可寻。明万历年初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新政,村名遂改称“翁家山”。
相传旧时翁家山人不事农耕,专以捕猎为生,骁勇强悍。清代著名诗人
朱彝尊有《翁家山》诗:“岧岧翁家山,松花深满坞。村民高下居,少长齐捕虎。但夸弓弩强,不识耕耧苦。”
明代时的翁家山村早已种茶制茶,以茶为生。到了秋冬农闲,村民打猎砍柴倒也常见。翁家山人向来崇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文化,春耕茶田、秋砍山樵,绝少懒汉。1956年4月,毛泽东曾在南高峰茶园视察体验翁家山春茶开采,朱德也曾三次登临南高峰观景。截至2023年,翁家山村拥有龙井茶园1040亩,也是西湖龙井茶的主要产地之一。
翁家山种茶制茶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朝正德年,盛于清雍正年间,创于公元1725年的翁隆盛茶庄经营的龙井茶就是从翁家山一带收购而来。翁家山村地处龙井茶产区的“狮、龙、云、虎、梅”的狮、龙地带的中心,其地理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茶叶生长。翁家山村的龙井茶园有其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北有天竺山和北高峰耸峙,既能挡住寒冷的西北风,又能吸进南来的湿润空气,不使散失,让翁家山一带的山谷保持着充分的湿度和温度,经常在雾气的笼罩中。加上山谷中林木茂盛,溪涧纵横,土壤肥沃,以酸性砂黄土为多,结构疏松,通气透水良好,含磷、钙、镁等丰富矿物。翁家山的茶农经过数百年的实践,积累了一整套精湛的制茶工艺,采的时候就保持其形状,炒功以“抖、带、挤、甩、挺、拓、磨、扣、压、抓”等手法为特色,经过这样的炒制才达到龙井茶的“金边绿叶”的特色。翁家山的龙井茶在贮藏上也有一定的特色:龙井茶的吸湿性很强,村民将新茶经过数次复炒后放进置有生石灰的缸中贮藏,并及时更换生石灰,不使茶叶变质,还要经过拣、别、拼、筛选等过程。
与满觉陇一样,翁家山村也是桂花盛产地。《
钱塘县志》言其:“群山包络,石蹬参差。星庐数百,竹木掩映。地宜桂,秋时如入众香国焉。”翁家山一带的桂花树,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开花时节要比一般桂花晚十来天。
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就曾在翁家山采风并写下著名短篇小说《
迟桂花》,描述这里独特的山野风光、淳朴民情。在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馆区往西,半山腰处有一个迟桂亭,名字取自《迟桂花》,牌匾上是郁达夫的题字“迟桂”。这是一座十二柱木质结构亭,周边伴生着郁郁葱葱的植物,景色颇为宜人,对联也是文学气息十足:“半庭人静莺初懒,九月秋迟桂始花。”郁达夫笔下的翁家山不但金粟满山、茶香四季、充满野趣,世居在此地的村民也是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耕读传家。
翁家山小学遗址和“西湖八小孩”景点是翁家山村地标性建筑。翁家山小学旧址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翁家山128号,学校教授国语、算数、常识、音乐和体育,原址是晏公庙,晏公是唐代的上杭县令,在位时期勤政爱民,刚正不阿,深得上杭百姓的拥戴,他死后翁姓祖先给他修庙以示敬重。翁姓迁居杭州后也把晏公庙带到杭州,庙里有戏台,有口井与龙井水脉相通,庙前有龙角。翁家山村北面有许多的石林,远看象许多的绵羊在悠闲的吃草,还有许多的天然石洞。葛洪井又称外龙井、老龙井、龙泉,相传是东晋葛洪挖掘。井边的房子以前是翁姓祠堂,井的内部有题刻,有四、五平方米。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著名教育家
陶行知来到杭州翁家山,推行“小先生”教育即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后到家里教大人认字,让小孩都成为小先生。“小先生”们把学习的心得体会记在日记里,寄给回到上海的陶行知。一年后,陶行知把翁家山“小先生”的日记经过修改,编成一书,取名《西湖八小孩日记》。当时的校长白动生是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第三期毕业生。《西湖八小孩日记》出书的稿费,陶行知寄给了白动生。白动生用这笔稿费做旅费,挑选了十个小先生组成“西湖儿童旅行团”,宣传乡村教育。翁家山的小学生们当时参观冠生园糖果厂,慰问十九路军,还和上海的小先生们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