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可分为
初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与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群落演替的定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
演替。
群落发生演替的主要标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逐步被另一个群落替代。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物种取代另一个物种是指优势取代。如形成森林后,
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
苔藓等。
**演替的最高阶段受无机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不一定能达到最高的森林阶段。
群落演替的特点
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它往往是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
3.演替使群落的总能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4.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顶极群落并不是绝对稳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移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物的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的变化。
4.生物种内和种外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
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
起点:从来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
基本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胎
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举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淡水水域里发生的演替:开敞水体→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植物阶段→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可认为是由原生演替发展途中出现的。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subsere)。
起点: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后所形成的次生裸地
基本环境条件: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胎
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
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灌木丛→乔木林
基质的性质
C.F.Cooper(1913)根据演替发生的性质,将植物群落分为
旱生演替(xerach succession)和
水生演替(hydrarch succession)。
旱生演替
以裸岩等陆生植物为基础发生的演替叫旱生演替,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其演替系列依次为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
水生演替
在水体或湿地中发生的植物群落演替称为水生演替,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湖泊或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其演替系列依次为开敞水体、
沉水植物阶段、
浮水植物阶段、
挺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和陆地中生阶段。
群落演替的过程
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划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
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在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意义
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的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的分析牧场的载畜量,从而做到合理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