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拼音:qú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春秋金文,形声字,从羊,君声。群本义指牲畜聚合一处,泛指同类相聚,引申表示众多、集体的意思。也用作量词,用于成群的人或动物等。
形声字。群字始见于春秋,早期多作上下结构,上部是“君”字,本义是国君,于此作为不表义的声旁,群与君并为
牙音、文部;下部是“羊”,羊喜欢集群,所以“群”用“
羊”作形符。战国时,此种结构为主流结构,非主流结构或省略构件口(图7-9),或形旁羊易作图10等。《说文解字》小篆(图11)传承前代主流结构,隶变后楷书作“羣”,同时出现左右结构的“群”。现代整理汉字时,以“群”为正体,把“羣”作为异体淘汰。
在汉字的造字意图与实际字义之间往往并不能画上等号,“群”字也是这样。纵观出土文献及传世文献中的“群”字,并无专指“羊群”的用法。《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群在此是形容羊多。再如《周易·系辞上》:“物以群分。”这里的“群”泛指同一类的事物。所以“群”字所指,只是“聚在一起的人或物”,成群的人自然有众多的数量,所以人类也有“群众”的称呼。
《广韵》《韵会》《正韵》渠云切。《集韵》:衢云切,并音帬。《说文》:辈也。《玉篇》:朋也。《广韵》:队也。《易·系辞》:物以羣分。疏:羣党,共在一处。《礼·檀弓》:吾离羣而索居。注:羣谓同门,友也。
【写法】“君”“羊”宽度大致相当,顶部“君”氐,底部“羊”低。“君”,“尹”的上部在左上格的竖段在竖中线,第二笔横两端出头,第三笔横在横中线;“口”略小,左竖与撇相接,㇕(横折)的竖段在竖中线。“羊”,三横长短不一中横最短在横中线,下横最长,起笔于竖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