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拼音:yá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古字形大多是像有突出双角的羊头形状。本义即牛科家畜羊。羊性情温顺,古人的祭祀与日常生活都跟羊有密切关系,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因此“羊”在古文字中又通“祥”。
文字溯源
象形字。“羊”的造字方法与“牛”字相同,都是以局部替代整体。商代甲骨文(图1-8)的“羊”所描绘的是一只羊头的正视图,上端是两只弯曲的羊角,中间一竖是羊脸的线条化,下部向上斜的两短画像羊的胡须。商代甲骨文或重叠羊角,或在羊角上加诸如图A、B、C的饰物。后来这些装饰笔画统一作一短横。商代金文偶尔也有全身入画的,如商代“羊己觚”上的“羊”(新附1,见《殷周金文集成》)。西周金文(图9)方正规整,已接近小篆:羊角弯度小了,羊下巴和胡子变成“十”字。战国时主流写法与西周一致(图10、11),所出各种异体或加饰件、饰笔、饰点繁化,或省、变作图D、E、F、G等追求诡异、个性的效果,此时古隶有的字已与后代楷书几无区别。《说文解字》将结构整理作“从𦫳,象头脚足尾之形”,属于理据重构,内中不免失误之处。汉代隶书(图18-22)把羊角变成“前”字头(“䒑”),下巴变成一长横了。于是,楷书(图F)也相沿讹变,最终把羊胡子和鼻梁变为“羊”中的一竖,成为记号字。
“羊”的本义是一种反刍的偶蹄类哺乳动物。因为羊可以作为祭祀品通神灵,所以人们认为它能带来祥福,于是“羊”有“吉祥”的含义。“羊”是“祥”的本字,古文中常常可以见到“羊”和“祥”通假使用的情况。早在金文中,这样的记载就非常明确了,例如中山王壶上著录:“不羊莫大焉。”这里的“不羊”即“不祥”。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上】【羊部】与章切(yáng)
祥也。从𦫳,象头角足尾之形。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凡羊之属皆从羊。
〖注释〗祥:徐灏《说文段注笺》:“古无祥字,假羊为之。钟鼎款识多有‘大吉羊’之文。”
说文解字注
“祥也”注:叠韵。《考工记》注曰:羊,善也。按善、义、羑、美字皆从羊。
“从𦫳,象四足尾之形”注:谓干也。与章切。十部。
“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注:许多引孔子言。如王士儿黍羊大貉乌皆是也。
广韵
与章切,平阳以 ‖羊声阳部(yáng)
羊,牛羊。《礼记》:“凡祭羊曰柔毛。”崔豹《古今注》云:“羊一名髯须主簿。”又姓,出泰山,本自羊舌大夫之后。《战国策》有羊千者,著书显名。又汉复姓,二氏。《列士传》有羊角哀。《左传》晋大夫有羊舌职。
康熙字典
【未集中】【羊字部】羊;部外笔画:0
《广韵》与章切。《集韵》《韵会》余章切。《正韵》移章切,并音阳。
《说文》:羊,祥也。从𦫳,象头角尾之形。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玉篇》:豕属也。《易·说卦》:兑为羊。注:其质好刚卤。《诗·召南》:羔羊之皮。传:小曰羔,大曰羊。《礼·曲礼》:羊曰柔毛。《月令》:食麦与羊。注:羊,火畜也。时尚寒,食之以安性也。
又麢羊。《尔雅·释兽》:麢,大羊。注:似羊而大,角圆锐,好在山崖闲。
又鸟名。《家语》:齐有一足之鸟,飞集于公朝。齐侯使使问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水祥也。
又姓。《左传·闵二年》:羊舌大夫。注:羊舌,氏也。《公羊传》疏:子夏传与公羊高。《史记·梁孝王世家》:齐人羊胜。
又官名。《周礼·夏官·羊人注》:羊属南方火,司马火官,故在此。
又白羊,匈奴国名。《史记·匈奴传》:并楼烦,白羊,河南。
又《前汉·礼乐志》:双飞常羊。注:犹逍遥也。屈原《离骚》:聊逍遥以相羊。注:逍遥,相羊,皆游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丷”居上居中,点、撇分写在竖中线左右。❷三横长短不一;中横最短,写在横中线。❸末笔竖写在竖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