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豆
豆科酸豆属植物
酸豆(Tamarindus indica L.),别名罗望子、酸角、酸梅,是豆科酸豆属的常绿乔木。树皮暗灰色,不规则纵裂;叶为互生的偶数羽状复叶;花序生于枝顶,总状或有少数分枝,花黄色或带紫红色条纹;荚果圆柱状长圆形,肿胀;种子褐色,有光泽。花期5~8月;果期12~翌年5月。
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酸豆的荚果肥厚而呈肉质,果肉味道酸甜,因此被人们称为“酸角”。酸豆果肉有酸甜两种,其中味甜的一种也被人们称为“甜角”。
酸豆的拉丁属名Tamarindus,以及酸豆及其果实的英语名Tamalind,来自阿拉伯语tamar hindi,意为“印度的枣”。酸豆还是最早以二名法命名的生物种之一,其学名Tamarindus indica由分类学之父卡尔·林奈于1753年发表于《植物种志》。
栽培历史
酸豆原产于热带非洲,后经由苏丹被引入印度。由于酸豆适应印度的环境而被长期栽培,因此被许多人误认为是印度的固有植物。后由亚洲南部被传播到欧洲、阿拉伯地区等地。公元前4世纪时酸豆曾在古埃及和希腊风靡一时。16世纪时,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殖民者将酸豆传播到了墨西哥和中南美。
历史记载
酸豆的果实常被称为“罗望子”,此名称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撰写的《桂海虞衡志》中被首次收录。淳熙五年(1178年)周去非撰《岭外代答》中又称其为“罗晃子”。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兰茂著《滇南本草》中称酸豆为“酸饺”,“治酒化为痰,隔于胃中。以白糖煎膏,早、晚服一钱”,是关于酸豆入药的最早的文献记录。李时珍在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所作的《本草纲目》中写到“(罗望子)按桂海志云,出广西,壳长数寸,如牙皂及刀豆,色正丹。内有二三子,煨食甘美”“酸角,云南、临安诸处有之,状如猪牙皂荚。浸水和羹,酸美如醋”,描述了酸豆的果实形态和加工方法。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中称酸豆为“罗晃子”,指出酸豆种子能“养肝胆,明目去翳,止渴退热,解利风邪,消烦降火”,可“治脏腑生虫,及小儿食泥土腹痛,癣痞积硬”;“用罗望子七枚,煅存性,每日酒调下方寸匕”可治翻胃吐食等,较具体地描述了其药用功效。
形态特征
酸豆是常绿乔木,高10~15m,有时可达25m;胸径30~50(~90)cm;树皮暗灰色,不规则纵裂。
偶数羽状复叶,互生,有小叶10~20余对;小叶小,长圆形,长1.3~2.8cm,宽5~9mm,先端圆钝或微凹,基部圆而偏斜,无毛。托叶小,早落。
花序生于枝顶,总状或有少数分枝。花黄色或杂以紫红色条纹,少数。总花梗和花梗被黄绿色短柔毛;苞片和小苞片卵状长圆形,具颜色,常早落;小苞片2枚,长约1cm,开花前紧包着花蕾;萼管狭陀螺形,长约7毫米,檐部4裂,檐部裂片披针状长圆形,长约1.2cm,裂片呈覆瓦状排列,花后反折;花瓣倒卵形,仅后方3片发育,近等大,前方2片小,退化呈鳞片状,藏于雄蕊管基部,与萼裂片近等长,边缘波状,皱折;雄蕊长1.2~1.5cm,近基部被柔毛,花丝分离部分长约7毫米,花药椭圆形,长2.5mm;子房圆柱形,长约8mm,微弯,被毛,具柄,其柄与萼管贴生,胚珠多数,花柱延长,柱头头状。花瓣仅后方3片发育,近等大,前方2片小,退化呈鳞片状,藏于雄蕊管基部;能育雄蕊3枚,中部以下合生成一向上弯的管或鞘,花丝短,花药背着;退化雄蕊刺毛状,着生于雄蕊管顶部。
果实及种子
荚果长圆柱形,肿胀,棕褐色,长5~14cm,直或弯拱,不开裂,常不规则地缢缩。外果皮薄,脆壳质,中果皮厚而肉质,内果皮薄膜质,于种子间有隔膜。种子3~14颗,斜长方形或斜卵圆形,压扁,子叶厚,肉质,褐色,有光泽。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酸豆原产于非洲科摩罗、马达加斯加,全世界热带均有栽培,分布于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以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家栽培最盛。
中国分布
酸豆分布于中国的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南部、中部和北部(金沙江河谷)等地,常见栽培或逸为野生,大多数为野生或半野生状态。
生长环境
酸豆生长于海拔1400m以下的干旱的山坡或荒地、干热的河谷、庭院四旁及滨海地区。多见于人类生产活动地区,在远离人类聚落的荒地偶有单株或数株聚集分布。
生长习性
酸豆是阳性树种,喜光、喜热,表现出耐干热的习性,干旱炎热的环境和季风气候都能适应,最适宜在温度高、日照时间长、气候干燥、干湿季分明的地区生长。深根性,根系发达,生长快,对土壤要求不高,在酸性或碱性、砂质或粘性土壤均能生长,在酸性冲积土上生长最佳,在黏土和瘠薄土壤上生长较差。需在年平均气温18~21°C以上、活动积温6000~7500°C以上、最低月平均温度10~15°C、最低温不低于3°C的环境才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
酸豆每年4~5月发芽,花芽为生在短枝上的混合芽,先长叶后开花。5~6月有一次开花,花期较长。夏季时枝叶的生长旺盛,入秋则生长停止,至翌年立春前后落叶。9~11月开始结实,果实越冬至翌年2~4月成熟。酸豆一年可以多次开花,其中春季开花时产生的果实数量最多、最大,品质最好。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酸豆的花是两性花,单个小花中的雌蕊的位置一般高于雄蕊,花药比柱头先成熟。花期和新叶期重合,持续约3~4个月。传粉媒介以昆虫为主,其中最常见的昆虫是蜜蜂。酸豆开花后48h内可授粉,有自交不亲和性,自花授粉常败育。由于在树冠下幼苗生长受到抑制,酸豆的种群扩散依赖人类及一些动物携带其种子。酸豆的外种皮坚硬,种子自然状态下发芽率低、发芽所需的时间久,且在常温下容易失去活力。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酸豆实生苗繁殖产生的后代变异性不大,能保留母本的优良性状,因此常采用播种繁殖。应选择品质好、结实多的母株采集充分成熟的荚果,除去果皮、果肉,选取饱满、黑褐色、光泽好的种子,洗净、晾干保存。春、秋季均可播种,应预先准备土壤肥沃、灌溉良好的苗床进行播种。播种前可用温水浸泡种子以促进萌发。
嫁接繁殖
为使酸豆保持遗传学的优良形状,国际上一般采用嫁接繁殖。嫁接时间在3~4月为宜,采用技术、操作简便的切接法最佳。从优质的母树上选择去年长出的秋梢的中上部枝条作为接穗;砧木可使用半年生苗,切砧高度为20~40cm,最宜在阴天或雨后晴天进行嫁接;接后做好保水措施。嫁接3个月后可用于造林。
栽培技术
整地
应选择向阳、土壤深厚且土质好的旱地定植,平地、山地、路旁、房屋前后均可定植,但不宜种植在容易聚拢冷空气的低洼地。在贫瘠的沙质红壤土或变性土上稍加管理也可正常生长。大面积种植时应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如山地等高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免耕等。
干旱坡地上种植酸豆无灌溉条件,应在坡地坡面两侧及底部打保水土坎,坡地上沿等高线挖水平沟,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
定植
定植坑施腐熟农家肥、过筛垃圾肥、石灰、过磷酸钙等肥料并拌土回填;定植时将苗木的营养袋轻轻割掉,不应压碎其中的土球;定植后浇足量水确保成活。
为充分利用土地,将产量最大化,且不影响植株通风透光,定植时应合理密植。密度以6m×6m或6m×8m,每公顷定植210~270株最佳。
田间管理
水肥管理
在干旱坡地上种植的酸豆无灌溉条件,利用人工地形将自然降水汇集于种植酸豆的水平沟内。在雨季可在沟间种植豆科牧草,使雨水汇集于沟中的同时减少冲刷。
为确保酸豆丰产应合理施肥。幼苗定植1个月后应开始施肥3~4次速效肥料以促进生长,每隔15~20日一次。定植1年后每年施肥5~6次,施肥主要集中在雨季,施尿素、复合肥、钙镁磷肥等。
中耕除草
定植后每年8月上旬和10月上旬应除草2次,11月底至12月初清理园地、扩坑深翻。其中10月上旬的除草最为关键,可促进翌年的结果枝成熟和花芽分化。
修剪
为管理方便,应对树体进行矮化修剪。幼木修剪密集枝条,至幼木70~100cm高时截断顶端,控制顶端优势,促进分枝,使树体最终形成圆头型树冠。为防止过于荫蔽,每年都应清理徒长枝和枯死枝,减少密集枝条,保证树冠通透,使果实发育良好,促进新梢萌发。
收获及贮运
酸豆荚果于发育第2年的3~4月间变得干燥,外皮和果肉分离,果穗轴基部离层干脆,说明其已经成熟。收获时应避免外皮破损以影响品相,同时要注意不应损伤营养枝。酸豆果实耐储存,可去除枝叶晾晒后常温贮藏、运输。
病虫防治
酸豆的病害主要为烟煤病和白粉病。烟煤病多发于雨季,由昆虫和风雨传播,发病初期用灭菌灵或甲基托布津防治。白粉病多发于9月上旬抽枝时,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喷雾防治。其虫害主要有金龟子、天牛等,可用溴氰菊酯(敌杀死)防治。每年11月底至12月初结合清理园地喷洒农药,减少越冬害虫。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酸豆的果实被称为“酸角”,果肉含多种有机酸、种类齐全的17种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B等丰富的营养物质,酸甜可食,其中有一些品种味甜,称“甜角”,尤为人们喜食;果肉也可作为制作蜜饯、泡菜、果酱、糕点等的原料以及料理中的食材,如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市场常常可以见到酸豆制成的调味品。果汁可做成清凉饮料,酸豆果实制成的果汁、果露、汽水及混合饮料等,受到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喜爱。种仁还可用于榨取食用油。
药用价值
酸豆果实性寒、味甘,且含有大量的酒石酸,有轻泻作用。因此有清热解暑、和胃消食的功效,主治中暑、食欲不振、小儿疳积、妊娠呕吐、便秘等。
工业价值
酸豆的种子提取出的罗望子多糖是一种中性多糖,耐热、耐盐、耐酸、耐冷冻和解冻,有稳定、乳化、增稠等作用,是用途广泛的食用胶,还可用于工业用的胶粘剂。酸豆的种仁粉具有低粘性,是在纺织、造纸、建材、药物、化妆品等产业中有重要作用的工业原料,可用作棉纱上浆剂、药物稳定剂、树脂展延剂等。种子还可以用于提取单宁。
酸豆木质坚硬,构造致密,经久耐用,且有细致的纹理和鲜红的颜色,因而被用于建筑、农具、家具、木地板等的木材,在海外被誉为“马德拉红木”。
生态价值
酸豆主根深,侧根延展,树干粗大、树冠开张,抗旱、抗风力强,适用于海滨地区及干热河谷的绿化,能抗风挡雨,保水固土,防止水土流失。
植物文化
市树
酸豆在海南省栽培历史悠久,已成为海南的乡土树种,被选为三亚市的市树。
孙中山手植酸豆树
孙中山1883年从美国檀香山带回种子,在自家门前栽下一棵酸豆树。1931年台风袭来,酸豆树的树体被刮倒,但此后仍然顽强生长。郭沫若1961年3月参观孙中山故居时曾为其赋诗:“酸豆一株起卧龙,当年榕树已成空。阶前古井苔犹活,村外木棉花正红……百年史册春秋笔,数罢洪杨应数公。”此树被提名为中华古树名木。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5 10:20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