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是
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的男主人公, 毗湿奴的第七个化身,全名为罗摩占陀罗,是为解救众神免于
罗刹国王
罗波那的暴虐而下凡的,后成为
印度教崇奉的神。在这里他的神性并不十分突出,但在中世纪的
杜勒西达斯写的《
罗摩功行录》和其他一些方言的改写本中完全变成了一个神,为“
罗摩派”所信奉。
简介
在印度
古代文学和传说中有好几个罗摩:一是持斧罗摩,出生于婆罗门,使一柄大斧,在《
摩诃婆罗多》中是武术教师,被认为是
毗湿奴的第6次化身;二是
大力罗摩,是
黑天的哥哥,使犁作武器。《
罗摩衍那》中的罗摩,是
十车王的大儿子,被认为是毗湿奴的第7次化身。正统
印度教中罗摩是一手持弓,身后背箭的形象。
在《
罗摩衍那》中,他既是一个落难王子,又是一个战胜艰难困苦的英雄形象。他作为长子,本应继承王位,但由于罗摩的异母企图拥立自己儿子为王的阴谋,不幸反被流放14年。随同悲情王子一起出发的侍从,就只有妻子悉多和弟弟
罗什曼那王子,而在森林中妻子悉多又被
罗刹王劫走,幸得神猴哈奴曼相助,才消灭了罗刹救回悉多,回到京城作了国王。
罗摩派认为,只要虔信罗摩,并默念他的名字,便可得以解脱。对罗摩的崇拜在印度民间非常流行。
庆祝罗摩战胜十首魔王
罗波那(Ravana)的
十胜节 (Dussehra) 是
印度教中最盛大的节日,又叫凯旋节。仪式共举行10天,时间在9-10月。
人物经历
《罗摩衍那》
罗摩的人间父母为阿逾陀城的十车王和㤭娑厘耶,先祖是
太阳王朝的国王
罗怙。罗摩长大后娶毗提河国公主悉多为妻 (在对求婚者 的考验中,只有他拉断了
湿婆的神弓) 。
十车王决定立罗摩为太子。但其第二个妻子吉 迦伊利用国王从前赐给她的两个许诺,要求 国王把罗摩流放到森林中14年,同时立自己 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陪同罗摩一起流放的 有同父异母兄弟罗什曼和悉多。
不久,十车王 则因思念爱子而死去。罗摩与罗什曼在林中隐居时,完成许多英雄业绩,杀死一些强大的罗刹 (q. v. ) ,为此引起
罗波那的愤怒。罗波那劫走了悉多,把她带到楞伽城。 罗摩长期寻找悉多踪迹而未果,与猴王须羯 哩婆对火发誓结盟。神猴哈奴曼潜入楞伽, 发现悉多。他向罗摩报告了悉多的情况,罗 摩率猴军在海上架桥并包围楞伽。在以后的 战斗中罗摩和罗什曼杀死罗刹的将领们,而 在最后的决斗中罗摩战胜了十首魔王罗波那 救出悉多。罗摩同悉多回到阿逾陀,婆罗多 自愿让出王位。
《
罗摩衍那》第七卷叙述了 罗摩在阿逾陀的最后生活。他听信臣民的流 言,怀疑悉多久居罗波那宫中有不贞行为, 把她遗弃在恒河对岸。蚁蛭仙人把悉多收留 于自己的净修林中。当罗摩举行马祭时,蚁蛭带领悉多的两个儿子俱舍与罗婆来到,命 二子唱他撰写的 《罗摩衍那》 。罗摩得知二 子系悉多所生,请求蚁蛭把她带回来,证明 自己的贞洁。悉多在大庭广众中证明了自己 的
贞操。她吁请地母保佑,大地开裂,地母出,把悉多吞没。夫妇注定只能在天上结合。
《罗摩传后篇》
薄婆菩提所写的印度古代戏剧《罗摩传后篇》(Uttararamacarita)讲罗摩休妻和重圆的故事。剧中主要讲,罗摩
登基为王后,家族祭司要他以国家社稷为重,顺从人民。罗摩满口答应,表示为了
国家政权,连悉多也能舍弃。在罗什曼那带领罗摩和悉多去看描绘他们过去苦难生活的图画时,悉多困倦了,依罗摩而睡。这时仆人来对罗摩说,人民不满,因为他们怀疑悉多不贞。于是罗摩休弃了怀有身孕的悉多。12年后,罗摩为救婆罗门的孩子,在他们以前受难的地方杀死了修道的贱民。悉多隐身与罗摩相见,知道罗摩未有新欢后原谅了他。罗摩回京城后要举行马祭,派罗什曼那的儿子护送祭马来到悉多居住的地方,罗摩的一个儿子不服罗摩,独战护送祭马的军队,罗摩到来后才停止战斗。
蚁垤仙人让罗摩兄弟和所有来人看罗摩休妻的戏。罗摩看后昏倒在地,被悉多救醒。于是城乡居民接受了悉多这位纯洁的王后,罗摩全家大团圆。
佛教
在佛教中,罗摩后来皈依佛法,十分虔诚,广植福田,终证
阿罗汉果,成为
五百罗汉第叁佰叁拾尊
士应真尊者,又名罗摩阿罗汉。
应真,阿罗汉之
旧译,《出三藏记》卷一曰:“旧经无著果,亦应真,亦应仪,新经阿罗汉。”即应受人天供养之真人。
罗摩派
作为毗湿奴的第七个化身,罗摩的形象 只在《
罗摩衍那》第一和第七卷中出现,这 部史诗在
口头传说中最后大约形成于公元3 世纪。在史诗的其余几卷以及佛教《三藏· 十车王本生经》 中首次记载了有关罗摩的部 分传说。这时罗摩还只是一个敢于同神斗争 的凡人英雄。但从11世纪起,对罗摩的崇拜逐 渐成为印度教两大重要崇拜 (另一个是对黑天的崇拜) 之一。在北印度的毗湿奴教中, 罗摩被视为最高神,是包含一切的大
梵天的唯一化身。
15世纪初,
罗摩奴阇的第五代弟子
罗摩难陀(Rāmānanda,1360—1450)创立罗摩派(也称
罗摩难陀派,Ramanandis),该派崇信毗湿奴大神的化身罗摩及其妻子悉多,奉罗摩为主神,罗摩的异母兄弟罗克什曼和忠诚的仆从神猴哈奴曼也受到格外尊崇。该派在中世纪印度教虔诚派改革运动中兴起,在教义教规上具有明显的改革倾向。罗摩是毗湿奴大神的十个化身之一,象征仁爱,该派认为人若对罗摩表示信爱,默念罗摩之名,沐浴于神恩之中,就可获得解脱。主张人在神前一律平等,反对
偶像崇拜和
种姓分立,在该派中吸收了很多下层群众参加。该认为神和他的崇拜者是一致的,毗湿奴大神可以以低级身份——鱼、猪、矮人等化身下凡救世, 他的崇拜者——人也可以低级种姓出现。不管种姓高低, 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许多高级种姓者自愿放弃
特殊地位,与其他种姓者共享兄弟情谊。罗摩难陀及其继承者用
印地语和最通俗的形式和风格写了大量著作和诗歌,在民众中广为流传。该派主要流行于北印度,尤其在
恒河上游地区,北方的继起者有突尔西·达斯(Tulsi Das,也译作
杜勒西达斯,1532—1623)等人。
相关文化
关于罗摩的传说,从印度传到了
亚洲许多国家。在
爪哇、马来亚、
柬埔寨、
暹罗、蒙古、中国
西藏都有关于罗摩的故事。同时,与罗摩生活和功绩有关的情节也 广泛反映于东亚和
东南亚各国的雕塑绘画艺 术之中。在印度崇拜罗摩的中心有奥德城, 传说这里曾是
阿逾陀国的首都; 在比图尔, 传说悉多曾在此处生活并在这里生了俱舍和 罗婆; 在印度斯坦最南端有拉梅什沃勒姆, 据说罗摩就是从这里渡海到楞伽国的。此外 还有
斯里兰卡的悉多—埃利亚。传说悉多曾 被囚在这里。在北印度,每年9月末开始庆祝罗摩节,演出 《罗摩衍那》的民间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