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风景区,位于江西省
丰城、
崇仁、
乐安三县(市)交界地,原名叫池山,总面积88平方公里,主峰老仙峰,海拔962米。
罗山风景区位于江西省丰城市洛市镇罗山乡,原名叫池山。总面积88平方公里,主峰老仙峰,海拔962米。晋代,南昌郡罗闻通,朝廷几次重聘做官,他婉辞不赴任,寻道二百里,隐居池山修道,广收弟子传授道经。深得弟子们爱戴、尊崇。罗文通病逝后,弟子们为纪念师长,取他的姓氏为山名,更名为罗山。
罗山主峰古建筑有“
大罗山谌母殿”继建“观音殿”、“
许真君殿”附有住房、膳房、签房。建筑古风浓厚、雄伟壮观,传说观音是谌母之客,
许旌阳是谌母之徒。山间周围有群峰环抱,有三迭百丈瀑布,九曲涧和山岩水帘香炉水,长年不谒。山西南有一天然岩石、直伸山外,称“秀谷飞岩”,顶平面积10余平方米。另有雷公台、仙人厨、婆孙峰“欧石岩”、“
仙人洞”洞等景点,山上有“大罗山谌母殿”庙宇,坐落在主峰一华里之地,建于宋代、清乾隆二年(1737)修葺。在南部山腰建有“
青云寺”,神龛上塑有
谌母娘娘圣像。罗山还拥有丰富的名优土特产品,其中罗山的茶叶、生姜、豆腐乳被称为“
罗山三宝”而驰名中外。旅游项目包括登山、朝圣、野营、垂钓、划船、游泳、龙光洞探险等内容
在古今崇仁,丰城人的心目中,
罗山是没有距离的,它不仅横亘天际,成为崇仁,丰城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更是耸立在人们心中故乡的象征。更何况儒、道、释三家很早就将这座山用自己的文化去进行过诠释,使这座山从一开始就变得很“文化”了。 先说儒家。“罗山南境峙,形胜跨吉抚”(清代赖晋诗),罗山主峰老仙峰海拨962米,只要空气清新、能见度好,在丰城市区就可以见到“罗峰飞翠落帘幌”(明代李裕诗)的景色。在丰城历代方志、文人别集和各村族谱的艺文中,大都少不了写到罗山。如同治《丰城县志》记载罗山“高二十七里,周回百九十里,跨抚、洪、吉三州境,端秀丽,自省谯望之如初出芙蓉,亭亭江水”。宋代礼部尚书
徐经孙(秀市潘桥角陂人)的《
矩山存稿》中的《觉溪八景》,就有一首《罗阜朝云》;城内《丘氏族谱》中的《湖东沙湖八景》,就有一首《罗岫晴云》。罗山还有秀谷飞岩、摄秀台、蓑衣挂壁、水帘
香炉等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
题咏的对象,如唐代
曹邺、宋代
吴曾、
陶弼、元代
虞集、明代陆应箕、李绍春、清代
袁守定、民国傅调梅等人均有赞美罗山诗作。明代嘉靖年间的南京兵部尚书
李遂,号克斋,因喜罗山之壮美,遂改号罗山。李遂之子李材也因其父号罗山,为此号“见罗”,人称“见罗先生”。罗山,已成为崇仁,丰城文人心中的“泰山”。不少莅丰任职的官员也乐得在公馀一访,以示“拜山”。
当然,
罗山毕竟还是以道教为著。他的得名也是来源于一位得道高人、晋朝隐士罗文通。旧志云:“罗山距县五十里,原名池山,其巅有池,冬夏不竭。晋罗文通学道于此,因改名罗山”。
罗文通生活在世局动荡的东晋末年,他读书好学而洁身自好,屡拒朝廷的征辟和王敦等割据势力的拉拢,受到了当时“清流”的普遍赞誉,后人称赞他“以饱德为膏梁,以令闻为文绣;知有道义而不知有天下 ,知有学问而不知有功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易”(唐代魏少游《晋征君罗山隐居铭》)。早在南北朝的陈朝(558-589)时,豫章太守
黄仲昭整修了罗文通墓,唐开元年间(719-740),都督
吴兢旌表罗文通所居之乡为“诏贤”。到唐大历五年(770),
江南西道观察使李泌(722-789)为罗文通书舍遗址题写了“罗山”二字,并请魏少游写了一篇《晋征君罗山隐居铭》刻石于左,于是池山正式改名罗山。宋绍兴二年(1132)十二月,宋高宗下诏封罗文通为“大罗悟道真君”,以表彰他“穷欲无求,廉退自守;隐居学道,著一十四篇之书;力学训徒,感从学八百之众”。罗山道院也是沾溉天恩,殿宇一新,罗山也算是一座曾经得到皇帝垂青并加封的“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