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宗贤,
眼科专家,医学教育家。注重眼病的基础研究。对眼底病研究甚多,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有特异的眼底表征。主编了中国第一部眼底病学专著。
人物简介
罗宗贤(1905~1974)
中国眼科学家。1905年11月11日生于湖南浏阳,1974年11月8日卒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0~1941年赴美国进修,历任协和医学院眼科助教、讲师、副教授,北京人民医院、北京医院和协和医院眼科主任,
中国医科大学眼科教研组主任、教授。并任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编辑、《国外医学·眼科分册》主编等职。从事眼科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40余年,极其重视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眼底病学方面有独特见解 ,主编的《眼底病学》是国内唯一的大型眼底病学著作。重视培养人才。编审了《眼科学》、《眼科全书》等著作。
生平简介
罗宗贤,曾用英文名Luo Chung-hsien。1905年11月9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茶香园村一个普通职员的家庭。父亲罗孚仙早年东渡日本攻读经济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在长沙财政厅任职。他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一生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对子女言传身教,要求十分严格。他生有子女8人,罗宗贤为长子。
罗宗贤在家乡念完私塾后,考入长沙的
湖南雅礼中学。他聪颖好学,学习成绩优异,还是雅礼中学的长跑冠军和篮球校队队员,因此连年获得奖学金。1921年中学毕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选学医科。因勤奋好学,成绩名列前茅,获全额奖学金。他上大学期间就十分顾家,为了支持弟妹上学,平时省吃俭用,三年未回家探亲,把节余下来的奖学金寄回家中减轻父母的负担。1927年他考入
北京协和医学院。1932年毕业。当时,国际知名的眼科教授皮乐德(A.Pillot)任
北京协和医院的眼科主任。罗宗贤仰慕他的渊博学识和精湛的研究技术,毅然选择眼科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罗宗贤在
北京协和医院任眼科住院医师期间,工作认真努力,奠定了坚实的临床基础;同时又博览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发表多篇论文。当时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Peter Kronfeld对他十分器重和赏识,他在医院内建立眼科生物化学实验室时即选罗宗贤为助手。两人合作研究出多项成果。这些发现和论文,大部分至今仍被引用。
1940年,罗宗贤被北京协和医院选派赴美进修。他先后访问了哈佛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Wilmer眼科研究所等地,美国学者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坚定了基础研究能促进临床医学的信念。1941 年他学成回国,晋升为
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教授兼代理眼科主任,这在等级森严的旧协和是极不寻常的事。但当他准备全面开展眼科临床和基础研究时,
珍珠港事件爆发,北京协和医学院被迫停办。许多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著名教授,如林巧稚、钟惠澜、周华康、关颂韬、司徒展等都转到私立中和医院(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前身),罗宗贤也到中和医院担任眼科主任兼德国医院特约医师。那时中和医院尚未开设眼科病房,也缺乏图书资料和设备条件,但罗宗贤仍悉心研究全身疾病在眼部的表现。
抗战胜利后,罗宗贤兼任北平大学医学院眼科临床教授和北平同仁医院特约医师。194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校,他被聘为该医学院的眼科特约教授。
罗宗贤平易近人,对患者极为耐心,遇到贫困的患者不但不收诊费还送给他们药品。当时常有患者从外地前来求诊。曾有患者在外地诊断为
黑色素瘤准备摘除眼球。罗宗贤仔细检查后确定诊断有误,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使患者保留了一定的视力。1948年初,
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北平政府在东单修建临时机场,强迫附近百姓搬家。住在东长安街的罗宗贤也被勒令24小时内迁走。正在着急之时,东单菜市的伙计们自动拉着排子车赶来帮忙,不到半天就帮他搬了家。这说明他在普通百姓心中留有极好的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专职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眼科主任,并被评为一级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他倡议成立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在他的主持下设立了眼底病、青光眼、神经眼科以及视野、屈光学等专业组。他亲自制定眼科发展规划,培养各级医师。但在极“左”路线统治下,他受到“只专不红”、“走白专道路”的批判,眼科正常的工作受到阻碍,原定的计划难以实现。
1960年罗宗贤患腮腺癌,手术后接受放射治疗,治疗引起并发症,导致共济失调,行走不稳,但他坚持慢步走到医院上班。为减少在路上消耗的时间,他常常带上简单的食物当午餐。放射治疗破坏了唾液腺,缺乏唾液,他常因口干感到难受,为了便于讲课,与人交谈,他将浸了水的棉球含在口里。1974年11月8日,罗宗贤因脑血管意外并发肺部感染于北京逝世。
罗宗贤逝世后,在八宝山为他举行追悼会,各有关医院的眼科医护人员都参加了。在极“左”思潮统治的年代,这种情景实为难得。
技术成就
早在1930年代,罗宗贤担任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住院医师时就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视网膜脱离透热凝固治疗的总结”、“小桃原氏病病例报告”等文章,这些都是当时国内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
北京协和医院建立眼科生物化学实验室后,他作为眼科主任Peter Kronfeld的主要助手积极投入研究。他们发现前房穿刺后再生房水中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房水,认为这是血一房水屏障破坏的结果。他们局部滴用氨苯磺胺溶液,再测定房水中的药物浓度,提出药物通透性的概念。
1930年代末,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发现以素食饲料喂养的白鼠后代,白内障发病率高达75%。罗宗贤与张昌颖、陈同度等合作研究白内障的发生机理。罗宗贤对白内障的形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们发现这些白鼠的甲状旁腺肿大,血浆钙的浓度显著低于荤食的白鼠。素食白鼠经紫外线照射,或在其食物中添加鱼肝油或钙剂,白内障的发生就可以避免。他们认为鼠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很少接触紫外线,如果饲料中又缺乏维生素D,就容易出现白内障,从而阐明白内障与低钙的关系。这个发现引起国际营养学家的兴趣。至今,涉及
低钙性白内障的文章仍常引用他们的研究结果。
1930年代,罗宗贤就注意到全身性疾病常伴随有眼部表征,有些全身性疾病患者自己都未觉察到其他症状,却因眼部症状来眼科就医。他常根据患者眼底的特异性表现作出全身性疾病的初步诊断。如粟粒性结核、白血病、糖尿病等均有眼底体征。患者转到有关科室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后,他的初步诊断便得到证实。
在日伪统治时期,
斑疹伤寒的发病率很高。罗宗贤注意到某些高热待诊的患者,视网膜周边有黄色小点病变,认为这是斑疹伤寒的早期表现,后经Weil-Felix二氏反应证实他作出的诊断。罗宗贤认为这可以作为斑疹伤寒的诊断依据,对及时抢救危重斑疹伤寒患者有重要意义。
1950年代,罗宗贤主持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工作的同时,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也建立起包括眼底病在内的几个专业组,积极开展眼底病研究。
1960年,罗宗贤患上
腮腺肿瘤。为了将自己毕生的经验留给后人,他组织北京协和医院和同仁医院的眼科专业人员编写《眼底学》一书,自己担任主编。第一稿完成时正逢
文化大革命开始,当时他的健康情况日益恶化。到1972年,他生活都需人照顾,但仍坚持审订稿件。当时条件极差,冬日室内暖气供应不足,他只好披了棉袄在灯下工作到深夜。1974年春,《眼底学》第二稿完成,当罗宗贤得知该书因缺乏纸张无法复印时不觉潸然泪下,认为该书不能及早面世是国家和人民的损失。1978年《眼底学》出版时他已逝世4年。
罗宗贤重视培养眼科人才,他培养的许多学生,如胡天圣、傅守静、
北京同仁医院的张承芬等后来都成为眼科界的英才,他的女儿罗传琪也是眼科医师。
北京协和医学院眼科的胡天圣原来学的是化学,罗宗贤与他接触后发现他很有医学天赋,便动员他改学医科。开始胡天圣舍不得放弃已学多年的化学,罗宗贤告诉他:“你读了化学就有特殊的优势,化学对医学基础研究十分重要。”胡天圣接受了他的建议,后来成为杰出的眼科教授。
傅守静于1940年代毕业后到北京中和医院工作。她听说罗宗贤不收女医师,便大胆地找到他,并表示:“男医师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罗宗贤赏识她的决心和毅力,接受她为自己的第一个女弟子。1947年,同仁医院恢复,傅守静很想到同仁医院工作,又怕自己走后罗宗贤的工作受影响。罗宗贤打消了她的顾虑,将她推荐给同仁医院的张晓楼医师。傅守静终于不辜负恩师的厚望,成为著名的眼科专家。
罗宗贤对年轻医师要求很严格,但从不斥责。有一次他发现一位年轻医师检查患者不够细致,书写的病历也不合要求,便要求他再检查患者并重写病历。一周后他发现该医师还未将病历重写,就耐心地解释写好病历对患者诊治、医师技术提高以及医学资料保存的意义,使年轻医师感动得痛哭。
1960年代,青年医师朱宣和发现不少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上有棉絮状的白斑沿动脉分布,并找出白斑出现和消失的规律,这些均未见于文献。罗宗贤亲自检查了患者,肯定了这个发现。
主要论著
2 罗宗贤.小桃原氏病病例报告.
3 罗宗贤.双侧性先天性反常性内眦赘皮及下垂.中华医学杂志,1934,48:814~818.
4 罗宗贤.
圆锥角膜.中华医学杂志,1934,48∶869~888.
5 Luo CH.Posterior lenticonus.Brit J Ophthalmol,1935,4∶210~213.
6 罗宗贤.
视网膜脱离应用透热凝固治疗8例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35,49∶723~740.
7 罗宗贤.淋病性脓性卡他牛奶疗法.中华医学杂志,1936,50∶27~36.
8 罗宗贤.弹伤性
脉络膜视网膜炎.中华医学杂志,1936,50.
9 罗宗贤.
葡萄膜炎合并秃发、白毛、
听觉障碍和白斑病.中华医学杂志,1936,50∶1405~1506.
10 罗宗贤.糖尿病性
眼底病变.华北医刊,1951,(3):135~139.
11 罗宗贤.夜盲.华北医刊,1951,(10):30~36.
12罗宗贤.糖尿病的眼并发症.中华医学杂志,1953,10∶734.
13 罗宗贤.眼科学(军医参考丛书).1951.
14罗宗贤.眼底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