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 (1911—1995)原名
罗士垣,化名王清平,广东
兴宁龙田镇
蓼塘村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曾任潮汕战时文化协会理事长、《大连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鞍钢铸管厂厂长、鞍钢炼钢厂副厂长、辽宁作协主席等职。
人物生平
罗丹(1911—1995),原名士桓,广东兴宁龙田镇蓼塘村人。幼年在龙田小学读书,特别喜欢看《薛仁贵东征》、《罗通扫北》、《封神榜》等章回小说。
毕业后,他一度在龙田镇晋隆布疋杂货店当学徒。后来,考上县立中学,时正是大革命前后。在校期间,他开始接触新文学和新思潮,热衷于读《新青年》、《独秀文存》、《鸭绿江上》、《少年漂泊者》以及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名家的作品。幼年在龙田小学读书,特别喜欢看《薛仁贵东征》、《罗通扫北》、《封神榜》等章回小说。毕业后,他一度在龙田镇晋隆布疋杂货店当学徒。后来,考上县立中学,时正是大革命前后。在校期间,他开始接触新文学和新思潮,热衷于读《新青年》、《独秀文存》、《鸭绿江上》、《少年漂泊者》以及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名家的作品。这不合父辈的要求,常引起反感。
毕业后,一度在龙田镇晋隆布匹杂货店当学徒。
1928年秋,考上县立中学。在校期间,他开始接触新文学和新思潮,热衷于读《新青年》、《独秀文存》、《鸭绿江上》、《
少年漂泊者》以及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名家的作品。
30年代初,他参与发动一中学潮,被开除学籍。后来去紫金当店员。不久失业回乡,先后担任龙田仁孝小学及居公桥小学教员。这时。他写了《闲居随笔》,在兴宁《庸言日报》连续登载,这可说是他的处女作。
1930年春,参与发动一中学潮,被开除学籍。后来去紫金当店员。不久失业回乡,先后担任龙田仁孝小学及居公桥小学教员。这时,他写了《闲居随笔》在兴宁《庸言日报》连续登载。
1935年端午节后,前往汕头,在统税所当文书。非常节俭,把大部分工资用在购买《
世界文库》、《
八月的乡村》、《生死场》等新文艺书籍。同年冬,经中学时候的进步同学张钜曾介绍与李英(即后来越南外贸部长李班)、陈光等地下党员与他认识。后又由李、陈等介绍加入世界语学会、新文学学会、文艺座谈会等地下党领导的进步组织,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革命文学作品,先后编辑革命刊物《海岸线》、《新世界》。后又主编《星华日报》专栏周刊《黎明》、《火炬》。
卢沟桥事变后,罗丹与李英、陈光、吴南生、蒲风等发起成立潮汕青年救亡同志会,并任理事,又任潮汕战时文化协会理事长,并主持出版《战时文化》。
1936年在广东汕头参加党领导的进步组织“世界语学会”、“新文学学会”、“文艺座谈会”等,并编辑革命刊物《海岸线》、《新世界》、主编《星华日报》的专栏周刊《黎明》、《火炬》。
1938年4月,罗丹由汕头历尽艰辛,到达延安,被安排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留校在训练部工作。11月调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不久奉派往晋察冀军区继续从事宣传工作。
抗战初(1938),罗丹由汕头历尽艰辛,到达延安,被安排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留校在训练部工作。后调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不久奉派往晋察冀军区继续从事宣传工作。复回延安军委总政治部。获准在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及写作。期间,他的短篇小说《
李炳龙》在解放日报
丁玲主编的文艺副刊上连载。同年又在“文抗”机关刊物由于黑丁主编的《谷雨》上发表短篇小说《
高志坚》。
1941年夏,复回延安军委总政治部。同年秋,获准在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及写作。
1941年起陆续在《
解放日报》发表短篇小说。抗战胜利后赴东北工作,后历任
大连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鞍钢机械三厂厂长、鞍钢铸管厂厂长、鞍钢炼铁厂副厂长。
1942年,他的短篇小说《李炳龙》在解放日报丁玲主编的文艺副刊上连载。在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机关刊物于黑丁主编的《谷雨》上发表短篇小说《高志坚》。
1943年,奉调到中央党校三部学习。这时,他抽空写了有关军事题材的短篇作品《小号手》、《模范村长》、《高大伯》、《萧营长》、《于凤来》等,分别在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发表。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奉命随部队前往东北军区,先后担任《大连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鞍钢铸管厂厂长、鞍钢炼钢厂副厂长等职。其间,他曾发表10余篇理论性的文艺杂文以及《在敌人后方》3幕话剧和30万字的长篇小说《被践踏的土地》等。
1948年初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小号手》和《薛秀明》。
日本投降,他奉命随部队前往东北军区,先后担任《大连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鞍钢铸管厂厂长、鞍钢炼钢厂副厂长等职。期间,他曾发表10多篇理论性的文艺杂文以及《在敌人后方》三幕话剧和30万字的长篇小说《被践踏的土地》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调往作协沈阳分会任驻会专业作家,并主编《文学月刊》。
1950年出版了《飞狐口》,后被译为俄文和哈萨克文在国外出版。
1953年到中国作协辽宁分会任专业作家。曾经任辽宁作协《文学月刊》主编,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风雨的黎明》。次年春,全国文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茅盾在报告中赞扬此书为“十年大庆中国文坛10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为罗丹带来崇高荣誉,也确立了他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
1963~1964年,又出版了《秘密情报员》和《战斗风云录》。“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不公正待遇,虽重病住院治疗,仍被强迫送往海城劳动。
1978年宣布彻底平反,回到创作岗位,任辽宁作协主席。这时,他虽年近古稀,仍壮心不已,又创作出版了《风雨的黎明》的姐妹篇《严峻的岁月》。同时还写了大量古体诗词。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小号手》、《薛秀明》、《秘密情报员》,《飞孤口》等,著有
长篇小说《风雨的黎明》,《严峻的岁月》、《战斗风云录》、话剧剧本《秘密的斗争》等。短篇小说集《
飞狐口》被翻译为俄文、
哈萨克文。
1985年离休,享受正厅级待遇。
1992年,国务院为表彰他在文化艺术事业上作出突出贡献,特颁发特殊津贴和证书。
1995年2月25日在鞍山病逝,终年84岁。
个人作品
民国37年(1948)初出版了短篇小说集《
小号手》和《薛秀明》。
1950年出版了《
飞狐口》,后被译为俄文和哈萨克文在国外出版。
建国初,他被调往中国作协沈阳分会任驻会专业作家,并主编《
文学月刊》。
1959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风雨的黎明》。次年春,全国文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茅盾在报告中赞扬此书为“十年大庆中国文坛10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为罗丹同志带来崇高荣誉,也确立了他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
1963~1964年,又出版了《秘密情报员》和《战斗风云录》。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不公正待遇,虽重病住院治疗,仍被强迫送往海城劳动。
1978年宣布彻底平反,回到创作岗位,任辽宁作协主席。这时,他虽年近古稀,仍壮心不已,又创作出版了《风雨的黎明》的姐妹篇《严峻的岁月》。同时还写了大量雄健、睿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古体诗词。
罗丹于1985年离休,享受正厅级待遇。
人物评价
1992年,国务院为表彰他在文化艺术事业上作出突出贡献,特颁发特殊津贴和证书。
罗丹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从30年代起从事革命文艺创作,历时50年。他胸怀开阔,党性强,从不计较地位和待遇,深入生活,专心写作。虽然长期有癌病,并且多次接受切除手术,但是他从无思想负担,坚持与“绝症”作斗争,只要活着一天就坐下来提笔写作,以国家之忧为忧,以文学之乐为乐,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1995年2月25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鞍山,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