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冯梦龙 《
喻世明言》第一卷:“三巧儿道:‘也只是平常生活,你老人家莫
笑话。’就取一把匙钥,开了箱笼,陆续搬出许多钗钿、缨络之类。”
(4)松树名。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植物》:“罗汉松:《通州物产志》:‘松有茸针、缨络、罗汉诸名,州北钟
秀山,又西山有缨络,状如胆瓶,大荫天井。’”
在中国古代,缨络有时也被当作项圈或
长命锁的代称。《红楼梦》中就有这方面的例子。如书中第八回,写
贾宝玉硬缠着
薛宝钗,一定要看她挂在颈项上的
金锁,宝钗被他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錾上了,所以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儿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灿的璎珞摘了下来。
缨络又作“璎珞”,或称“
华鬘”据说本是印度的一种古老首饰。梵语称之为“积由罗”。在当地,不论男女,都喜欢将花朵穿连起来作为头饰,或挂于颈间,垂于胸前。这种类似花环的
颈饰,有时还被挂在佛像身上。随着佛教的传入,这一装饰习俗也传到了中国,我在国佛教艺术形象(如
壁画、雕塑及石刻)上,也出现了戴缨络情况。缨络的款式非常复杂:常常以颈饰为基础,在颈饰上悬挂上各种珍宝串饰,从项部一直垂至胸前,有的甚至垂到足踝。考究的还和臂饰相连,成为挂满全身的饰物。
有些人从佛像上受到启发,也模仿佩挂,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装饰习俗。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佩挂这种饰物的人主要集中在
少数民族地区,《
南史》、《
梁书》等史籍中都有这方面记载。
汉族人佩挂缨络,已经是北朝以后的事了,一般多见于宫廷中的舞妓和女侍,女侍所佩的缨络造型往往比较简单,而舞女所佩的缨络就比较复杂了,不仅款式精美,缨络上的珠玉也特别丰富。晚唐诗人
郑嵎在他的一首《津阳门诗》中,就曾描写到这种情况:在皇帝诞圣日的庆典上,不少宫伎梳着九骑仙髻,穿着孔雀翠衣,佩着七宝璎珞,表演歌舞,一曲终止,掉在地上的珠翠珍宝可用扫帚来扫取。这虽然出自诗人之语,难免掺有夸张成份,但从中也可看出当时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