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财富
经济术语
绿色财富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以保护人类健康繁衍为宗旨,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财富、自然财富、精神财富、创造财富的总称。绿色财富是人最基本的财富,没有绿色财富,有很多事都没法完成。
缘起
财富的定义较多,一种财富是指国家和个人所拥有的物质(能源与资源)和文化财富的总和;一种是具有价值的东西,如物质财富、自然财富、精神财富、创造财富。
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是一柄双刃剑。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资源大幅度减少和环境持续恶化带来的巨大难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人们在寻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保护环境,提高健康水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高环境质量是人类的追求,因此贸易与环境问题会长期存在。
涵义与特征
从总体来看,“绿色财富”有三层涵义。在财富的性质上,这种财富是属于“绿色”的,即创造的是生态型、环保型、健康的财富,无公害和无污染是其重要特征,人们可以安全享用和支配。这是“绿色财富”的本质属性,它推动了绿色生态产业的蓬勃兴起。
在财富创造与积累的方式上,在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更注重于技术和管理的创新。“绿色财富”必须是在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采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方式生产的,财富的积累不以掠夺自然资源为代价,并且在创造财富的方式上具有公平、协调的可持续性,即当代人的财富积累不危及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国家或地区财富的创造不损害别的国家或地区的利益。
正是由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要求,引发了创造“绿色财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工业上出现了“清洁生产”,农业上出现了有机食品生产,中国已在大江大河的源头以及所有的生态脆弱区禁止了对天然林木的采伐,生态旅游产业悄然兴起等都是绿色财富引领下的新的生产方式。
在财富的流通方式上,绿色财富作为商品形态在市场上出现,生态价值观是公众所能接受的,财富创造者和消费者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追求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有益健康的产品是其共同的价值取向。在绿色消费时代到来之际,消费者手中的钞票实际上就是对商品的“选票”。
消费者的选择必然成为企业兴盛与衰亡的航标,从而引发了绿色产品标志的出现。这种经过权威部门审查认证颁发的绿色标志,已成为绿色财富产品在消费市场流通的通行证。目前已在国际市场上大行其道,在国内市场上也在日益呈现着验证通行的发展态势。
“绿色财富”理念的产生,标志着人类从以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积累财富转变为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创造财富、以不公平的手段占有财富转变为公平协作分享财富,这也是社会生态觉醒的又一个显著标志,是人类认识观念上的一次巨大飞跃,特别是在选择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伟大意义。因此,倡导全社会树立“绿色财富”的理念,让发展绿色经济成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生态保护难度过大的突破口,使中国社会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已成为我们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
林业是基础产业
大力发展林业
对照“绿色财富”的内涵,林业生产最具有符合创造“绿色财富”的特性。众所周知,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林业作为维系和发展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业门类,既是基础性产业,又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既承担了为社会经济发展供应木材等资源性产品的任务,又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同时林业作为巨大的产业部门,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极为丰富的林产品,因此,为社会和人类创造并汇集着无比珍贵的“绿色财富”已成为林业的最大优势。
林业也是实现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财富”,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巨大的潜力,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和光荣的使命。
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沙地面积占18.1%,林业用地面积占29.8%,湿地面积占4%。在林业的施业地区生活着我国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这里既是林业生产建设的主战场,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特别是改善生态、创造“绿色财富”的功能,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的作用。
首先,发展林业,充分开发利用好山地、林地、沙地、湿地这些非耕地资源,可以极大地拓展农村生产发展的空间,获得巨大的综合效益。植树造林不仅具有防灾减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功能,而且依托林业,还可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果品、菌类、山野菜等各种森林食品,对于丰富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改善饮食结构,维护粮食安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发展林业,提供现实性的“绿色财富”,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目前,果品、竹业、桑蚕、药材、木本粮油、林木种植和种苗等传统林业产业,以及森林旅游、森林食品、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新兴林业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2005年,福建、浙江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920亿元和1060亿元,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形象地说:“绿水青山就是实现农村致富的金山银山。”
第三,发展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关键措施。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农村社会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标志,也是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体现。通过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绿化村庄和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村民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这更是不容忽视的“绿色精神财富”。
目前,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林业的多种功能还远未开发利用起来。我国的林业为新农村建设创造“绿色财富”还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首先是林地资源潜力巨大。我国有林业用地43亿亩,利用率仅为59.77%。目前林地生产力水平很低,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为84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为46.59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同时,我国还有8亿亩可治理的沙地和近6亿亩湿地。三者合计相当于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倍多,蕴藏着巨大的“绿色财富”,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林业的物种资源丰富。我国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0000多种,其中很多物种可以开发成大产业,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绿色物质财富”。
林业的市场需求的潜力巨大。仅以木材为例,目前我国人均木材消费量只有0.12立方米,远低于世界人均消费量0.68立方米的水平。从国际市场看,世界森林资源越来越少,木材消费量却越来越大。国内外对林产品的巨大需求,对我国林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林业还有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潜力。据统计,我国农村大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广大林农尚有1/2的剩余劳动时间,身居山乡的这些劳动力都具有从事林业生产的多种便利条件。随着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林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会不断地增强。推进林业建设,对于解决农民就业、带动并引导农民创造“绿色财富”、有效地增加他们的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当前,林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创造“绿色财富”的实践中,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重要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兴林为了富民,只有富民才能兴林,兴林与富民是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在保护好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只有把富民作为林业建设的目的,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林业改革和发展注入活力;只有人民群众生活富裕了,享受到了林业提供的“绿色财富”,他们才有可能自觉地爱绿、护绿、兴绿,为林业建设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和巨大的精神动力,推动林业又快又好发展。
其次,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只有发展,源源不断地创造和积累“绿色财富”,才能满足社会对林业不断增长的多种需求,满足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消除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调动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挖掘林业发展的潜力,发挥林业应有的效益。
第三,要处理好生态与产业的关系。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林业发展的两大基本任务。在生态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情况下,目前应该进一步抓紧产业体系建设,为生态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四,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发展、保护林地以及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林业的第一要务。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多种功能,首先必须保护好林地、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要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使林业成为农民群众的致富之源,在科学利用中实现自觉有效的保护。
最后,还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观念,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努力转变林业增长方式,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始终把发展林业、创造“绿色财富”的着眼点放在质量、效益上,确保林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案例
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环境意识,也决定了环境保护的投入,从而决定了环境质量。发达国家正在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这是人类的追求。为此,发达国家正不断提高环境标准(如,汽车排放标准的欧1号、欧2号……),这无可非议。
1992年4月10日德国政府颁布了《食品及日用消费品法》,明确指出:“禁止生产和销售那些因含有毒或受污染物质而使消费者在使用时健康受到危害的消费品”,禁止有偶氮染料的纺织品进口,那时,我国真丝绸产品出口减少了70%左右。1994年7月14日,德国再次颁布了第二修正案并定出了具体时限。这个法令不仅在德国有效,也引起了全世界出口到德国和欧共体纺织品的国家的广泛重视。我国政府也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包括宣传出版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资料、设立检测机构、禁止生产某些有毒化学品。实际上,这一法令出台引发了我国在染料及其他化学药品生产和纺织品生产的一场观念性革命,使人们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我国的染料企业应变能力很强,用了3年时间,引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到1998年突破了绿色壁垒,出口真丝绸产品已经不成问题。
关于陶瓷铅污染的问题,我国现在也已基本解决,陶瓷出口已经不成问题。对待绿色壁垒,谈判与乞求不会解决问题,必须迎头赶上,加速技术的进步,突破绿色壁垒。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环境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加快了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深层次来看,推进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在舒适、优美的环境中。
这两个案例说明了乞求发达国家降低环境标准,取消绿色壁垒是不可能的。只有我们加大科技进步的力度,尽快提高我们的环境标准与产品标准,才能突破绿色壁垒
这就是突破绿色壁垒的新思维。
以纺织为主业的萧山纺织企业正确理解了经济与环境发展的辩证关系,认真解决技术问题,突破绿色壁垒,从而使萧山纺织业以年增50%的速度加速发展。1995年萧山纺织业产值仅为5.15亿元,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2001年纺织业产值为27.14亿元,2002年达到35.1亿元。萧山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经济,必须在思维方式上以经济与环境相融合为着眼点。
萧山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与时俱进,把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看成是相互融合的统一体;把经济与环境的“双赢”不是放在口头上,而是融化在观念中,落实在行动上。
以上事实说明,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把环境因素看成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竞争力的积极因素,就能加速企业的发展。所以,建立新的思维模式,突破绿色壁垒,就是创造了绿色财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9 21:34
目录
概述
缘起
涵义与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