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氮染料
合成染料
偶氮染料(azo dyes,偶氮基两端连接芳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是纺织品服装在印染工艺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合成染料,用于多种天然和合成纤维染色印花,也用于油漆、塑料、橡胶等的着色。在特殊条件下,它能分解产生20多种致癌芳香胺,经过活化作用改变人体的DNA结构引起病变和诱发癌症偶氮染料是种类最多的一大类染料。在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约有10%-15%的染料未经处理即被排放到环境中去并可能严重影响接触者的健康。因此,偶氮废水必需在排放前进行无害化处理。已有多种处理偶氮废水的方法,其中微生物脱色法被认为是最为有效且对环境无害的方法。
起源
1859年J,P.格里斯发现了第一个重氮化合物并制备了第一个偶氮染料----苯胺黄。偶氮染料包括酸性、碱性、直接、媒染、冰染 分散、活性染料。以及有机颜料等。 按分子中所含偶氮基数目可分为单偶氮、双偶氮、三偶氮和多偶氮染料:单偶氮染料:Ar-N=N-Ar-OH(NH2) 双偶氮染料:Ar1-N=N-Ar2-N=N-Ar3 三偶氮染料:Ar1-N=N-Ar2-N=N-Ar3-N=N-Ar4 式中Ar为芳基.随着偶氮基数目的增加,染料的颜色加深。
偶氮是染料中形成基础颜色的物质,如果摈弃了偶氮结构,那么大部分染料基础颜色将无法生成。有少数偶氮结构的染料品种在化学反应分解中可能产生以下二十四种致癌芳香胺物质,属于欧盟禁用的。这些禁用的偶氮染料品种占全部偶氮染料底5%左右,而且并非所有的偶氮结构的染料都被禁用。
禁用品种
并非所有偶氮染料都受禁止,受禁的只是经还原会释出法例指定的24种芳香胺类的偶氮染料,约有130种。这些受禁偶氮染料染色的服装或其他消费品与人体皮肤长期接触后,会与代谢过程中释放的成分混合并产生还原反应形成致癌的芳香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会被人体吸收,经过一系列活化作用使人体细胞的DNA发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成为人体病变的诱因。
2002年9月11日欧盟委员会发出第六十一号令,禁止使用在还原条件下分解会产生22种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并规定2003年9月11日之后,在欧盟15个成员国市场上销售的欧盟自产或从第三国进口的有关产品中,所含会分解产生22种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含量不得超过30×10-6的限量。2003年1月6日,欧盟委员会进一步发出2003年第三号令,规定在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市场上禁止使用和销售含铬偶氮染料,并将于2004年6月30日生效。
致癌芳香胺
4-氨基联苯、 联苯胺、 4-氯-2-甲基苯胺、 2-萘胺、 4-氨基-3,2′-二甲基偶氮苯、 2-氨基-4-硝基甲苯、 2,4-二氨基苯甲醚、4-氯苯胺、 4,4′-二氨基二苯甲烷、 3,3′-二氯联苯胺、3,3′-二甲氧基联苯胺、 3,3′-二甲基联苯胺、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 2-甲氧基-5-甲基苯胺、 4,4′-亚甲基-二(2-氯苯胺)、 4,4′-二氨基二苯醚、 14,4′-二氨基二苯硫醚、 2-甲基苯胺、 2,4-二氨基甲苯2,4,5-三甲基苯胺2-甲氧基苯胺4-氨基偶氮苯2,4-二甲基苯胺2,6-二甲基苯胺
范围
纺织品类
1 服装、被褥、毛巾、假发、假眉毛、帽子、尿布以及其他的清洁卫生用品、睡袋
2: 鞋、手套、手表带、手提袋、各种钱包、公文包、椅子套
3 纺织或皮革玩具、带有纺织或皮革服装的玩具、合成染料有机化合物染料
4:消费者最终使用的织物和纱线.
5:装饰用织物类。
苏丹红是一类合成型偶氮染料,其品种主要包括苏丹红1号、苏丹红2号、苏丹红3号和苏丹红4号,主要用于溶剂、油、蜡、汽油增色以及鞋和地板等的增光。
标准
欧盟在其官方公布了有关有害偶氮染料测试方法的3项欧洲标准 。这些标准是实施欧盟2002/61/EC号指令的配套文件
分别是:
1:CENISO/TS17234:2003皮革——化学测试——检验染色皮革是否含有某类偶氮染料
2:EN14362-1:2003纺织品——检验偶氮染料释放出的芳族胺——第一部分:在无须提取的情况下测试产品是否含有某类的偶氮染料
3: EN14362-2: 2003纺织品——检验由偶氮染料释出的芳族胺——第二部分:提取纤维以测试产品是否含有某类偶氮染料.
检测
偶氮是国际环保要求的必检项目之一,检验方法有以下三种:薄层色谱法(TLC),气相色谱及质谱联用法(GC-MSD)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标准规定被检产品中不得含有23种偶氮染料中间体,若检出其中一种即为不合格产品,其限量为30ppm。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6 14:49
目录
概述
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