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2008年05月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美)
保罗·海恩,彼得·勃特克,大卫·普雷契特科。
内容简介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书籍,由罗·海恩,彼得·勃特克,大卫·普雷契特科编写。《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风靡国际的一部另类的经典经济学教科书。与当今流行的主流经济学教材不同,本书绕开繁复的公式、函数、运算,通过深入浅出的故事和
饶有趣味的图画告诉读者:经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息息相关。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1 认识秩序
1.2 社会协作的重要性
1.3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1.4 智力工具——经济学家的技能
1.5 通过互相调节进行合作
1.7 产权作为游戏规则
1.8 经济学理论的偏见:缺点还是优点?
1.9 偏见还是结论?
1.10 没有理论就是糟糕的理论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二章 效率、交换与比较优势
2.1 好东西和坏东西
2.2 物质财富之谜
2.3 贸易创造财富
2.4 值不值?效率与价值
2.5 学会权衡:比较生产的机会成本
2.6 从专业化和交换中获益
2.7 为什么要专业化
2.8 从人际贸易到国际贸易,再到人际贸易
2.9 交易成本
2.10 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中间人
2.11 中间人创造信息
2.12 市场作为发现过程
延伸阅读:经济增长:专业化、交换和法制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三章 无处不在的替代:需求的概念
3.1 关于“需要”
3.2 边际价值
3.3 日常选择就是边际选择
3.4 需求曲线
3.5 需求法则
3.6 需求和需求量
3.7 需求自身也会变
3.8 所有事物都依赖于其他事物
3.9 通货膨胀导致的错误感觉
3.10 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
3.12 对弹性的思考
3.13 弹性与总收入
3.14 垂直需求之谜
3.15 所有稀缺品都必须以某种方式分配
3.16 只有钱重要吗?货币成本、其他成本和算账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四章 机会成本与商品给
4.1 对机会成本的复习
4.2 成本和行为相关,而不是和事物相关
4.3 我现在该干什么?“沉没成本”的无关性
4.4 生产者的成本作为机会成本
4.5 边际机会成本
4.6 成本和供给
4.7 供给曲线
4.8 供给自身也会变
4.9 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
4.10 志愿兵的成本
4.12 用成本论证正当性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五章 给与需求(上)
5.1 市场是竞价的过程
5.2 交易成本,又来了
5.3 产权和制度
5.4 货币价格的协调作用
5.5 基本过程
5.6 竞争、合作与市场出清
5.7 改变市场条件
5.9 竞争源于稀缺性
5.10 过剩与稀缺性
5.11 市场过程和中央计划
延伸阅读:时间偏好和利率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六章 给与需求(下)
6.1 限价的冲动
6.2 价格固定时的竞争
6.3 正确的信号与错误的信号
6.5 烈酒、烈性毒品:犯罪的动机
6.6 脱脂牛奶、全脂牛奶和强盗牛奶商
6.7 维持物价和过剩
6.8 供给、需求和最低工资
6.9 谁在纳税?
6.11 成本决定价格吗?
6.12 “退出者”发行了他们的第一张唱片
6.14 甚至连屠户都没这个胆子
6.15 为什么换一个便盆这么贵?
6.16 多修点吧,反正又不要钱
6.17 成本和所有权
延伸阅读:正确地表述经济问题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七章 利润与亏损
7.1 工资、租金和利息:用合同事先确定的收入
7.2 利润:可正可负的收入
7.3 计算利润:哪些东西应该计入成本?
7.4 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的比较
7.6 企业家
7.8 责任止于何处?
7.9 非营利机构
7.10 企业家与市场
7.11 仅仅是运气吗?
7.12 利润与亏损作为协调的信号:货币计量的作用
7.13 形形色色的投机
7.15 商品投机者和期货市场
7.16 预言家和亏损
7.17 小心专家
7.18 对竞争的限制
7.19 其他战线的竞争
7.21 竞争与产权
延伸阅读:折现与现值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八章 竞争与垄断
8.1 什么人能称为垄断者?
8.2 其他选择、弹性和市场力量
8.3 特权和限制
8.4 受价者和觅价者
8.5 受价者的市场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8.6 竞争过程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九章 觅价
9.1 定价的流行理论
9.2 艾德·赛克登场
9.3 净收益最大化的基本法则
9.4 边际收益的概念
9.5 为什么边际收益低于价格
9.6 让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9.7 那些空座位呢?
9.8 岐视价格制定者的困境
9.9 学校作为觅价者
9.10 一些价格歧视战略
9.11 艾德·赛克找到了一个办法
9.12 不满情绪及解释
9.13 午餐价和晚餐价
9.14 重新思考成本加成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十章 竞争与政府政策
10.1 竞争的压力
10.2 控制竞争
10.3 政府政策的双重性
10.4 低于成本销售
10.5 什么是适当的成本?
10.6 “掠夺者”和竞争
10.7 价格管制
10.8 “反托拉斯”政策
10.9 解释和应用
10.10 纵向限制:竞争或反竞争
10.11 选择范围
10.12 对于评估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十一章 收入分配
11.1 供给者和需求者
11.2 资本和人力资源
11.3 人力资本和投资
11.4 产权和收入
11.5 实际权利、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
11.6 预期和投资
11.7 人还是机器?
11.8 派生的生产性服务需求
11.9 谁与谁竞争?
11.10 工会和竞争
11.11 贫困和不均衡
11.12 为什么不均衡增加了?
11.13 重新分配收入
11.14 改变规则和社会协作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十二章 外部性与权利冲突
12.1 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12.2 完美是不可企及的
12.3 协商
12.4 通过裁定减少外部性
12.5 抱怨的房主
12.6 先例的重要性
12.7 剧变带来的问题
12.8 通过立法减少外部性
12.9 把成本降到最低
12.10 另一种办法:征收排放税
12.11 污染许可证?
12.12 效率和公平
12.13 泡泡法
12.14 权利和污染带来的社会问题
12.15 交通拥堵是一种外部性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十三章 市场与政府
13.1 私人和公共
13.2 竞争和个人主义
13.3 经济学理论和政府行为
13.4 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利
13.5 政府是必要的吗?
13.6 排除不付钱的人
13.7 搭便车问题
13.8 正外部性和搭便车
13.9 法律和秩序
13.10 国防
13.11 道路和学校
13.12 收入再分配
13.13 自愿交易的管理
13.14 政府和公共利益
13.15 信息和民主政府
13.16 当选官员的利益
13.17 集中的收益,分散的成本
13.18 正外部性和政府政策
13.19 人们如何识别公共利益
13.21 政治制度的局限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十四章 经济系统的整体绩效
14.2 GDP还是GNP?
14.3 GDP作为国内经济创造的总收入
14.4 GDP不是经济中所有购买的衡量标准
14.5 GDP作为总的附加价值
14.6 附加价值是否总是正的?
14.7 零散问题:未出售的存货和二手货
14.8 总量波动
14.9 通货膨胀
14.10 货币计量的难题
14.11 1960年以来的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
14.12 什么导致总量波动?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十五章 就业与失业
15.1 失业和非就业
15.2 就业、没有就业和失业
15.3 劳动力市场的决定
15.4 失业率和就业率
15.5 成本和决策
15.6 失业和经济衰退
15.7 为什么失业盘踞不去?
15.9 通过假象降低失业率:通货膨胀和劳动力的误导
15.10 劳动力市场政策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十六章 货币供给
16.1 香烟作为货币
16.2 货币的演变
16.3 法定货币的故事
16.4 当今货币的性质
16.5 市面上有多少货币?
16.6 货币的制造
16.7 任何可以制造出来的东西都可以被销毁
16.8 信用和信任
16.10 联储作为监督者和规则实施者
16.11 联储的工具
16.12 贴现率
16.14 但是谁是真正做主的人呢?
延伸阅读:那么黄金呢?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十七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17.1 经济大萧条
17.3 经济衰退期间会发生些什么?
17.4 错误集群
17.5 货币的不良管理和错误计算
17.6 货币均衡
17.7 货币需求
17.8 为什么人们持有货币结余?
17.9 实际货币结余和期望货币结余
17.10 货币需求有多稳定?
17.11 实践中的货币政策
17.12 货币政策何时生效?
17.13 财政政策
17.14 适当掌握时机的必要性
17.16 未尽的事业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十八章 经济绩效与政治经济学
18.1 政治环境
18.2 任期和系列效果
18.3 无限赤字
18.4 为什么不是各级政府都如此?
18.5 货币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18.6 自由裁量和规则
18.7 谁掌权?
18.8 新一轮论战
18.9 未来会怎样?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十九章 国家政策与国际贸易
19.1 对国际贸易的说明
19.2 为什么贷方必须和借方相等
19.3 均衡和不均衡
19.4 国际不均衡的模糊性
19.5 不均衡是一种变相的政策评判
19.6 但是,这种情况会永远继续吗?
19.7 外汇率和购买力平价
19.9 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
19.10 没有人知道
19.11 我们已经知道的问题
19.12 共同货币
19.13 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
19.14 捍卫比较优势
19.16 公众意见的力量
19.17 特殊利益的力量
19.18 外包的争论:原声重现和分析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二十章 促进经济增长
20.1 谁富,谁穷?
20.2 历史记录
20.4 外国投资
20.5 人力资本
20.6 石油来自于我们的头脑
20.8 私有产权的发展力
20.9 亚洲记录
20.10 亚洲之外
延伸阅读:国家间GDP比较的难点
简短回顾
问题与讨论
第二十一章 经济学的局限
21.1 经济学家知道些什么
21.2 不仅仅是经济学
重要词汇
译后记 不套公式的经济学
作品思想
中英文序言:道格拉斯·C·诺斯(1993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梁小民(清华EMBA教授)
·经典著作——本书是一部国际知名的经典经济学教科书。不仅在
英语世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同时被翻译成日文、俄文、
保加利亚文、
匈牙利文等多种语言畅销全世界,在经济转型国家引起巨大反响,堪称经济学教育领域一部标尺性著作。
·定位明确——为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做。本书通过实例和实际应用向学生介绍经济学家的技能,既富于探索性,又富于启发性,其在编排上主要是为一学期的
经济学概论课设计的,也可以用作份量较轻的
经济学原理教材。
·思路新颖——同现行的曼昆、萨缪尔森、
斯蒂格利茨等主流经济学家所写的教材相比,本书堪称是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它摒弃了传统经济学教材中关于公式、函数、运算的枯燥论述方式,而是从经济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入手,旨在教会读者能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从而更加深入理性地认识现实生活。
·内容独特——兼具精深性与通俗性,作者一方面讨论了基本的微观以及
宏观经济分析原理,并将其严格作为
工具使用,而不是
浅尝辄止。另一方面又将这些原理,并将其严格作为工具使用,而不是浅尝辄止。另一方面又将这些原理与现实相结合,从你熟悉的事情出发,介绍了各种经济学知识,这种独特的切入点和组织与写作的方法,加上轻松活泼的语言,佐以丰富的图片、习题集和精辟的边注,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也有助于帮助读者消化和理解。
作品影响
2011年,该书入选新浪2011年度中国财经好书榜。
作者简介
保罗·海恩(Paul Heyne,1931-2000),美国芝加哥大学伦理学与社会学博士、
华盛顿大学经济系教授。专业研究领域为经济学史和经济系统伦理学批评。作为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的改革者,海恩终生致力于改变僵化刻板的经济学教学方式,被誉为美国“近25年来最优秀的经济学教育工作者”之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海恩的代表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彼得·勃特克(Peter Boettke),美国
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该校经济学教授,同时担任
詹姆斯·布坎南政治经济中心副主任,美国市场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著有《计算和调试:社会主义和转型政治经济学》《新思维为何失败:社会主义改造的政治和经济》等。
大卫·普雷契特科(David Prychitko),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
北密歇根大学经济学教授。编著有《市场过程理论》(与彼得·勃特克合作)、《为何经济学家不同意:经济学思想流派概论》等。
作品评论
◆经济学思维方式跳出了哪些常规
在提倡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思想工具。可惜,很多对经济问题有强烈意见的人常常不能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经济事务。公众意见通常关注公众政策的明显后果,但是经济学思维方式不仅关注公众政策即时的后果,还试图阐明其无意后果,这些后果是长期的,通常是隐蔽的。强调无意后果,这让人们在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日常却复杂的问题时具有了“
跳出常规”的特点。
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作者是美国三位经济学教授,他们反复强调,经济学思维方式看重个体,因为实际上只有个体在选择,在决策,一切社会经济行为的主体是个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有成见有立场有追求有思维有盲区的个人。
边际分析
经济分析本质上就是边际分析。很多经济学家甚至用“边际主义”一词来指代所谓的“经济学思维方式”。经济学理论就是边际分析,因为理论假设了人们的决策是通过比较预期的额外收益和预期的额外成本做出的,收益和成本都是站在决策者所处的边界上来衡量的。在经济决策中,除了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其他的都不重要。某知名作家讲过一个小故事,说一位小伙吃馒头,吃到第五个时,说吃饱了,还说如果一开始就吃这第五个,就不必吃前四个了。这位作家有所不知,这第五个馒头就是“边际馒头”,如果他懂得边际分析,他就能很好地解释那位他所记述的小伙的“可笑”。所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所有事物都依赖、受限于其他事物。“非此即彼”的常识性错误可以休矣。
……
◆ 同现行的教材相比,本书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恰如本书标题揭示的,
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对这种思维方式的理解曾经是(今后也一直是)经济学对社会科学的革命性贡献,它有助于我们增进对周遭世界的理解。——道格拉斯·诺斯,1993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 保罗·海恩等人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我所读到的写给非经济学专业读者的最好的经济学教科书之一。——
张维迎,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 这本书从思维方式入手介绍了各种经济学知识,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从主流的观点到
非主流的看法、从历史到现实,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相当全面,但切入点不同,组织与写作的方法也不同,让一般读者读起来更容易,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梁小民,著名经济学家
◆
海恩所关心的,不是狭隘的“经济活动”,而是更广泛的“人类活动”。……由探索人类活动之中,希望能归纳出生动有趣的“
经济思维”——
熊秉元,台大经济系教授
◆ 让人上瘾的经济学思维
当剥去经济理论的数学外衣之后,人们会发现经济学思维的本质是非常浅显和生活化的
许多人有一种信念:只有统治者才能使社会秩序免于混乱。事实上,社会秩序来自于个体选择与群体合作。按亚当·
斯密的说法,社会分工一经完全确立,所有人都要依靠交换而生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所有人都成为商人,社会也成为商业社会。
分工与交换是一种群体合作,它最根本的动因是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所以群体合作无须统治者规定,而是个体选择的无意的结果,它受内在规律支配。有时,统治者会试图打破这种规律,反而有可能使自己成为混乱的根源,而不是混乱的
终结者。
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商业社会之中,而且每一个人都是“商人”,那么我们就应该尝试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找寻其中的规律。正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以非经济学专业人士为主要读者的经典教材所阐明的,“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货币、利润、商业和金融的学问,也不单是对人类竞争行为的研究,实际上经济学研究人们的选择及其无意的结果” 。
具体而言,作者认为经济学的思维过程关注三个方面:一、个体的行为;二、群体的合作;三、上述两种活动的结果。
该书开头的例子很容易说明这一过程。我们每天面对繁忙的交通,总觉得它是无序的混乱状态。但一旦拨云见日,你会发现在这“混乱”之下依然存在着群体合作:每一辆车都有其目标,每一个司机都努力避免交通事故,这是个体行为;在路上行驶时,汽车
首尾相接,车距狭小但并不碰撞,车距大时就加速,车距小时就减速,这就是群体协作——如果拒绝协作,马路将会成为
废铜烂铁的堆积地。有趣的是这主要并不是交警指挥的成果,而是每一位司机追求自身目标后的无意结果。
交通的例子反映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许多渴望学习经济学知识的大众往往被越来越数学化的经济理论所吓倒,但当剥去经济理论的数学外衣之后,人们会发现经济学思维的本质是非常浅显和生活化的。对于大众而言,经济理论知识本身并不重要,因为它通常给不出现实的结论,重要的是理论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以及一些有助于思维的工具。如作者在书的开头所言:“本书的首要目的是使你能开始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
在作者看来,无论你是谁,一旦开始了经济学的思考就不会停止,它会让人上瘾。“一旦你习惯了经济学推理的原则,并把它变成你自己的工具,你就会发现它大有用武之地。你会注意到,很多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文章或言论都是真知灼见和胡言乱语的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