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的银行体系
2006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经济发展中的银行体系》,是韩玲慧编写,中国经济出版社在2006-4-1出版的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银行货币信用创造、信誉提升和信用扩展,信息收集和处理,谈判能力和合同执行能力,对道德风险行为的监督,产业协调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银行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历史过程中银行体系作用的演变的分析。指出与直接融资市场相比,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更适合于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的经济环境。如果没有充分发展的银行体系,也就不会产生真正高效的直接融资市场。由此也就会制约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者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体系自身资本结构的缺陷会因经济环境的变化而积累和暴露。银行体系分散风险的作用将受到自身能力的约束,此时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目前银行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金融体系的融资效率。鉴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建立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是至为关键的。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
第一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认识和相关争论
第二节 传统文献
第三节 近期文献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第四节 金融体系结构与经济增长
一、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比较研究
二、金融体系比较和金融体系设计
第五节 一个新的视角
第二章 银行特殊作用的历史表现
第一节 实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制的国家
一、英国(1760-1850年)
二、美国(1863-1913年)
第二节 实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的国家
一、德国(1850-1914年)
二、日本(1870-1914年,1946-1973年)
第三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一、韩国(1965-1990年)
二、中国台湾(1963-1987年)
第四节小结
第三章 经济发展初期银行的特殊作用
第一节 银行、货币创造、提供流动性与经济的初始增长
一、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过程
二、流动性需要与银行的特殊作用
第二节 银行、信用(信誉)体系与经济的初始增长
一、货币的引入与信用(信誉)体系的初步确立
二、银行、支付体系与信用(信誉)的扩展
第三节 银行、信息摩擦与经济的初始增长
一、银行作为代理监督者的有效性
二、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三、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
四、银行在克服信息不对称方面的独特作用,
五、银行独特的信息和监督优势与初始经济增长
第四节 银行、法律环境与经济的初始增长
一、声誉对合同的约束能力
二、银行的谈判能力
三、经济发展初期的经济法律环境与融资方式选择
第五节 银行、产业协调与经济的初始增长
一、产业协调失败的一个简单模型
二、银行作为新市场的催化剂
第六节 银行、产业特征与经济的初始增长
一、资源禀赋相对价格、产业特征与金融安排
二、产业的风险特征与金融安排
第七节小结
第四章 工业化经济中银行体系的作用
第一节 银行的非效率因素
一、银行体系内生的不稳定性
二、银行的市场力量上升与资源配置能力的下降
第二节 直接融资市场对银行非效率因素的弥补
一、直接融资市场对银行市场力量的削弱
二、直接融资市场对创新的激励
第三节 经济发展阶段与金融制度安排
一、不同时期的风险特征与金融制度安排
二、不同时期的资源禀赋相对稀缺程度与金融制度安排
第五章 我国的银行业改革与金融发展
第一节 我国银行业改革的简要回顾与金融结构现状
一、我国银行业改革历程回顾与金融结构现状
二、目前银行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实际经济环境对金融发展路径选择的要求--银行体系的主体地位
一、我国的实际经济环境
二、政策含义--我国金融发展和银行业改革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28 23:3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