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平湖调
浙江省绍兴地区的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绍兴平湖调又称“越郡南词”,简称“绍兴平调”,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及其周围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相传这一曲艺初创于明代初期,成型于清代初期。
历史沿革
背景起源
关于绍兴平湖调的起源,人口相传,或见于记载者,众说纷纭。在绍兴平湖调艺人的口头传说中,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认为“绍兴的鉴湖,又称平湖,故这种说唱艺术的唱调,就名为平湖调”。此说似乎把平湖调认作是绍兴土生土长的说唱艺术,然平湖调传唱江南,未见有绍兴传去之说。周作人先生说:平湖调“或是从湖州传来者耶”,与此不合。二、认为“平湖调本来称为平和调,是因为其唱调音乐悠柔平和,故名平和”。说平湖调本名平和调,有些牵强,绍兴方言中,“湖”与“和”分属两韵,无可变通。三、认为“平湖调之名,系由其演唱的节诗《平湖赏月》而来”。以一首《平湖赏月》节诗之名来统称以说四书为主的绍兴平湖调,此说亦太想当然。或许还有其他的种种传说,不赘。
见于文、著记述的,有:一是陈汝衡《说书史话》中载:“平湖调一称平调,据说在数百年前,可能在明初,绍兴地方有姓平和姓胡的两个读书人,因为功名蹭蹬,绝意进取,就把他们做八股文章的精神,用来专写通俗化的曲艺,结果就创造了平胡。”其实这也是一个传说,也是把平湖调认作是绍兴土生土长的说唱,难以成说。二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上海大东书局《戏剧月刊》二卷三号载棘公《越剧杂谈》,文中认为:“自唐代的清平调流传越境,越人得其余响,创为七字句似歌非歌之戏剧,即今越行之平调,古雅清逸,声韵平和,是盖得清平调之神髓者。”也是从“平调”二字上误会,难以确证。
真正说明了绍兴平湖调起源的,是周作人先生。周作人在《胡小二》文中,根据山阴吕善报《六红诗话》和叶腾骧的《证谛山人杂志》中有关越郡南词的记载,指出:“案此所谓南词盖即越中之平调,又称平湖调,或是从湖州传来者耶。唱者无专业,大抵为平人或大家子弟之游惰者,近于北京之子弟书,世称平调先生,招请者须相当敬礼,饮食亦必精洁,当时擅此技者不乏人,惟没后皆身名翳如,胡秀才殆是唯一人矣。”胡秀才即“胡嗣源秀才文汇”。
发展情况
此曲调相传创始于明代初叶,清代初期已盛行。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绍兴已有被称为“越郡南词”的平湖调,并出现了可与当时曲艺界望人柳敬亭、苏昆生鼎立的平湖调高手胡嗣源。山阴吕善报《六红诗话》云:“南之南词,北之鼓儿词,只足以娱村夫妇孺,若少有知识之人,便不屑听,以故操斯技者,绝无雅人。会稽胡嗣源秀才文汇,幼功韵语,稍长,即善唱南词,点窜旧本,都成妙文,名满士大夫间,皆谓可与柳敬亭之说书、苏昆生之昆曲鼎立。”叶腾骧《证谛山人杂志》亦云:“会稽胡小二,倜傥不羁;好修饰,善诙谐,能文多技。其音清越柔脆,如唱艳词,能使人骨醉;唱哀书,能使人堕泪,为越郡南词第一……时人祝寿、完姻、生子诸喜事,必以胡小二南词为体面。伶人演剧,不足数也。”
至清末民初,绍兴平调艺人以周敦甫最负盛名,在唱腔上独树一帜,平调界称之为“敦腔”,其弟慎甫亦为名手。敦甫去世后,其女霞姑继承父业,出外传唱,惟恐持艺稍逊于父。较敦甫略晚的平调传人有单在亭、赵伯兰等。稍后又有潘丙坤、单隆庆等。民国时期是鼎盛期,为南词类曲种之一。民国十年(1921年)后,平湖调著名艺人有史实父、刘斌、王诏生等。绍兴平湖调是一种坐唱形式的唱说文艺,不论参加演奏的人数多少,唱说仅弹三弦者一人,其余助以乐器而已。旧时,演唱者及欣赏者多系上层社会人士,无职业艺人,演唱范围极小,加之曲高和寡,听众极其有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东戏曲研究院、中央戏曲研究院派人对绍兴平湖调进行调查,浙江省文绍兴平湖调演出剪影化局、浙江省群众艺术馆也进行录音采访。1953年,史实父、钱大可应华东戏曲研究院之邀,赴上海举行“绍兴平胡调欣赏会”,灌制唱片《曾记梨花细雨天》和《单刀赴会》。1963年原绍兴曲艺团设“平调组”培训学员,由钱大可等任教,并作营业性演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平调演唱组解体,老一辈艺人大都去世,后学者亦多转业改行,再无专业演唱人员。2006年绍兴平湖调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后,郑关富、王玉英被推荐为绍兴平湖调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艺术特点
演唱形式
绍兴平湖调的演出活动是一种陶冶性情、交流艺技、自娱自乐的同好雅集,演唱者并不是以此为生的职业艺人,是绍兴唯一一种自娱娱人、非营业性的唱说艺术。因而,绍兴平湖调的演唱活动可大分为二,一是自娱,一是雅集。绍兴平湖调唱词高雅,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节目分“节诗”和“回书”两种,“节诗”为短篇唱段,“回书”为中长篇内容。一般演唱时,先唱“节诗”开头,后接“回书”。
绍兴平湖调演唱的基本组合是三人,分别任三弦、二胡和扬琴的演奏,称为“三品”;增加两个人,分别任琵琶和双清,称为“五品”;再增加两个人,分别任洞箫和笙,称为“七品”;再加一把副二胡和副琵琶,称为“九品”;人数最多的可增加到十一人,添用阮和头管(或铃),称为“十一品”,但比较少见。从“三品”到“十一品”,不论参演人数多少,均由弹三弦者负责唱、白和表,其他人皆为伴奏者,不开口唱说。
曲调特点
绍兴平湖调以基本唱调【蓑衣谱】和辅助唱调【细调】、【滩簧】为其主要的抒情叙事的音乐手段,基本唱调【蓑衣谱】通用于绍兴平湖调所有回书,是其典型的代表性唱调;辅助唱调【细调】则多有行腔上的出新与变化,以其新颖、多变与【蓑衣谱】形成对比;辅助唱调【滩簧】则多为丑、付一类说土(苏)白人物的唱调,以其滑稽、夸张、土俗与【蓑衣谱】的儒雅、文静、悠远形成对比。此外尚有部分小调俗曲、昆腔曲牌,穿插在书中演唱。
语言发声
语言:仿照昆班行当语言规范的成例,生脚、净、老旦、旦、贴等用官白,丑、付用苏白,贴为丫环之类,且或蠢、或刁,也有用苏白的。一般来说,无论哪种行当,其唱辞通常是用官白。发声:小生、旦行中除老旦外,均用“子喉”(假嗓),其余用“扬(阳)喉”(真嗓),付、丑或真或假;由于绍兴平湖调仅一人唱、说,能真、假嗓兼美者,实是难得。
伴奏乐器
三弦、二胡、扬琴、琵琶、双清、洞箫、笙、阮、头管和铃等。
经典剧目
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统计,绍兴有平湖调书二十二本一百七十五回,有《甘罗记》两回、《古玉杯》四回、《双鱼坠》四回、《仙庄会》八回、《渔家乐》十回、《双官诰》八回、《双珠凤》六回、《折桂亭》四回、《白狐裘》四回、《三笑姻缘》二十回、《白蛇传》(又名《义妖传》)十九回、《登科记》(又名《鹿鸣宴》)两回、《倭袍》(又名《果报录》)六回、《玉蜻蜓》八回、《风筝误》六回、《西园记》两回、《十美图》四回、《河伯娶妇》两回、《描金凤》三回。谭正璧、谭寻所编《弹词叙录》,著录《绍兴平湖调白狐裘》一卷五回,无回次,二言目,不署撰人,弘农氏藏抄本(一本);《越调南楼传》二十四回,二、三言目,不署撰人。旧抄本(一本);《绍兴平湖调倭袍》二十四回,无回次,二、三言目,不署撰人,传抄本(一本)。以上数目,殆非全部。
绍兴平湖调除回书外,又有大量节诗,根据《绍兴平湖调资料》记载,绍兴平湖调有节诗一百零八篇。节诗,类似苏州弹词开篇,大都以七字齐言韵文组成短篇唱词,或抒情,或叙事,不一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名目如《曾记梨花细雨天》、《渔舟停泊柳荫东》、《花有清香有有影》、《单刀赴会》等。
流行地区
绍兴平湖调流行于浙江绍兴和杭州、嘉兴、湖州一带。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至2002年,经普查,能够演唱绍兴平湖调的还有孙舜华、王玉英、郑关富、汪嘉宝、沈麟、林映青、傅尧英、彭秋红、许先平、周君达等人,绝大多数已经改行,平湖调表演也已经中断二十多年。其中王玉英、郑关富、汪嘉宝、沈麟、林映青、傅尧英等六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平湖调培训班的毕业学员,曾进行专业性演出,但均已六十岁以上年龄。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文化的生存和继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曲艺也是如此。现代传媒手段多种多样,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传媒带来的快餐文化逐渐代替传统文化,快节奏的步伐、喧嚣的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群已经不能静心欣赏传统曲艺——平湖调那悠缓的旋律。曲艺的痴迷者、爱好者急剧减少,民众的参与度越来越小,观众的减少使它的市场不断萎缩,从而使流传面不断缩小,传承脉络出现断层甚至消亡。在这种大背景下,平湖调日渐濒危,其生存和传承均出现了很大的危机。
保护措施
2004年底,绍兴市群众艺术馆为了抢救平湖调这一古老的曲种,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保护工作。收集平湖调有关资料,灌制唱片,创作新的作品,开办成人培训班和少儿培训班等等。
2006年6月,为深入开展保护工作,培养传承队伍,绍兴市群众艺术馆再次开办平湖调第二期成人培训班。同时,还联合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绍兴市教育局教研室、绍兴艺术学校、鲁迅小学、塔山中心小学、车恂如小学等单位,共同开展对平湖调的各项研究、保护工作。
2007年6月,在国家第二个“文化遗产日”隆重推出平湖调专场演唱会,向社会展示保护工作的成绩。
2022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对保护单位,在2019年9月至2021年底期间履职尽责情况进行了评估。2022年保护单位更名为“绍兴市文化馆(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绍兴平湖调项目保护单位绍兴市文化馆(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代表人物
郑关富,男,汉族,1945年生,浙江省绍兴市人。1961年郑关富考入绍兴曲艺训练班,师从绍兴平湖调名艺人胡绍祖、钱大可。郑关富的演唱特点,咬字清劲峭拔,嗓音岄亮清脆唱腔发声运气能与绍兴地方语言紧密结合,可以字行腔,唱腔风格独特;同时说表功力清脱自然,节奏流畅;三弦弹奏也非常灵活自然,传承了绍兴平湖调优雅的古老风格。其代表书目有《白蛇传》、《折桂亭》等;传统节诗《曾记梨花细雨天》、《单刀赴会》等。其自编自演的绍兴平湖调长篇书目《秦香莲》、《苏州两公差》等也颇有影响。郑关富曾长时期从事新曲艺作品的创作,诸多曲艺作品在省级曲艺调演、会演、比赛中获奖。郑关富一直奔波于各中小学传承基地,为抢救、保护和传承绍兴平湖调这一古老曲种不遗余力悉心传授技艺。2008年2月,郑关富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王玉英,女,汉族,1945年生,浙江省绍兴市人。1961年,王玉英考入绍兴曲艺培训班,师从绍兴平湖调名艺人胡绍祖、钱大可先生。她继承了绍兴平湖调的传统,深谙古诗词韵律,唱句文辞典雅,讲究平仄格律。王玉英的唱腔清丽婉转,醇厚自然,擅奏琵琶,在自奏自唱或为他人唱腔伴奏上具有绍兴平湖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擅长的绍兴平湖调传统书目有《白蛇传》、《珍珠塔》、《渔家乐》;传统节诗《曾记梨花细雨天》、《昭君出塞》、《西宫怨》和《春光好》等。王玉英自二十世纪八十代中期起,记录、挖掘、整理古老的绍兴平湖调声腔做了大量工作,为传统曲目录音录像,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二十一世纪后为传承曲种而尽心竭力,在绍兴市群艺馆的帮助下举办了绍兴平湖调成人班和少儿班的培训。与马山镇车恂如小学合作,教授学生绍兴平湖调,该小学也成为绍兴平湖调教学传承基地。2008年2月,王玉英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绍兴市申报的“绍兴平湖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艺价值
平湖调文辞高雅,曲调优美,旋律丰富,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艺术性,是明清江南曲艺唱曲艺术在绍兴的传承和发展,它对于培育和提高流传地民众的文化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荣誉表彰
2004年6月,绍市群众艺术馆新创作的平湖调《秋瑾颂》在参加全省曲艺创作大赛中,获表演金奖、创作银奖。
2007年5月,由绍兴市群众艺术馆创作排练,五位平湖调传承人表演的绍兴平湖调《白雪遗音》,在浙江省第三届曲艺新作大赛暨全国“群星奖”选拔赛中获得演出一等奖。
2007年11月,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曲艺决赛上,《白雪遗音》又获“群星奖”大奖和“群星奖”创作奖。
参考资料
253 绍兴平湖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0 15:0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