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鳞鲑
硬骨鱼纲动物
细鳞鲑是鲑形目鲑科细鳞鱼属鱼类,俗称山细鳞鱼、江细鳞鱼、闾鱼、闾花鱼、金板鱼、花鱼、梅花鱼、小红鱼等。身体呈纺锤形,稍扁,有脂鳍;头稍尖,吻钝;除头部外,体被细小的圆形鳞片。体背部深褐色,体侧褐色、黄褐色或红褐色,腹部银白色;体两侧有较大的暗色垂直斑块,并具有许多分散的黑色小斑点,背鳍和脂鳍上也有黑色斑点。
形态特征
侧线鳞(115~127)+8;幽门盲囊65~75;椎骨(34~35)+24。背鳍Ⅲ~Ⅳ-10~11;臀鳍Ⅲ~9;胸鳍Ⅰ-15~16;腹鳍Ⅰ~9。鳃耙19~23。体长165~275毫米时:体长为体高3.9~4.9倍,为前背长2~2.2倍,为头长3.7~4.6倍;头长为吻长3.1~4.8倍,为眼径3.7~4.9倍,为眼间距3.2~3.7倍,为上颌长2.1~2.4倍,为最长背鳍条1.4~1.8倍,为臀鳍条1.2~1.7倍,为胸鳍长1.3~1.6倍,为尾柄长1.6~2.5倍。体高为体宽1.5~2.1倍。背鳍短,背缘微凹。臀鳍亦短。胸鳍侧下位,尖刀状,不达背鳍。腹鳍始于背鳍基中部下方,不达肛门。鳍基有一长腋鳞。尾鳍叉状。
细鳞鲑因鳞细小而得名,体长梭形、稍侧扁,头稍尖,吻钝,口小,横裂,亚下位,舌厚、游离,上颌骨明显,上下颌、犁骨与腭骨各有一行尖齿,犁骨与腭骨齿行连成马蹄形,背面尖齿2纵行,每行5齿,齿行间凹沟状。鳃孔大,侧位,下端达眼中部下方,鳃盖膜分离,且游离,有假鳃;鳃耙外行长扁形,最长较眼半径略短,内行小块状。肛门临近臀鳍始点,胃发达,弯管状。肠长约等体长2/3,幽门盲囊发达。鳔长圆锥形,后端尖伸过肛门,腹膜淡色,体有小椭圆鳞,头部无鳞。侧线侧中位,眼大,二鼻孔临近,位吻侧中部;脂鳍小,脂背鳍位于臀鳍后段上方。
背部黑褐色,体侧红褐色,鲜鱼背侧暗绿色;两侧淡红色,微紫,到腹侧渐呈白色;背面及两侧有许多椭圆形横黑斑,斑外缘白环纹状,最大斑长等于或稍大于眼半径,鳍灰黄色,背鳍有黑斑,偶鳍常较红暗。幼鱼有数条垂直暗纹,腹部银白色。但体色因栖息水域不同而异。终年栖息于山涧溪流里的群体,体背部呈绿褐色,体侧较黑,腹部白,背鳍、臀鳍、脂鳍有黑点,外缘黑色;胸鳍、腹鳍桔红色有黑斑。个体较小,体长一般在350毫米以下的多见,渔民称其为“山细鳞”。冬季洄游到大江越冬的细鳞鲑,个体大,背部黑绿,体侧黄褐,有黑斑点,腹部黑;背鳍前角黑;胸鳍、腹鳍绿褐,尾鳍有细长黑点,边色黑,较前者鲜艳,俗称“江细鳞”。生殖季节成鱼色暗,背鳍前部鳍条变黑,体侧出现隐约红色斑,一般老龄鱼较幼龄鱼体色深。
栖息环境
细鳞鲑为冷水性鱼类,多栖息于水温较低、水质清澈的流水中。仔鱼喜欢潜伏在砂砾空隙之间,不常游动。适宜水温为9~22℃,忍耐极限水温为25℃。对酸碱度(pH值)适应范围为5.75~7.8,致死上、下限为8.5及4.3。溶氧含量一般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冬季在支流的深河或大江中越冬,幼鱼钻人石缝或乱石堆里越冬。
生活习性
细鳞鲑是肉食性鱼类,也是淡水鱼类中贪食的一种,喜食萤火虫、瓢虫、牛虻、蜉蝣、飞蚁、马峰、蜻蜓幼虫等落入水中的昆虫,也食小鱼、蛙、螯虾、鼠以及水生昆虫、植物。极贪食,其胃内食物可占本身体重的10%左右。水温10℃左右时为食欲旺盛期,在冰下也不停止索食,每天食欲最旺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其他时间多潜伏在溪流两岸有荫蔽的水底。能贪食相当于自己体长1/2的其它鱼类。细鳞鲑是大麻哈鱼的天敌之一,每当大麻哈鱼产卵期,细鳞鲑尾随大麻哈鱼进入产卵场,贪食大麻哈鱼的受精卵。细鳞鲑产卵后的食欲特别旺盛。具有特殊摄食技能:能跳出水面捕捉飞在水上的昆虫。
分布范围
细鳞鲑分布于中国、俄罗斯东部、朝鲜、蒙古部分地区的河流中。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至辽河的支流浑河上游,图门江、鸭绿江、松花江,向西经辽河、滦河、秦岭直至额尔齐斯河。河北及内蒙古潮白河与滦河上游,黄河的上游及其渭河支流和长江的汉水北侧支流谓子河、子午河的上游也有分布。
繁殖方式
细鳞鲑性成熟时间为3~5冬龄,4龄以下一般没有产卵行为,体长约420毫米左右。自然条件下产卵期在4月中旬至6月,水温为4~12℃。初春,江河解冻时,由河川中游溯河向上游进行产卵洄游。秋季结冰前(8月以后)则从上游溪流顺水向大江或河川迁移。在水质清澈、水流较缓的砂砾底质的江段或哨口的下端产卵。亲鱼繁殖后大量死亡,尤其以雄鱼为多。怀卵量7000~7500粒,成熟卵径3~4毫米,浅黄色。当水温5~10℃时,15-20天即可孵出。孵出的胚体,喜潜伏于沙砾空隙间,怕光,平卧不好活动,约15天左右卵黄囊消失,开始游动,游向岸边捕食水生昆虫的幼体为食。
养殖技术
仔鱼培育
养殖容器为玻璃钢平列槽(40厘米×30厘米×20厘米),流水养殖,进水流量18-20升/分钟,水面上60厘米设置100瓦日光灯照射。放养密度为每槽1万尾,刚孵出细鳞鱼仔鱼全长为14-16毫米,这期间仔鱼贴卧水底,其发育完全依靠卵黄囊的营养。仔鱼易因堆积过多或水流不畅缺氧而窒息死亡,注水量应适当加大,每10万尾保持在20升/分钟以上。
稚鱼培育
稚鱼池规格为长10米、宽2米,深30厘米,细鳞鱼仔鱼在卵黄囊吸收2/3时,逐渐上浮,并在水中游泳。上浮仔鱼可在平列槽中饲养2周,再移入稚鱼池中,也可直接放稚鱼池中饲养。稚鱼池水深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水温以9-12℃为好,在该温度条件下,饲养稚鱼不易患病,成活率较高。在平列槽内稚鱼放养密度为6000尾/平方米,在稚鱼池中稚鱼放养密度为3000尾/平方米。
当稚鱼上浮率达到50%以上时,投喂开口饲料,可选用粗蛋质含量为45%的虹鳟鱼稚鱼的人工配合饲料,但脂肪含量应在12%以上。饲料粒径0.3-0.5毫米。投饲率为5-6%,日投饲为6-8次,间隔2-3小时。经30-40天驯化培育,稚鱼体长可达3-5厘米,体重可达1-2克,可以分池进行鱼种培育。
成鱼养殖
流水池既可采用水泥池,也可因地制宜用石块砌池。水泥池以长方形为宜,单池塘面积100-2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池底坡降比为(6-12):1000。石块砌的流水池,面积50平方米以上即可,池深1-1.2米。水源可选择水温较低的山涧溪流、涌泉水等。细鳞鱼适宜生长水温13-20℃,最适生长水温13-16℃,最高水温不得超过20℃。池水交换率应在2次/小时以上,流速保持0.02-0.16米/秒,水中溶解氧为6平方米/升以上,氨氮应控制在0.0075毫克/升以下。根据细鳞鱼生长规格调整放养密度。规格20-50克的鱼种,放养密度一般在150-300尾/平方米;规格100克的鱼种,放养密度一般在150尾/平方米;规格150克的鱼种,放养密度一般在100尾/平方米;规格200克的鱼种,放养密度一般在75尾/平方米;规格300克的鱼种,放养密度一般在50尾/平方米。饲料采用虹鳟成鱼配合料即可,粗蛋白含量40%,脂肪含量18-26%,投喂应防止饱食或过量,投饲率为1%-3%,每天投饲2-3次。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细鳞鲑是一种名贵的陆封型冷水鱼。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已将其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2021年,农业农村部第490号公告发布了《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三批)》,细鳞鲑在列。
主要价值
细鳞鲑是长白山区的珍贵鱼类,在鱼类学和动物地理学上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细鳞鲑肉味鲜美,脂肪含量较多,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鱼卵也相当名贵细鳞鲑耐低温,生长速度快是长白山区冷水养殖的优选项目。
相关研究
刘希泰、曹杰英等于1995年开始对细鳞鲑人工驯养及繁殖技术进行研究,经过近5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将细鳞鲑移植到北纬42°以南的冷泉水域,适宜水温范围在0-20℃,水温高于24℃时,细鳞鲑即出现死亡现象。虽然改变了细鳞鲑长期以来所适应的生态环境,但细鳞鲑仍能正常生长、摄食。在池养情况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驯养细鳞鲑,比在自然水域中的野生种生长要快。
夏颖哲等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对细鳞鲑种群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测定厂我国东部水系的细鳞鲑,共7个种群71个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片段。发现了43个变异位点共计15个单倍型,结果表明,不同的地理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采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单倍型被分成3个与各自的地理区域相对应的族群,各地理区域之间没有共享的单倍型。
2009年许凌雪等运用SRAP技术对哲罗鲑、细鳞鲑及杂交种(哲罗鲑早×细鳞鲑占)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哲罗鲑群体和细鳞鲑群体在遗传结构: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杂交群体所扩增的位点中,具有哲罗鲑群体特异位点的为30.30%,具有细鳞鲑群体特异位点的为25.54%,具有2群体共有位点的为39.39%,属两性融合生殖;3个群体多样性水平从高到低排列为细鳞鲑、杂交种、哲罗鲑,且杂交种表达出一定的杂种优势,杂交种与两亲本群体的遗传差异是不对等的,偏向母本一方。
2009年开始徐革锋等应用连续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对胚胎末期至仔鱼期的细鳞鲑免疫器官(头肾、胸腺及脾组织)早期发育进行了系统研究。
王中乾等通过野外采捕秦岭细鳞鲑亲本、池塘产前培育、人工采集精卵、室内干法授精、孵化槽流水孵化等措施,获得受精卵2850粒,孵化出仔鱼2451尾,发眼率90.8%,仔鱼孵化率86%,是国内首次成功实现的秦岭细鳞鲑人工繁殖的实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10:1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