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贯之(Ki no Tsurayuki,872年—945年6月30日),
日本平安时代初期的随笔作家与和歌圣手,代表作《
土佐日记》、《
古今和歌集》。
人物生平
公元872年生于
日本京都一没落贵族家庭(因藤原氏在朝廷得势而家道中落)。青年时即在和歌方面崭露头角。后成为朝中主持御书所的下级官吏。905年(延喜5年),他奉
醍醐天皇之命,参与第一部敕选集《
古今和歌集》的编撰,为主要编撰者。遍收各家名篇与古典精华。其分类及编撰方法皆为后世的楷模。其诗作独具一格,被称为当时最有才华的“三十六歌仙”之一,与
柿本人麻吕、
藤原定家同被尊为“诗圣”。所写《古今集序》是最早的诗论,并用假名作序,其中谈到和歌的本质及该集所收歌人的风格,在日本文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纪贯之是一位多产的、颇受尊敬的和歌作者。931年(承平元年)4月,59岁的他成为宫廷贵族,并受
朱雀天皇之命携家赴南海道,出任
令制国 土佐国 (今
高知县)的国守(地方长官,相当于今县长)。934年任满前,他不满8岁的小女儿突然病逝,以致在去职后是怀着极度悲痛的心情回到京都的。翌年,他将返京旅途55天中的经历和见闻写成旅行杂记《
土佐日记》,描述自己一路上的快乐和悲哀以及对旅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的感慨。写法虚实结合,并配有歌与诗论,其间多有流露出对亡女的思念之情。
在当时,日本的男子均使用汉文来作为书写文字,但纪贯之的《土佐日记》却全篇使用假名文字记述,假托女性的口吻写成,当中并引用了大量民间口语,使日本9世纪后半期创造出来的文字(假名)第一次与日常语言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具有文学意义的文章,同时也开创了作家用笔名写作的风尚。故在日本文学中,他被公认为后世物语、平假文日记等散文文学的先驱。945年,他在京都去世,享年73岁。
个人作品
古今和歌集 序
纪贯之 原作
纪淑望 汉译
夫和歌者,托其根于心也,发其花于词林者也。人之在世不能无为,思虑易迁,哀乐相变,感生于志,咏形于言。是以逸者其声乐,怨者其吟悲,可以述怀,可以发愤,动天地,感鬼神,化人伦,和夫妇,莫宜于和歌。和歌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若夫春莺之啭花中,秋蝉之吟树上,虽无曲折,各发歌谣,物皆有之,自然之理也。
然而神世七代,时质人淳,情欲无分,和歌未作。逮于素盏鸣尊到出云国,始有三十一字之咏,今反歌之作也。其后虽天神之孙,海童之女,莫不以和歌通情者。爰及人代,此风大兴,长歌、短歌、旋头、混本之类,杂体非一,源流渐繁,譬犹拂云树生自寸苗之烟,浮天浪起于一滴之露。至如难波津之升献天皇,富绪川之篇报太子,或事关神异,或兴入幽玄,但见上古之歌,多存古质之语,夫为耳目之玩,徒为教诫之端。古天子每良辰美景,诏侍臣预宴筵者献和歌,君臣之情,由斯可见,贤愚之性,于是相分,所以随民之欲择士之才也。
自大津皇子之初作诗赋,词人才子慕风继尘,移彼汉家之字,化我日域之俗,民业一改,和歌渐衰。然犹有先师柿本大夫者,高振神妙之思,独步古今之间,有山边赤人者并和歌仙也。其余业和歌者,绵绵不绝。及彼时变浇漓,人贵奢淫,浮词云兴,艳流泉涌,其实皆落,其花孤荣,至有好色之家,以之为花鸟之使,乞食之客,以之为活计之媒,故半为妇人之右,难进丈夫之前。
近代存古风者,才二三人,然长短不同,论以可辨。花山僧正,尤得歌体,然其词华而少实,如图画好女徒动人情。在原中将之歌,其情有余,其词不足,如萎花虽少色彩而有薰香。文琳巧咏物,然其体近俗,如贾人之着鲜衣。宇治山僧喜撰,其词华丽而首尾停滞,如望秋月而遇晓云。小野小町之歌,古衣通姬之流也,然艳而无气力,如病妇之著花粉。大友黑主之歌,古猿凡大夫之次也,颇有逸兴而体甚鄙,如田夫之息花前也。此外,氏姓流闻者,不可胜记,其大底皆以艳为基,不知歌之趣也。俗人争事荣利,不用咏和歌,悲哉,虽贵兼将相,富余金钱,而骨未腐于土中,名先灭于世上。适为后世被知者唯和歌之人而已,何者,语近人耳,义贯神明也。昔平城天子诏侍臣,今撰万叶集。自尔以来,时历十代,数过百年,其后,和歌弃不被采,虽风流如野宰相,雅情如在纳言,而皆以他才闻,不以斯道显。
伏惟陛下御宇,于今九载,仁流秋津州之外,惠茂筑伯山之阴,渊变为濑之声,寂寂闭口,砂长为岩之颂,洋洋满耳,思继既绝之风,欲兴久废之道。爰诏大内记纪友则、御书所预纪贯之、前甲斐少目凡河内躬恒、右卫门府壬生忠岑等,各献家集并古来和歌,曰续万叶集。于是重有诏,部类所奉之歌勒为二十卷,名曰古今和歌集。臣等词少春花之艳,名窃秋夜之长,况乎进恐时俗之嘲,退惭才艺之拙,适遇和歌之中兴,以乐吾道之再昌。嗟乎,人麿既没,和歌不在斯哉!于时延喜五年,岁次乙丑,四月十八日,臣贯之等谨序。
纪贯之
山樱烂漫霞氤氲,雾底霞间隐芳芬。
多情最是依稀见,任是一瞥也动人。
立春
纪贯之
夏秋湿袖水,秋日已成冰。
今日春风起,消融自可能。
悠悠羁旅客,问君可曾知。
故里梅花发,幽香似旧时。【纪贯之】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