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红色娘子军》,由中国京剧团《红色娘子军》剧组集体创作编排,
冯志孝、
杜近芳、
曲素英等主演。1972年摄制并在全国上映。
孤儿吴清华在地主南霸天家做奴隶,不甘心受压迫,几次逃跑被抓回,第五次逃跑又被抓住,当场被打死过去,遗弃在椰树木中。时红军党代表洪常青化装侦察至此,见昏迷中的吴清华,将她救起,问明情况,赠送路费,指引她投奔解放区。吴清华来到解放区,见到了红军娘子军连队,参加了娘子军。为消灭南霸天,娘子军准备里应外合攻打椰林寨,由洪常青改扮成华侨商人,在南霸天生日这天来到南府,取得了南霸天的信任。娘子军连长带领战士暗中包围了南府,单等洪常青鸣枪为号,内外一起动手,将南霸天匪帮一举歼灭。恰好南霸天送客出门,被吴清华看见,吴清华报仇心切,不顾阻拦,向南霸天开枪,南霸天被打伤,从地道逃跑。枪声一响,整个部队以为是洪常青发出了行动指令,战斗便打响了,由于战斗出其不意,敌人措手不及,部分匪军被击毙,其余全部被俘,很快结束战斗,经查,只有匪首南霸天漏网。连长和洪常青对吴清华进行
思想教育,吴清华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
南霸天勾结国民党匪军卷土重来,红军大部队迂回作战,娘子军连接受了阻击敌人的任务,任务完成后,在撤离中由洪常青带领几个战士断后,战士牺牲,洪常青被俘。南霸天想从洪常青这里得到情报,洪常青宁死不屈,坚决同敌人斗争,南霸天把洪常青烧死。
中国京剧团根据同名舞剧集体移植创作,唱腔设计
李少春,1972年5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红色娘子军》
摄制组将该剧搬上银幕。中国京剧团《红色娘子军》剧组演出。同年该片在全国放映。
这些复排对原剧均作了改动。戏曲学院的版本改编了序幕,把吴清华被关黑牢后冲出虎口改成了红云乡解放区祥和景象,第二场的场景改换了,场景是
椰树林,不见了
英雄树,其余基本保持原版内容;战友文工团及北京京剧院版本把原第一场截出前半部分当序幕,唱段也稍有改动,去掉了黄威的唱段。
《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取材于大革命时期
海南岛红军一支传奇的女子连队,表现了历经压迫、备受欺凌的苦难翻身奴隶成长为合格革命战士的过程。
应该说,原作的主题思想是积极的。问题在于今天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对这段历史的生疏,可能带来的距离感。在原作大的历史背景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主题的创新,必须寻求尽可能大的包容度和
认同度。编导者们对剧本的改编,可以说很具政治的眼光和艺术的水准,非常成功地应对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表达主题的挑战。一方面,对原作中已经明显“不合时宜”的某些提法进行了去伪存真的“漂红”——这也许是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即去除一些特定条件下具有“左”的色彩的言辞,如“路线斗争”等等,而代之以“道路”这样更为准确的表述。另一方面,则尽可能纠正原作中人物塑造时刻意的“高大全”倾向,让其最大程度地回到原本的生活。比如,在吴清华思想转变之后的表态,同样是表白“一辈子跟党走”,原作的台词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
无产阶级自己”“为无产阶级战斗到底!”而新编剧本则改为:“听指挥、守纪律,战斗到底!”从而更加质朴,符合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
改编后的剧作,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中历史的
合理性。比如关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主题意向,便是贯穿全剧的核心和灵魂。我们党所领导的最终改变了
中华民族命运的武装斗争,正是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流血的教训之后,选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工农武装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数像吴清华这样的被一纸“卖身契”所压迫一生的贫苦人民,是反抗旧势力旧政权的原始力量。他(她)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质朴的阶级情感,一旦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相融合,便会产生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比强大的
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