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检查是一种
血液检查手段,检测原理:
红细胞稀释液为Hayem液。
概要
红细胞生理
平均寿命120天。
血红蛋白正常值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80~190g/L
儿童:110~160g/L
计数
检测原理
红细胞稀释液为
Hayem液。
氯化钠作用是调节渗透压,
硫酸钠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
氯化高汞是防腐剂。
方法学评价
高球蛋白血症患者由于球蛋白沉淀使红细胞容易凝集。
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①精神因素(刺激后RBC升高)、体力劳动(RBC升高)、大气压(高原地区RBC浓度升高)、妊娠(降低)可影响红细胞浓度。
病理变化:①增多:Ⅰ相对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Ⅱ绝对性增多:慢性肺心病;Ⅲ真性RBC增多症。
血红蛋白测定
检测原理:参考方法为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测定波长540nm。
方法学评价:氰化
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试剂剧毒,高白细胞和高球蛋白血症可致结果假性升高。
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Hb)测定法试剂无公害,被推荐为次选方法 。
形态检查
大小异型
小红细胞:直径<6um。增多见于
缺铁性贫血(IDA)、
地中海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球(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大红细胞:直径>10um。见于巨幼贫(
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
巨红细胞:直径>15um。见于巨幼贫。
红细胞大小不均:见于严重的
增生性贫血,如巨幼贫等。
红细胞形态改变
球形红细胞(MCHC升高;典型的巨幼贫的MCV、MCH升高,但MCHC正常。):无中心淡染区,增多见于遗传球。
棘细胞:红细胞表面有针尖状突起,其间距不规则,突起的长度和宽度可不一。增多见于β-脂蛋白缺乏症(LDL)。
皱缩红细胞:周边呈锯齿状排列紧密,大小不等,外端较尖。增多见于细胞脱水。
泪滴形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不整(RDW升高):最常见于巨幼贫。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D正常色素性:AA、白血病。
低色素性(MCH、MCHC降低):IDA、地中海贫血。
高色素性:巨幼贫。
嗜多色性: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见于HA(
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豪乔小体(H-J小体):为核残余物,增多见于巨幼贫。
卡波环:细胞质中脂蛋白变形所致,增多见于巨幼贫。
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可见,1周内婴儿外周血中可见少量。增多见于溶贫、急
慢性白血病。
比容测定
方法学评价
参考法为放射性核素法
离心法缺点:无法完全排除RBC之间的残留血浆
临床意义
Hct升高见于RBC升高,此外,测定Hct可了解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补液计算的依据。
Hct降低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
平均指数
缺铁贫、地中海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MCH、MCHC都下降。
再障:正细胞性贫血,MCV、MCH、MCHC都正常。
巨幼贫血: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MCV升高、MCH升高、MCHC正常。
分布宽度
反映细胞体积大小是否均一,体积变化越大,RDW越大。
缺铁贫时RDW升高;巨幼贫RDW升高。
网织红细胞计数
检测原理
染色物质:细胞质中嗜碱性物质RNA。
染色方法: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法。
方法学评价
使用米勒窥盘计数,方法简单,减少了实验误差。
临床意义
判断骨髓红系统造血情况,急性失血后5-10天,RET达高峰。
作为贫血疗效观察指标。
点彩红细胞计数
检测原理
染色物质:重金属中毒时,细胞质中嗜碱性物质RNA变性沉淀而形成。
染色方法:瑞氏染色。
沉降率测定
影响ESR因素
ESR升高 ESR降低
RBC因素 严重贫血;RBC直径越大,厚度越薄,ESR越快 RBC增多症;球形RBC,ESR缓慢。
临床意义
生理性
妇女月经期,60岁以上的老年人。
病理性
各种炎症:临床上常用来观察结核病、风湿热有无活动性。
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IgA、IgG、IgE、IgD)、
巨球蛋白血症(IgM),但是某些巨球蛋白血症患者IgM明显增多而使血浆粘稠度增高即高粘综合症时,反而抑制ESR,使ESR减慢。
观察急性炎症时用WBC多见;观察慢性炎症时用ESR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