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学名:Rhizophora apiculata Bl.)是红树科红树属乔木或灌木。树皮黑褐色;叶椭圆形至矩圆状椭圆形,顶端短尖或凸尖,基部阔楔形,中脉下面红色;总花梗着生已落叶的叶腋;花有杯状小苞片,花萼裂片长三角形,花瓣膜质;果实倒梨形,略粗糙;花果期几全年。原产于热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广东琼山、文昌、乐东、崖县等地,东南亚热带、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及澳大利亚北部也都有分布。性喜光不耐阴、耐水淹、不耐寒,一般生长海浪平静、淤泥松软的浅海盐滩或海湾内的沼泽地。
植物学史
因其体内的单宁遇空气氧化后使枝干木质变成特别深的红色,故将其命名为红树。
形态特征
红树在东南亚地区多成高大乔木,但在中国由于气候影响,均为
小乔木或大灌木,高2-4米;树皮黑褐色。叶椭圆形至矩圆状椭圆形,长7-12(-16)厘米,宽3-6厘米,顶端短尖或凸尖,基部阔楔形,中脉下面红色,
侧脉干燥后在上面稍明显;叶柄粗壮,淡红色,长1.5-2.5厘米;托叶长5-7厘米。
红树的总花梗着生已落叶的
叶腋,比叶柄短,有花2朵;无
花梗,有杯状
小苞片;
花萼裂片长三角形,短尖,长10-12毫米;
花瓣膜质,长6-8毫米,无毛;
雄蕊约12,4枚瓣上着生,8枚萼上着生,短于花瓣;
子房上部钝圆锥形,长1.5-2.5毫米,为花盘包围,
花柱极不明显,
柱头浅2裂。果实倒梨形,略粗糙,长2-2.5厘米,直径1.2-1.5厘米;
胚轴圆柱形,略弯曲,绿紫色,长20-40厘米。花果期几乎全年。
生长环境
红树生于海浪平静、淤泥松软的浅海盐滩或海湾内的沼泽地。红树在淤泥冲积丰富的海湾两岸盐滩上生长茂密,常形成单种优势群落。红树不堪风浪冲击,故常生于有屏障的地方,在风浪平静的海湾亦能分布至海滩最外围,与其他红树林种类构成红树群落的外围屏障。它喜生于盐分较高的泥滩。在含盐分较低的河流出口两岸的泥滩,不见有生长。红树不耐寒,要求年平均温度24.7℃,绝对低温3.3℃,0.5年生的红树在经历持续7天最低温小于10℃有大量幼苗遭遇寒害;海水表层最冷月平均温度为18-19.5℃。年雨量1400-1800毫米。土壤多为深厚平缓海滩淤泥。
分布范围
红树分布于
东南亚热带、
美拉尼西亚、
密克罗尼西亚及
澳大利亚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
广东(琼山)、
海南(文昌、乐东和崖县)。
繁殖方法
一般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繁殖和插胚轴。在高潮带林地捡取新鲜未发根、成熟、粗壮的胚轴,带回红树林苗圃插植。将红树胚轴插植于装有海泥的营养袋(规格18厘米×7.5厘米)内,插入深度为胚轴长度的40%,置于中、大潮潮水可淹没的滩地上。
栽培技术
待0.5年生后,将苗木移栽到位于高潮带的树木园中,种植密度1.5米×1.5米。人工栽植极易成活,人工林宜种植在每日潮水能浸到的海滩地前缘,造林密度宜大,一般每667平方米500-600株,水肥条件稍差时,可加大到900-1000株。大面积连片滩地造林,要注意规划林道,以便日后经营管理。许多迁曲多湾的海岸泥滩适宜于进一步扩大红树林营造。
病虫防治
螃蟹是红树植物苗期的主要有害生物。红树林苗木还会受到冬季候鸟的食叶为害。在淇澳岛,正红树、海莲和木榄苗期主要受到蟹类危害,螃蟹常在营养袋内钻洞损害根部而导致植株死亡。另外,鼠类也会啃啮胚轴或茎干。因此,苗期需采用适当措施防蟹、防鼠。
主要价值
经济
红树的材质硬而重,纹理通直,结构密致,耐腐性强,产于中国的红树木材能作把柄、车轴和其他强度大的小件用材。材质优良,可制作小型器具;胚轴脱涩可供食用或作饲料;树皮富含鞣质,可提制栲胶。燃值高,极易劈开,更是一种良好的薪炭材。
食用
胚轴脱涩可供食用或作饲料。树皮和根含单宁约13.6%。
生态
红树是营造海岸(泥岸)防护林的树种。支柱根发达,是热带海滩防潮、护岸、绿化的材料。
药用
红树树皮可入药,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之功效,可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等病症。
保护现状
红树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
植物文化
红树有独特的“
胎生”现象,在母树上胚珠萌芽长成棒状胚轴幼苗,胚轴保湿和不晒,可保存1个月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