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辖区
红寺堡区,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灵武市,南至同心县,东至盐池县,西北与中宁县接壤。北距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127千米,南距固原市220千米,西距甘肃省兰州市360千米。区域面积2767平方千米。2023年末,红寺堡区常住人口为20.36万人。截至2022年10月,红寺堡区辖2镇、3乡、1街道,政府驻金水西街8号。
历史沿革
夏商时代,为雍州辖地,牧野千里,羌戎等游牧民族在此安居。
秦汉时期,分属北地郡、安定郡,部分关东移民迁徙至此。
后为西夏王朝辖制腹地,多民族融合聚居。
红寺堡之名,见于有明,是明庆王就藩封地,为军事要塞,有大小烽堠24处。
1994年9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来宁考察提出开发建设扬黄灌区,解决宁南山区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构想。
1995年12月,国务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正式批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简称1236工程)立项,作为重点工程列入国家“九五”计划。
199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
1998年9月5日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研究,于1999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中共红寺堡开发区工委。主要搬迁同心海原原州彭阳西吉隆德泾源7县(区)生活在贫困带上的贫困户,是全国最大的扶贫移民开发区。
2002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定,红寺堡开发区划归吴忠市管辖。
2009年9月30日,国务院(国函〔2009〕122号)批复同意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以吴忠市红寺堡镇、太阳山镇、大河乡、南川乡的行政区域为红寺堡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红寺堡镇。同年10月28日,红寺堡区成立。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1年新设立红寺堡镇大河乡、立沙泉乡、立白墩乡、买河乡。
2005年上半年,红寺堡对村级组织进行改革,将原来的94个行政村合并为42个。
2006年7月,吴忠市调整太阳山移民开发区管理体制,设立太阳山开发区(实际上由太阳山移民开发区更名)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将红寺堡园区、盐池园区、同心园区和吴忠园区合并为一个园区,直接由太阳山开发区管理;将盐池县惠安堡镇惠安堡村的疙瘩、凤凰台、南梁自然村,同心县韦州镇巴庄村、唐坊梁村,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小泉村移交太阳山开发区代管(此后,太阳山镇政府迁驻柳泉村)。
2010年上半年,自治区政府先后批复同意调整红寺堡区与相邻县区的行政区划。3月,同意将同心县韦州镇巴庄、塘坊梁两村及甘沟村部分地域(韦州河东岸)划归吴忠市红寺堡区管辖(宁政发〔2010〕35号);将盐池县惠安堡镇211高速公路-211国道以西地域划归吴忠市红寺堡区管辖(其中惠安堡镇镇区部分以盐湖东南边沿划分,以保持惠安堡镇政府驻地的完整)(宁政发〔2010〕44号)。4月,同意将吴忠市利通区南部,自滚泉起沿滚泉—孙家滩公路向东、经芨芨沟、大白驿子沟至利通区—灵武市界线一线以南地域划归吴忠市红寺堡区管辖(宁政发〔2010〕68号);将灵武市白土岗乡南部,自灵武市—利通区界线附近,向正东方向至211高速公路一线以南,包括白塔水村南部地域划归吴忠市红寺堡区管辖(宁政发〔2010〕69号)(6月15日举行灵武市与利通区、红寺堡区行政区划调整移交仪式)。至此,红寺堡面积2767平方千米。
2011年11月,自治区政府(宁政函〔2011〕186号)批复同意:设立新民街道办事处,新设立的新民街道办事处与红寺堡镇合署办公。二、将太阳山镇西部地域划出,设立柳泉乡,乡人民政府驻地柳泉村。三、将南川乡更名为新庄集乡。(2014年1月23日,新庄集乡正式挂牌;2月,柳泉乡正式成立;同年3月18日,新民街道正式成立)。
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吴忠市红寺堡区增设乡镇及街道办事处的批复》决定:
一、设立新民街道办事处,新设立的新民街道办事处与红寺堡镇合署办公。
二、将太阳山镇西部地域划出,设立柳泉乡,乡人民政府驻地柳泉村。
三、将南川乡更名为新庄集乡。
2020年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同意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与新民街道办事处分设。红寺堡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新民街道办事处驻地位于六盘山路与团结街交汇处东北角(原红寺堡区政务中心)。新民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为创业、振兴、罗山、东方、鹏胜、博大、绿苑7个城市社区,区域总面积20.8平方千米。红寺堡镇其他行政区域保持不变。
区划详情
截至2022年10月,红寺堡区辖2镇:红寺堡镇太阳山镇,3乡:大河乡新庄集乡柳泉乡,1街道:新民街道,65个行政村8个城镇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是承接宁夏东西南北的地理中心,北临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灵武市,南至同心县,东至盐池县,西北与中宁县接壤。北距首府银川市127千米,南距固原市220千米,西距甘肃省兰州市360千米。
地质地貌
红寺堡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240米~1450米。
气候
红寺堡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251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387毫米。年平均气温8.7℃,日温差13.7℃,全年大于10℃积温可达3200℃以上,全年日照时数2900~3550小时,是中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风速2.9米/秒~3.7米/秒,大风日数25天,风光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罗山位于红寺堡区东南,2002年7月罗山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资源275种,野生动物资源114种,其中有金雕、豹猫和猞猁等22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录之内。
矿产资源
红寺堡区境内有煤炭、白云岩、石灰石、石膏、石英砂、陶土等矿产资源。太阳山矿区煤炭资源储量127亿吨,白云岩储量18亿吨,石灰石远景储量49亿吨,石膏探明储量7994万吨。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红寺堡区常住人口为197604人。
2023年末,红寺堡区常住人口为20.36万人,总户数5.82万户,平均家庭人口数3.5人/户。其中:男性10.64万人,女性9.72万人;城镇人口8.59万人,乡村人口11.77万人,城镇化率42.19%;汉族人口6.94万人,比重34.08%,回族人口13.39万人,比重65.7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0.03万人,比重0.13%;出生人口0.3万人,出生率14.8‰;死亡人口0.11万人,死亡率5.43‰;自然增长人口0.19万人,自然增长率9.37‰。
经济
综述
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含太阳山开发区)108.96亿元,增长12.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84亿元,增长8.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43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69亿元,增长7.0%,三次产业占比由去年的13.7:54.1:32.2 调整为12.7:54.5:32.8。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3754元,比上年增长6.9%。
2021年,红寺堡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含太阳山开发区)8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7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44.7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4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构成比由2020年的12.5:48.5:39.0调 整为12.4:52.1:35.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111元,增长8.1%。
2021年,红寺堡区农林牧业实现增加值10.93亿元,增长1.4%。
2021年,红寺堡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4%。
2021年,红寺堡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
2021年,红寺堡区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6.46亿元,增长3.0%。
2021年,红寺堡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70.5万吨标准煤,增长14.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增长16.4%。
2021年,红寺堡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亿元,增长12.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3亿元,下降1.2%。
2021年,红寺堡区各银行存款余额52.5亿元,下降11.0%;贷款余额52.3亿元,增长23.7%;存贷比为99.7%。
2021年,红寺堡区完成财政总收入4.92亿元,增长27.6%, 其中: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亿元,增长
12.4%;政府性基金收入3.02亿元,增长39.4%。
2021年,红寺堡区财政总支出32.79亿元,下降4.3%。其中: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07亿元,下降1.9%;政府性基金支出2.73亿元,下降24.1%。
2021年,红寺堡区居民消费总水平上涨1.7%,商品零售价 格总指数上涨2.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19.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25.7%。
2021 年,红寺堡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50.8元,增长 7 .0%,其中:工资性收入20322.0元、经营净收入5374.9 元、财产净收入660.9元、转移净收入893.0元。城镇居 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246.0元,增长6.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
2021年,红寺堡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96.0元,增长 9. 8%,其中:工资性收入6058.1元、经营净收入4071.8元、财产净收入18.7元、转移净收入1847.5元。农村居民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620.9元,增长8.6%。农村居民恩格 尔系数为30.0%。
第一产业
2021年,红寺堡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4 亿元,增长 0.7%。其中:农业产值13.45亿元,下降5.0%;林业产 值 0.35亿元,增长52.9%;畜牧业产值7.17亿元,增长 18 .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1亿元,增长4.2%。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17亿元,增长5.1%。农林牧渔服务 业增加值0.25亿元,增长1.3%。
2021年,红寺堡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9512公顷,增长6.0%。粮食播种面积为21203公顷,增长3.6%。粮食总产量15.5万吨,增长 1.0%。其中:夏粮产量0.46万吨,秋粮产 量 15.02万吨。
2021年末,红寺堡区牛存栏7.44万头,增长8.7%;生猪存栏 1.24万头,增长29.0%;羊存栏37.02万只,增长3.2%; 家禽存栏24.98万只,增长18.7%。全年牛出栏4.23万头, 增 长3.1%;猪出栏1.05万头,增长43.3%;羊出栏 31.75万只,下降8.2%; 家禽出栏29.17万只,下降 27.2%。全年肉类总产量1.41万吨。
第二产业
2021年,红寺堡区全部工业增加值37.78亿元,增长 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4%。在规模以上 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下降1.5%,重工 业下降1.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 27.3%;股份制企业下降1.6%,非公有工业下降8.1%,其 中私营企业下降8.8%。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 60.7%,制造业下降7.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 供应业增长27.5%。
2021年,红寺堡区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行业增加值增长29.1%、 化工行业下降9.8%、有色行业下降35.6%、轻纺行业增长 0.1%、建材行业增长26.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0.6%。
2021年,红寺堡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8.9亿元,增长 160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128.9%; 股份制企业增长1588.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利润 0.1亿元,同比持平;重工业利润28.8亿元,增长1600%。
2021年,红寺堡区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88亿元,增长55.6%。全区 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6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5.92亿元,增长105.4%;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47亿元, 增长66.8%;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13万平方 米,下降55.7%;房屋竣工面积14.11万平方米,增长 49.9%;竣工产值2.6亿元,增长85.7%。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红寺堡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分投资主 体看,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完成投资下降8.2%,民间投 资增长16.0%。从投资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是2020年同期的16.6倍,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8.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 65.8%。分投资类型看,工业投资下降18.1%,占固定资产 投资的比重为59.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9.9%,占固定 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6%; 民间投资增长16%,占固定资 产投资的比重为56.8%。
房地产
2021年,红寺堡区房地产开发投资10.8亿元,增长113.9%。
其中: 住宅投资9.08亿元,增长140.2%;商业营业用房 投资 1.15亿元,下降8.0%;其他完成投资0.57亿元,增 长 307.1%。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23.02万平方米, 增长 87.4%,其中住宅房销售面积21.07万平方米,增长 99.0%。
批发和零售业
2021年,红寺堡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93亿元,增长12.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0.90亿元,增长18.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0.92亿元,增长11.9%;金 融业增加值1.97亿元,增长3.6%;房地产业增加值2.50 亿元,增长5.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 值1.61亿元,增长25.9%。
商贸
2021年,红寺堡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6亿元, 增长 3.0%。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 额13.36亿元,增长2.1%;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0亿元,增长7.0%。按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5.17亿元,增长7.0%;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56亿元,增速与去 年持平;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09亿元,增长6.7%;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4亿元,增长8.6%。按限额分,限上实 现零售额2.58亿元,增长28.8%;限下实现零售额13.88亿元,下降0.7%。
税收
2021年,红寺堡区税收收入2.0亿元,下降19.3%。
金融
2021年,红寺堡区各银行存款余额52.5亿元,下降11.0%;贷款余额 52.3亿元,增长23.7%;存贷比为99.7%。
交通运输
红寺堡区境内盐中高速、福银高速、定武高速3条高速公路和盐兴公路、黄同公路、滚新公路、恩红公路4条县道纵横交错,太中银铁路、滚红高速、福银高速公路和银西高铁穿境而过,东距银川河东机场、西距中卫香山机场均不超过150千米。
政治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21年,红寺堡区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体育馆1个,文化站5个,图书馆图书报刊总藏量20.8万册,报刊杂志183种。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红寺堡区举办各种比赛8次。红寺堡区运动员在自治区、吴忠市各项比赛中获得第一名3人次;第二名 2人次,二等奖1人次;第三名3人次,三等奖1人次; 第四名 3人次;第五名6人次;第六名4人次;第七名3 人次。
医疗卫生
截至2021年,红寺堡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2所,其中县 级医疗卫生机构4家、乡(镇)卫生院5所、社区卫生服 务站 4所、民营医院5家、口腔门诊部1家,个体诊所 16家、村卫生室97所。编制床位971张,实际开放床 位 736张;在编卫生技术人员413人,其中:卫生技术 人员高级职称59人,中级职称134人。执业(助理)医 师365人,注册护士677人,全科医师数40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21年,红寺堡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079人, 增长9.7%;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74731人, 增长 1.4%,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065人,增 长4.22%;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4520人,增长3.6%;城镇 职工生育保险人参保数8775人,增长4.1%。
截至2021年,红寺堡区各种养老福利机构35个,床位数736张。
截至2021年,红寺堡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644人。其中: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08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人数16636人。
截至2021年,红寺堡区80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享受基本生活 津贴人数1425人,其中:城镇居民80岁以上低收入老年 人享受基本生活津贴人数40人,农村居民80岁以上低收 入老年人享受基本生活津贴人数1345人。
截至2021年,红寺堡区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口205人,登记失业率 3.7%。
乡村振兴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风景名胜
宁夏移民博物馆
城区建成宁夏移民博物馆,为宁夏第二大博物馆,集中展示宁夏古今移民全过程,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城区东南26千米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山,群峰叠翠,风光秀丽,为宁夏第三座大山和中部干旱带最大的水源涵养地,素有“荒漠翡翠”、“瀚海明珠”之美誉。罗山富含珍贵树种的森林,近百种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的稀有而珍贵,具有极高的保护、观赏和研究价值。茂林深处的云青寺,建于宋代,已有800多年历史。
铁庄遗址
红寺堡境内铁庄遗址,经考证为新石器文化,见证上古先民拓荒垦殖之盛况。夏商时代,为雍州辖地,牧野千里,羌戎等游牧民族在此安居。秦汉时期,分属北地郡、安定郡,部分关东移民迁徙至此。后为西夏王朝辖制腹地,多民族融合聚居。红寺堡之名,见于有明,是明庆王就藩封地,为军事要塞,有大小烽堠24处。庆王朱栴陵墓位于罗山东麓,地处今太阳山镇周新以西,面积30多平方千米,陵区被称作“宁夏明代博物馆”,198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将其列为自治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称号
2019年11月,红寺堡区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20年3月,红寺堡区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1年9月8日,红寺堡区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9月2日,红寺堡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2021年10月27日,红寺堡区入选交通运输部公布的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名单。
2022年3月,红寺堡区入选2021年度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的拟激励市、县公示名单。
2024年2月,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7 10:2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