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科研机构
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实验室是1985 年中国科学院首批开放实验室之一。1989 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1992 年,通过国家验收,并对外开放。
简要概况
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和支持下,加强科学和民主管理,加强条件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研究工作能力,努力在国家需求牵引下做国际一流研究工作。
研究领域
红外物理是凝聚态物理学和应用光学结合的交叉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在红外波段能量范围内的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红外辐射和探测的原理与机制,探索新的材料和器件,为红外光电子技术提供科学基础。
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为
(1) 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薄膜光电子物理和高灵敏红外焦平面材料器件。
(2) 低维结构红外光电子和半导体量子阱甚长波红外焦平面技术基础。
(3) 极化物理学与非制冷铁电薄膜红外焦平面材料器件技术基础。
研究工作的特色是通过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促进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
实验室围绕总目标和主要研究方向,从 1997 到 2001 年 ,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共 77 项,(其中“ 863 ” 2 项,“ 973 ”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 项,攀登计划 4 项, 国家总装备部重点预研项目 2 项,中科院重大项目 2 项 ),获得科研经费 3000 余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 412 篇,其中国外刊物 230 篇,出版专著 1 部,获国家发明专利 2 项,获省部级奖励 7 项。实验室已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在前瞻性应用上对国家战略需求有重大影响的成果。
解决重大科学问题
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要抓住重大科学问题。当前,红外光电子领域最显著的发展趋势是光机扫描成像技术迅速向凝视型成像技术发展。这一发展的关键是红外系统中的核心元部件由单元红外探测器升级换代为红外焦平面器件。各发达国家都在投入巨大人力财力发展红外焦平面器件。在我国,不仅在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国土调查、灾害预报等方面,而且在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军事国防领域对红外焦平面器件的需要尤其迫切。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使命就是突破外国封锁,独立自主地研制红外焦平面器件。在这一国家重大需求的牵引下,根据红外光电子发展前沿情况,实验室确定了所要研究的有关重大科学问题。 第一方面 , 针对国家在军事国防技术、航天航空遥感对高灵敏红外焦平面列阵技术的迫切要求,重点研究碲镉汞薄膜材料的红外光电子物理和红外焦平面技术基础,研究大面积高性能碲镉汞薄膜材料生长技术,研究长线列和中等规模红外焦平面列阵技术,解决国际和国内窄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器件研制中有关红外光电激发动力学的科学问题。 第二方面, 针对国家对红外光电子技术的中期需求,重点研究半导体超晶格量子阱等低维结构的红外光电子物理和甚长波红外波段的探测问题,研究铁电薄膜极化物理及其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技术。为我国甚长波红外焦平面列阵和室温工作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技术提供科学基础。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可以进行创新性研究,做出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工作,其关键就是要 把探索重要科学问题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实验室在国家需求的牵引下,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一系列国际一流研究成果。如在碲镉汞红外焦平面薄膜材料和阵列研究为我国高新技术和国防安全重大需求解决关键问题;在窄禁带半导体薄膜物理研究、固体低维激发过程和单量子阱结构的光电子特性研究、铁电薄膜极化物理、材料生长和非致冷红外探测器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建设有特色的实验室系统
红外物理实验室从事的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研究,是以实验物理为主的应用基础研究,实验系统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工作的水平。加强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建设有特色的实验系统是做出一流研究工作的关键之一。为了提高创新性科学研究能力,实验室在上一轮设备更新改造的支持下,先后 完善或建立了 HgCdTe 红外焦平面薄膜材料制备系统、室温焦平面铁电薄膜材料研制系统、半导体低维结构量子物理的表征和研究系统、焦平面列阵材料器件物理研究系统等 几套重大实验系统。通过多年的努力,实验室已形成了一个包括红外探测材料生长、基本规律探索以及新型器件原理性研制的基地,具备了开展红外物理研究的比较先进的实验手段,可以在强磁场、深低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和宽广的红外光谱区内,对窄禁带半导体等红外辐射探测材料和半导体超晶格量子阱等低维结构的红外光电性质以及固体中各种低能激发过程进行比较综合的研究。
实验室加强对大型仪器进行功能开发,并自行研制新的实验系统,使一些实验系统在国内外都有自己的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才团队
优秀人才辈出
实验室以汤定元和沈学础两位院士和室主任褚君浩研究员为核心,在学术前沿的拼搏中注重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形成了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老中青相结合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成一个宽松、活跃、团结、稳定的创新学术群体。实验室现有 25 名在编固定人员,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2 名、博士生导师 6 名、研究员 11 名;15 位年轻的高级研究人员在国内外获有博士学位; 40 岁以下的高级研究人员占全室研究人员的一半以上,成为实验室的中坚力量。 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和学术前沿的拼搏中,实验室培养造就了一批 35-50 岁年龄段的优秀科学家以及 35 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实验室的青年研究人员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在上海科研系统中享有盛名。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 2001 年被上海市科委评为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科技启明星群体。
培养优秀人才的措施
(1)用事业心来吸引和稳定人才
引导、启发和颂扬青年科研人员的发展祖国科学事业的事业心是吸引和稳定优秀科技人员的主要措施。学成回国,报效祖国是我们实验室的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虽然科学研究是国际性的,但科学家只有将科学研究之花,扎根于祖国大地才是最有意义的。为了有效地吸引、稳定和造就优秀人才,实验室在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特别注重激发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事业心,弘扬献身科学的精神风貌,鼓励青年人为人类科学积累和祖国高新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实验室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和学术氛围,可以让年轻人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并把在国外学到的最新知识用于实验室的工作。
(2)科研工作委以重任
积极组织年轻人承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家急需的科研项目,进入创新序列,加强了他们为祖国发展科学事业 的使命感 。实验室的年轻人还是专项实验室的负责人。在他们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管理好大型的仪器设备,扩展仪器功能,承担开放课题。年轻人感到实验室是他们大展宏图的好天地。
鼓励国内外学术交流
总体定位
按照国家对实验室的要求,制定总目标
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把探索重要科学问题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建设成国际先进水平的红外光电子物理及红外材料器件物理的高水平研究基地、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基地;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有作为的、对人类科学技术有贡献的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何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这是人们非常关注、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无论是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还是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关键是是否抓住重大科学问题,是否创新地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对于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只要抓住重大科学问题,增强自信、开拓创新、不畏劳苦,坚持不懈,是可以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来的。
原创性工作通常来源于两个方面
1 ,在某个学术方向长期科学研究积累上质的飞跃;
2 ,实现有风险的新设想。两者都需要有稳定的支持和宽松的环境。要看准方向,看准人,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要有风险意识,要允许失败。学术领导人要有远见,在当前情况下如何获得稳定的支持和建立宽松的环境,需要在科技政策方面进行探索。
基础研究工作形势最好的时期
经过20 年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已经大幅度提高。我们应该从跟踪多、模仿多、重复多的发展初期阶段向原创性研究过渡,真正做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工作。就国家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而言,进入成果、人才、经费的良性循环,是获得稳定支持建立宽松环境的条件。因此,对于进入良性循环的研究群体,如何给予稳定的支持,如何建立宽松的环境,是一个科研管理层和研究群体本身都值得探讨的问题。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增强自信、开拓创新,努力在科学实验中做出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在国家科技部的领导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将会取得更大发展,为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做出应有贡献。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19:37
目录
概述
简要概况
研究领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