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国
周国名
糜国,周国名,祁姓,一作赢姓。子爵,春秋灭于楚,周朝麇子国。建国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商末,麇率百濮部族(汉水中上游到长江一带的部族)参与伐商有功而受封为周朝麇子国。曾与庸、两国睦邻友好,建都于钖穴。
史料记载
①据殷商武丁时期甲骨卜辞“乙酉卜,争,贞麇告日:方由今春凡,受有佑?”(公元前1296年,麇受到邻国方由攻击,向商王武丁报告并求援)的记载,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麇部落就已经出现。商未,麇率百濮部族(汉水中上游到长江一带的部族)参与伐商有功而受封为周朝麇子国。
②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中记载:“汉水又东径魏兴郡(今陕西安康市)之钖县故城北,为白石滩(今陕西白河县)。县故《春秋》之钖穴地也,故属汉中郡,王莽之钖治也。具有钖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数十丈,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发饵术,恒数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自摇。……”
③钖县,是西汉未年王莽时期,在原糜国故地设置的县治,治所就位于古麇国都城钖穴,辖今陕西白河县及湖北郧西县、郧县西南部;东汉,钖县辖今陕西白河县及湖北郧西、郧县等地。三国魏为钖郡治,北魏属魏兴郡,南齐属齐兴郡,西魏废入上津。从郦道元记述中可以看出,钖义山就位于汉水中游的湖北郧西、郧县和陕西白河县。
④鲁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楚王怪罪居住在旬阳东部、白河及湖北郧西一带的糜人没有与他联盟讨伐宋国,于是第二年率兵直揭糜国都城钖穴,是年糜国兵败亡国。
古糜国的图腾
“兀”(兀字头上加一山字,甲骨文意为鹿角,下同)乃麇、微之图腾。《山海经》云:东山经首列山图腾为龙头,次列山为麋鹿角头,三列山为羊角头。即泰山南域以麋鹿角头为图腾,梁山位于泰山西南。又因陈梦家《商地理小记》认为甲骨文“兀”,即微、兀所从之兀。“兀”象形麋鹿角头,即微之图腾。而麇麋相通,《辞海》云:麋鹿体长二米余,肩高一米余。毛色淡褐,背部较浓,腹部较浅。雄的有角,多回二分歧,形状比较整齐。因其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故又称“四不像”。朱熹《楚辞集注·续招隐士第十五》注“白鹿麏儧兮,或腾或倚。状貌崯崯兮峨峨,凄凄兮徙徙。”麏,音君,一作麕,即麇。峨峨,头角高貌。可见麋鹿体高身长,又有高昂的角头,是一种威武雄壮的象征,以致成为微族延至麇子国的图腾。可知麇微相通。
糜国始末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麇,周国名,祁姓,一作赢姓。子爵,春秋灭于楚,今湖北郧县治即其国。”③《左传·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十一年春,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潘崇复伐麇,至于鍚穴。”大约在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国灭亡庸国后不久,糜国为楚国所灭。楚灭麇后,麇地的建制不详,秦至西汉平帝时,麇地属汉中郡长利县(治所在今陕西省平利县老县街)。王莽至南朝时期,麇地曾设“钖县”、“钖县”、“钖郡”等。
糜国疆域
糜国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汉水中上游,北与湖北郧西遥遥相望;东包括郧阳、竹山;西至旬阳五条岭,真正称得上“秦头楚尾”,此处今为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春秋时是糜国国都所在地,史称钖穴。
《华阳国志·汉中志》说:“汉中郡,本附庸国,属蜀。”汉中原本是庸国属地。庸国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郧西县、陕西旬阳县及商洛东部。郧西县古称上津县,隶属金州(今安康市)。
又古麇国的都城是钖穴,其势力范围主要包括郧西、郧县和陕西白河县,也曾占有房县、丹江口和陕西旬阳的一部分
另据郭沫若先生所编的《春秋地图册》所载,钖穴在今陕西白河以东九十里的位置,也是周家窑上。这样一来,共有东、北、西三个箭头同时指向天河口对岸的周家窑上。
糜国历史变迁
简绍
麋子国据张培玉《郧阳古国》一书考证:麋子国起源于微,微在今山东西部的梁山境北,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迁徙。
第一次迁徙
糜国第一次迁徙,由微地越太行山到今晋东南潞城县境,与黎、潞为邻,国仍称微;
第二次迁徙
麋国第二次迁徙,过黄河到渭水流域,称微,又称眉,在今陕西省眉县渭河以南境;
第三次迁徙
麋国第三次迁徙,翻越秦岭到汉水流域的锡穴(今郧县五峰)。《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皆以锡穴故址位于郧县百二十里,清同治《郧县志》则直指其辖境“南峰山为锡穴故址” (见《中国历史地理图集》、清《一统志》),称麇,又称麋,在今陕西白河县和湖北郧县境;
第四次迁徙
麋国第四次迁徙,其居锡穴一枝过长江到洞庭湖一带,称麇,又称麋,也称微,在今湖南岳阳市境内;
第五次迁徙
麋国第五次迁徙,其防渚一支西迁庸,再迁蜀,称微,称眉,称微者在今竹山县境,称眉者在今四川眉山县境,又分支到滇北,在今大姚县的麇人仍称微。此外,何光岳《麇子国考》也称:麇、微、麋、眉(郿、湄),古音相通为一字。商王文丁时代,微仍很强盛,对殷威胁很大,曾经是称霸的伯主,所以在甲骨文上称“微伯”。殷不得不与微讲和。到了商王廪辛,派小臣垟伐微,殷商战胜了微,并俘获了微的首领。微遭此打击后,其一枝迁渭水中游南岸,即今陕西眉县境,依附于西周。可知微眉相通。《尚书·牧誓》所载西土八国,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参加周武王伐纣的“微”即眉也。但是,西周建国后,恐微国日趋强盛,于是周“征眉微”,“眉微至,献帛”。之后,微被迫翻越秦岭,迁居于汉江中上游的锡穴,称麇国。公元前611年前后,麇国灭亡,楚国将古麇人远迁至千里之外的湖南岳阳(今岳阳东30里有麇城遗址),另一部分麇国遗民不愿降楚,翻越大巴山逃到四川、云南。
更多史料记载
古属糜国-武当山
武当山是中国古代宗教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古属糜国,春秋战国为楚吞并,属河南雍州所辖,距楚都江陵仅255公里。是楚国北方重镇。“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风俗在这一地区有很大的影响,迄今丹江口武当山库区遗留着众多楚墓群,出土文物充分反映了武当山先民们古时信鬼、崇神、好祀的风尚。是为武当道教滋生的温床。
古均州的历史
古均州的历史,起源于春秋早期的糜国,糜者,非鹿非马,民间亦称为“四不像”。遥想当年,此地水草肥美,四野广垠,气候湿润,物种繁多,一派生机。史载“净乐治麇”,糜国王子也就是净乐王子真武,不爱江山,爱修仙,毅然出家到均州城东南的武当神山修行,四十二年后得道飞升,最终成为道教的崇奉神。”。《太和山志》记载“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帝)的发迹圣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8 18:33
目录
概述
史料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