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背薯蓣(学名:Dioscorea collettii HK. f. var. hypoglauca (Palibin) Pei et C. T. Ting)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缠绕草质藤本。根状茎横生,竹节状,长短不一。茎左旋,长圆柱形,无毛,有时密生黄色短毛。单叶互生,三角形或卵圆形,顶端渐尖。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单生或2-3个簇生于叶腋;雄蕊3枚,花丝较短,花药卵圆形,花开放后药隔变窄,常为花药的一半。蒴果两端平截,顶端与基部通常等宽;种子2枚,着生于中轴中部,成熟时四周有薄膜状翅。花期5-8月,果期6-10月。
形态特征
缠绕草质
藤本。根状茎横生,竹节状,长短不一,直径约2厘米,表面着生细长弯曲的须根,断面黄色。茎左旋,长圆柱形,无毛,有时密生黄色短毛。
单叶互生,三角形或卵圆形,顶端渐尖,基部心形、宽心形或有时近截形,边缘波状或近全缘(有些植株叶片边缘呈半透明干膜质),干后黑色,有时背面灰褐色有白色刺毛,沿
叶脉较密。
花单性,雌雄异株。雄
花序单生或2-3个簇生于叶腋;雄花无梗,在花序基部由2-3朵簇生,至顶部常单生;
苞片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小苞片卵形,顶端有时2浅裂;
花被碟形,顶端6裂,裂片新鲜时黄色,干后黑色,有时少数不变黑;雄蕊3枚,着生于花被管上,
花丝较短,花药卵圆形,花开放后药隔变窄,常为花药的一半,呈短叉状,退化雄蕊有时只存有花丝,与3个发育雄蕊互生。雌花序穗状;雌花的退化雄蕊呈花丝状;子房长圆柱形,柱头3裂。
蒴果两端平截,顶端与基部通常等宽,表面栗褐色,富有光泽,成熟后反曲下垂;
种子2枚,着生于中轴中部,成熟时四周有薄膜状翅。花期5-8月,果期6-10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永嘉(四海山)、瑞安(高楼))、福建、台湾北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生长于海拔200-1300米得山腰陡坡、山谷缓坡或水沟边阴处的混交林边缘或疏林下。喜光,并以根状茎作为繁殖材料。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透水性强、保水排水条件较好、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高的砂质壤土为宜,土壤pH呈中性至微酸性。
繁殖方法
播种
种子采集:可于每年9月至10月分批采收颜色鲜艳、健康无病虫害的果实,摊放于阴凉通风处晾晒1周后,再行暴晒。待蒴果开裂后,轻轻翻动,让种子自然脱落。除去瘪粒、膜翅及其它杂质,保留千粒重约9克以上的优质种子。最后密封干藏,放于阴凉处备用。用手触摸蒴果的基部,如有突出感,则是优质种子。种子自然萌发率低,出苗缓慢且不整齐。生产上多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对种子进行处理。
播种方法:播前用50%多菌灵500-1000倍液、70%乙醇或0.1%
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种子消毒处理。为了培育壮苗,在大棚或温室内育苗为宜。将大棚或温室地块做成宽1.2米,高15-25厘米的高畦或高床,床间留宽约30厘米的人行步道。播前1周浇足水,条播或撒播。播种沟深3-10厘米,行距15-25厘米,覆土2厘米后用木板镇压,床面盖稻草或搭遮阳网。播后浇透水并保持床面湿润。15-30天后种子发芽,50%以上的种子出苗时揭除覆盖物进行炼苗。小苗长至约10厘米,长出3-4片叶时,疏去过密的弱苗与病苗,株距约5厘米。出苗3个月左右,当幼苗长出3片叶时,即可出圃定植。起苗时应不损伤苗根,尽量多带土。选晴天进行定植,栽苗深度根据苗的大小而定,一般为2-3厘米,定植后浇足定根水。
块茎
选用粗壮、无损伤、无病虫害的当年生芽头或有当年生饱满芽头的根状茎,可保证根状茎的产量和品质。春、秋季均可栽植,但以秋栽为好。可垄栽、沟栽或穴栽,以垄栽最好。垄栽适于平地和水田,开沟作高垄,沟深视薯蓣植物种类和土壤状况而定;垄高20-30厘米,垄面宽60厘米,每垄种2行,行距20-30厘米,株距10-17厘米;种芽向上,覆土5-10厘米。沟栽按30厘米的行距开沟,沟深13厘米,株距12-17厘米,种芽向上,覆土7厘米。穴栽适于坡地,挖深15-17厘米的穴,每穴放一根状茎,覆土7-8厘米。种苗用量一般为2250-3750千克/公顷。
栽培技术
选地
栽培地应选背风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透水性强、保水排水条件较好、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高的砂质壤土为宜,土壤pH呈中性至微酸性。最好选择地势稍高的地段种植。
定值
当幼苗长至3片叶子即可进行定植,起苗时不应损伤苗根,尽量多带土。选晴天定植,栽苗深2-3厘米,定植后浇足定根水。定植标准是小块茎长3厘米,直径在0.5厘米的幼苗,双行定植,株距50厘米,行距50厘米,16500-19500株/公顷,定植后浇多菌灵1000倍液,以防止根腐病。覆盖地膜可避免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增加地温,防止杂草生长。
管理
中耕除草:植株出苗后,一般可采用人工中耕除草。要求浅耕,只疏松表面土壤即可。当杂草生长较多时结合人工拔除,或采用化学防除法,选用选择性除草剂,20-30天喷施1次,连续喷2-3次根除杂草。全生育期中耕除草约5-6次,4月中旬发出新叶时除草1次,5月中旬除草1次,6月至8月中、下旬各除草1次,秋末冬初除草1次。松土和除草宜同时进行,一般在灌溉或雨后进行,除草深度在幼苗生长初期为2-3厘米,速生期为4-5厘米。第2年根茎易外露地表,宜结合拔草及时进行人工培土,培土厚3-4.5厘米。
水肥管理:应根据土壤墒情适时灌水,忌土壤积水,造成根系腐烂,或茎叶枯黄凋萎。一般15天左右灌水1次,始终保持床面润而不湿。苗高1厘米时,结合灌水追施腐熟人粪尿15-22.5吨/公顷,6月至7月追施磷酸二铵150-300千克/公顷。幼苗生长期可根外追肥3-4次,前期叶面喷施2-3克/千克尿素溶液,后期叶面喷施3克/千克磷酸二氢钾溶液。垄肥影响山药生长,块茎生长盛期追施氮、磷、钾复合肥450-750千克/公顷;9月后在收获前40天,施少量速效氮肥以延长藤蔓的生长时间;后期根外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达到防衰增产的目的。
搭架:多年生缠绕性藤本,要想获得高产,必须进行搭架,这是田间管理的关键。苗高20厘米左右时搭架,2-3株植物之间插1根杆子,将相邻的3-4根杆子的上部绑在一起结为一棚,可防止架杆倒伏,便于除草和采种。架子搭成人字形或水平形均可,一般水平形适宜平地,而人字形适宜山地,将藤蔓按其缠绕方向引导上架。
采收
视用途确定收获年限。用于种根,在第1年采挖,因为1年生植株发芽率高、质量好,但皂素含量低、产量低。用于加工,最好在生长3年以后采挖,因为根茎产量和薯蓣皂苷元含量会随栽培年限的延长而增加。最佳采收期一般在第1年霜降后至翌年的1月至2月,此时植株处于休眠期,块茎内养分充足、水分适中,产量最高且易于储运,但要避开在土壤封冻期采收。采挖最好在晴天进行,先消除地上茎蔓、杂草及支架等,然后顺垄采挖。用于种根的植株最好随挖随栽,也可在头年挖出后放于细湿沙中储藏,翌年春季栽植。采挖时注意不要折断或碰伤根茎。
主要价值
粉背薯蓣根可以入药,具有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