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加亚龙的正模标本(编号ML 433)发现在葡萄牙北部奥波多市的劳尔哈组(Lourinhã Formation),年代为
侏罗纪晚期(
启莫里阶晚期到
提通阶晚期),约1亿5000万年前。这个标本是由一个部分颅骨,以及部分的身体前半段所构成;包含以下部位:大部分口鼻部、15节
颈椎(缺少最前2节颈椎)、肩带、大部分前肢、13个背部骨板。米拉加亚龙的颅骨,同时也是
欧洲所发现的第一个剑龙类颅骨。
在正模标本的发现处附近,另外发现一个幼年个体标本(编号433-A),包含:一个部分
骨盆、部分的
脊柱,也被归类进米拉加亚龙。
米拉加亚龙是由奥克塔维奥·马特乌斯(Octávio Mateus)等人在2009年叙述、命名。
模式种是长颈米拉加亚龙(M. longicollum);属名是以化石发现处的奥波多市的Miragaia堂区为名,种名意思是“长颈”。马特乌斯等人同时也提出一个系统发生学研究,认为米拉加亚龙与
锐龙属于一个名为锐龙亚科(Dacentrurinae)的
演化支;而锐龙亚科与
剑龙属都属于
剑龙科,两者互为姊妹分类单元。
米拉加亚龙的明显特征,是比普通剑龙类的长颈部,由至少17节
颈椎所构成;与传统观念中,剑龙类的低矮步态、短颈部不同。米拉加亚龙的颈椎数量,甚至比大部分的
蜥脚类恐龙还多(多介于12节到15节颈椎);只有
盘足龙、
马门溪龙、
峨嵋龙等蜥脚类恐龙的颈椎数量,超过米拉加亚龙。马特乌斯等科学家推论,米拉加亚龙的长颈部可使它们有更大的进食范围,或者是在求偶时具有视觉辨认的功能。
蜥脚类恐龙的长颈部,是由部分背椎向前移动构成颈部脊椎、额外增加的颈椎、每个颈部脊椎的长度加长等因素形成。科学家推测米拉加亚龙的长颈部,是由部分背椎向前移动构成颈部脊椎而形成;而非额外增加的颈椎。与剑龙属相比,米拉加亚龙的颈椎长度略长,但这可能是死后的
化石化过程中,遭到外力变形的后果。
与其他剑龙科相同,米拉加亚龙的口鼻部前端缺乏牙齿。前肢的
尺骨/
桡骨长度比例,与剑龙属的比例相近。颈部肋骨与颈椎愈合。
耻骨的末端大,与锐龙相同。背部骨板成三角形。